她非科班出身,作品却多次获奖,勤奋苦学终成为画院专职画家

工笔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以唯美的画面产生视觉震撼,而又能勾起想象。其中,工笔画家李紫玉就是典型的代表,唯美细腻的作品总给人一种宁静淡雅的感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走进李紫玉的艺术世界,一幅幅清雅逸致的画面令人心向神往、流连忘返。每一幅作品都能品读到她的思想与情感,感受到用生命勾勒和描绘的激情,她有着一颗平和的心态,就如她的作品那样静逸、祥和。



李紫玉:1977年出生于湖北荆门。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民进开明画院画家、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佛山画院特聘画家、佛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佛山市政协书画院副秘书长、佛山民进开明画院画家。



一幅作品的好坏与作者的心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所谓“境由心造”。李紫玉的作品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以及心灵上的平静与安宁。其富于韵律节奏之美的线条,严谨而抒情,逸趣横生,意境悠长,与美的构思相得益彰,宛如奏响动人的乐章……



她的画如其人,一方面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画中自然流淌着一种真实、一种率然不拘的大气和一种超然物外的性情流露。



李紫玉并非专业美术院校出身,其成长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个南下打工者,先后做过生产线工人、公司文员,也当过美术老师,经过商。这些对她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丰厚人生积淀。



学画纯粹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1999年在广州美院半年的进修学的是全面的美术基础,尔后转益多师,兼容并蓄,早慧初现,她因此成为了无编制的南海画院的最早一批画家。



期间断断续续坚持自学,一直到2013年才决意要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并得到了来南海展画的北京现代工笔画院院长的欣赏,提携其北上进修一个月,在冲刺班的独特氛围中,如饥似渴地吸收众多名家所长,终成大器。



为改变命运,1996年李紫玉自学电脑和画画,开启追梦人生。1999年她去广州美院进修,后经人介绍拜南海画院院长黎明晖为师,其艺术创作的天赋从此被激活迸发。



2000年,其作品《秋声》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书画展,另一幅作品入选省展,这成为她艺术创作之路的一个起点。2001年经黎院长介绍,她加入了南海画院。



幸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2013年夏天著名工笔画家王天胜来佛山办画展,李紫玉拿着作品去请教,意外地得到认可,并邀请她到北京进修。当年年底她负笈北上,短短一个月,得多位工笔名家悉心指点,其工笔画创作水平有了跨越式提升,艺术道路转入快车道。



对于连续获奖,李紫玉冷静地自我阐释,可能是少了学院教学那种条框的约束,她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更容易任由自己去发挥和想象。同时,在咀嚼了生活的滋味之后,使她的作品彰显出一种笃定和安静。



创作、展览、出书,这些既定目标,填满了李紫玉生活的全部,也使她曾经“飘忽”的生存状态有了真正的安定。她最终没有被生活浮躁的洪流所裹挟,毅然安静而坚定的走下去,“喜欢画画的人,始终都会回来的”这应是李紫玉对她目前艺术探索之路最好的注脚。



可能正因为非科班出身,李紫玉才没有任何师承的羁绊,自由自在地在艺海翱翔。紫玉的工笔画,技法娴熟,格调清雅,意境深远,可以说,李紫玉很好地理解了宋画的传统精髓,尤其是对宋画的意境、格调等要旨的掌握。



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名家,总有其与别不同的独特审美视角和艺术面貌。李紫玉以自己特有的天份和悟性,加上勤奋和学养的积淀,并以不懈的创造精神,牢牢把握着题材与表现的特点,确立了具有感染力的品相与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



艺术创作离不开画家的情感。所谓“表现”,首先是情感的表现。不论对人,对花鸟,对山水,惟有动了真情,才有创作冲动、创作激情。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李紫玉画画并不是为了展览、获奖、职称、拍卖而画,这些“为了”,都是由“实用主义”而发动的,而不是“情动言形”。这或许就是李紫玉在工笔画创作的学术追求中与别人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