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作品,走出作家研究的误区 | 社会科学报

目前,作家研究中存在不少误区,如将对作家个人生活经历的评述或者作品阐释等当作作家研究。事实上,作家是不断建构中的角色,作家研究是以作家为中心的文学研究,包括作家的生成、角色、创作、影响四个方面。这也就是作家生态研究。

原文 :《走出作家研究的误区》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刁克利

图片 |网络

作家≠作品,走出作家研究的误区 | 社会科学报

作家是文学的旗帜。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作家具有明星一样的魅力。作家获得一个奖项可以成为一则新闻,作家的社会活动可以成为热点。一般人对作家的生平经历的兴趣远大于对作品的研读。人们对作家的认同感往往影响作家作品的接受与传播。人们渴望了解作家。

作家≠作品,走出作家研究的误区 | 社会科学报

破除对作家研究的狭隘理解

作家研究的对象是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作家吗?不是。作家研究关注的是作家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作为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作家。将对作家个人生活经历的评述当作作家研究,是对作家研究的狭隘理解。

作家并不单独存在。作家靠作品说话,作家和作品相互依存。作家只有写出了杰出作品才能在文学史中立足。那么,作家研究与作品研究等同吗?不尽然。作品是物,是具有特殊意蕴的印刷品;作家是人,是社会中的人。这是根本的不同。

作家≠作品,走出作家研究的误区 | 社会科学报

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有意义负载和情感附着的特殊形式的媒介。每一种作品都有独特的意义表达、语言特色、情感传达方式。作品研究是为了阐释作品的各种技艺、结构、意义、象征等。一部作品和各种批评方法对接,能够生发出无穷多的批评和阐释角度,得出不同的观点和说法。作品研究阐释作品的特性,激活和再生作品的活力,探究作品的无限性,以此铸就文学经典的魅力和生命力。但有的作品研究用一种理论批评方法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将作品变成理论的传声筒和道具。还有的研究甚至将作品肆意阐释,研究者自说自话,将作品研究变成了批评的狂欢。

作品研究是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研究,作家研究是以作家为中心的文学研究,以作品阐释作家,而不是相反,二者术道各异。虽然很多作品研究以作家为题,常常冠以某某作家研究之名,但以作品研究替代作家研究,这实际上是对作家研究的误用。

作家研究不是对作家个人的关注,也不等同于作品研究,那么,作家研究是传记研究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传记述写作家的方方面面,甚至逸闻趣事。而作家研究关注作家的创作经历,即作家创作思想的孕育、萌芽与生发,文学表达、文学创作带给其自身的改变以及带给读者和世界的影响。作家研究的对象是作品中的作家人物吗?不是。作品中的作家人物也许有作家的影子,但并不能确切地代表实际作家的立场。同理,作家研究中的作家既不是作品中的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也不是作家在作品中的代言人,因为这些叙述者、隐含作者、代言人也许只是一种叙述策略,是作家迂回曲折地对读者的引导和暗示。作家研究也不仅仅研究作品中的作家意图,因为作家意图能否完全在作品中体现,作家意图是否处于变动不居中,作家是否有终极的、可以说得清楚的唯一意图,都存在疑问。

作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作家研究的对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作家个人,不是作品中的叙述者,不是隐含作者,不是作家意图,确切地说,作家研究包括但不等同于上述问题。那么,作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作家≠作品,走出作家研究的误区 | 社会科学报

作家研究是对人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从事写作或者完成了作品创作、文学成就得到承认的人。作家有特殊的禀赋、生活环境和发挥文学才能的机缘。作家研究是对这种具备特殊才能禀赋和创作技巧,并且取得了文学成就的人的研究。作家在世界中孕育,又用作品反映世界。通过作家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作家,如何成为作家,成为作家对他意味着什么,他对写作有什么抱负和期望,作家如何写作,如何提炼素材、表达思想,作家何以被接受,他的创作如何产生影响、对人类有何启发。这些都是作家研究的内容,作家研究需要一个统辖这些内容的核心理念。

作家研究的核心理念是:作家不是一个固定的形象,而是一种角色建构,是一种不断建构中的角色。完整的作家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作家生成、作家角色、作家创作和作家影响。如果需要一个新的术语,我名之曰“作家生态研究”。

作家≠作品,走出作家研究的误区 | 社会科学报

具体说来,作家生成论是指作家的成长研究,即一个人如何成为作家。作家生成论的理念是:作家像一棵树有自己的特质,会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同时又需要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作家的特质属于内因,土壤、阳光和水分属于外因。在这个系统中,作家的自身因素既包括作家的禀赋、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素材来源,也包括写作兴趣的养成、写作能力的训练、知识结构、思想视野等。催发这些因素的外部因素包括家庭状况、社会环境、文化语境、历史背景等。作家的生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内外因的结合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作家的成长系统。作家生成即作家掌握了文学的技艺,写出了成熟的作品。

作家角色论是指对作家的自我认知和作家角色的确立的研究,即作家明确了成为作家意味着什么,找到了写作的动力,具备写作的自觉性。伟大的作家通常有自己的角色意识,明白文学的力量、作用和希望。作家生成和作家角色互有交叉。作家角色是作家生成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只有作家明确角色,他才算确定成为作家。这一特征通常见于作家文论和文学思想,也可以从作家的作品中总结提炼。

作家创作论是指对作家的创作的研究,研究作家创作素材的获得、灵感来源、创作特色的锤炼、写作过程等。创作研究与作品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研究作家的创作准备、创作过程与结果,以作家与作品关系为中心,旨在揭示作家的创作技艺和创作思想,是一种对真相的还原和探究;后者以作品为中心,多数情况下以某种理论为背景,以某种批评方法为依托,旨在批评和阐释作品本身,作品中心论可以脱离作家而独立存在。

作家影响论是指对作家作品的传播、接受和影响的研究,包括作家作品在不同文化与语境中的翻译、认同和再阐释以及作家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意义。其主要资源是作家的学术史、翻译史和文化传播史。

以上四个方面即作家研究的领域。这四个方面互有交叉,比如角色与生成互为标志和因果,创作与角色可以互证,角色与影响又可以相互说明。四个方面的交互作用构成一个系统,作家产生于这个系统中,我们是在这个系统中言说作家的。这就是作家生态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作家生态研究也是一种理论建构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作家生态研究的解释主要基于个体作家研究。换个角度讲,这四个方面的研究皆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具体的个体层面的作家研究和普遍的理论层面的作家研究。比如,作家生成论可以研究一位作家的产生,也可以研究作家生成的普遍规律和特征。作家角色论阐释作家的作用和文学的意义,文论史中的作家论多属于这一类。作家创作论则是创作心理学大显身手的领域。作家影响论则涉及作家与时代环境历史关系的重要问题。所以,作家生态研究既是作家研究的一种具体方法,也是一种理论建构。根据作家生态研究的四个方面重新梳理文学理论史,我们会有新的发现。

在具体作家研究层面,作家生态研究可以用来分析一个作家或诗人。

作家≠作品,走出作家研究的误区 | 社会科学报

以华兹华斯为例,从他的著名诗句“我独自漫游,像一朵流云”中,我们可以得出诗人的三个角色:孤独者、漫游者和自然诗人。这三种角色其实在诗人的创作中反复出现。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三种角色各有不同的形成原因。如果我们知道诗人幼年时父母先后谢世,骨肉分离,再到后来他与弟弟妹妹关系密切,和妻子、妻妹一起生活,与同时代诗人交往等,再联系法国革命、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以及他对传统诗歌的革新,华兹华斯作为诗人的角色就会更加明确。这种分析就是诗人的生成和角色研究。如果是结合具体诗篇的分析,就是诗人创作研究。诗人对后世诗人的影响,诗人诗作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传播和接受就是诗人影响论的研究内容。诗人角色、生成、创作与接受这四个方面建构了诗人华兹华斯的完整形象。

作家≠作品,走出作家研究的误区 | 社会科学报

作家生态研究也可以用来对比两个作家。华兹华斯和白居易都写过以刈麦为主题的诗歌。华兹华斯的诗题为“孤独的刈麦女”,以人为主,写诗人对刈麦女的凝视观望以及诗人在她歌声中的沉醉,到达物我两忘、余味悠长的境地。白居易的“观刈麦”则写诗人身为官员对刈麦场景的观望,发出百姓生活多艰的感叹,刻画了心生愧疚的诗人形象。两首诗的差异既在于诗人的生成环境、角色认知、创作理念的不同,也在于诗人对诗歌作用的希冀和诗人与其描写对象的关系不同,即作家生态之不同。作家生态研究提供了两种诗人可以对比的理论基础。

这种研究方法还可以用来描述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作家特征,比如,从诗人生成、角色、创作和传播的角度来解释唐代的诗人气象,更容易理解诗浸入诗人生活之中对诗人创作的促进作用。它也可以用来比较两个作家群,比如中美当代作家生态的对比,只从两国作家的学历看,美国作家大多获得了创意写作硕士学位,接受过专门而系统的写作训练,中国作家的写作教育途径显然与此不同。通过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生态研究方法的实际用途。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05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文人 | 从此,她成了作家杜拉斯

纪念戴骢 | 他用心灵打开了作家的精神世界

陈四益:一本苏联“禁书”中的43位作家 | 社会科学报

作家≠作品,走出作家研究的误区 | 社会科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