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饭要求排筷子,被爸爸粗暴的打断后,医生一番话让父亲懵了

文/琳妹育儿说(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文章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大家转发分享)

生命的孵化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从受精卵开始发育到完整的胎宝宝诞生。当然,宝宝呱呱坠地那一刻,才是真正意义上生命成长的开始!

孩子的成长是生命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的萌芽阶段,宝宝需要经历很多“生理敏感期”,作为家长如果忽略甚至是破坏了“敏感期”的存在,那么可能孩子正常生长发育就受到影响。

案例:

为了生活,邹先生早出晚归,好不容易凑到一次小长假,邹先生难得呆在家中“偷得浮生半日闲”,静下来后他就发现两岁的儿子出现了很多“怪相”。

一家人有老有小上桌吃饭,儿子硬要所有人的筷子排在一起。

妻子温和地相劝,但儿子不依不饶,不达目的就嚎啕大哭。

难得清静几日,还要面对“不可理喻”的儿子,邹先生勃然大怒。邹先生一番怒吼下,2岁的儿子被吓坏了,连本能的哭泣都止住了。

这件事只是一个小插曲,很快就翻篇了。但邹先生的妻子敏锐地发现孩子有些变化,早前还有欲望观察家中环境的变化,但现在似乎一切都不感兴趣。

在一次例行儿保检查中,邹先生夫妻俩将儿子的变化告诉了医生,一并提及还有上次孩子被父亲粗暴打断的排筷子事件。

得悉来龙去脉的医生告诉邹先生夫妻:通常在孩子2-4岁左右出现“秩序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事物的秩序要求特别严格。

孩子是通过秩序敏感期,来养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在这个阶段他们不希望周围秩序发生变化,固有的秩序易于让孩子察觉到环境变化。而邹先生粗暴地打断,显然就破坏了孩子原本对秩序敏感期的捕捉。

6岁之前,孩子有个共同特点是好奇心特别强。

人之初,孩子会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探索世界。花开了、叶子落了、蚂蚁搬家……来自于外界的一切变化都让孩子感到新奇而有趣。

在幼年阶段,孩子成长要经历很多的敏感时期,除了秩序敏感时期之外,如同感官敏感期、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书写敏感期等,每一个敏感时期,孩子都有不同的“异常行为”。

然而,现实生活中与邹先生一样“粗心大意”的家长大有人在,他们将孩子在敏感时期的“异常行为”与“不听话”、“太调皮”、“难管教”直接划等号。通过粗暴的方式制止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干涉孩子敏感时期的正常发育。

殊不知,一旦错过了敏感期的正确引导与教育,后期要想培育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可能要付出十倍、百倍努力也不一定达到同样的效果。

孙雪瑞教育机构认为,在6岁之前的儿童成长过程,是受内在生命里驱使。因为顺应生命周期规律,抓住孩子敏感期的过度,那么孩子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水平上升到另一个水平。

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利用好”孩子的敏感期呢?

一、 尊重孩子

敏感期的孩子最需要得到来自于父母以及家人的尊重,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接纳他们的行为习惯,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与自由,这样孩子才能快乐地成长。

一如口腔敏感期的孩子,他们会将所有物品用嘴来探索其味道、软硬,但是在传统成人的观念中,孩子入口的东西脏,不卫生,于是人为制止孩子的行为。

然而事实上,只要确保孩子入口的东西是安全(不能太细小误食吞咽)与卫生(保证物体表面的干净、卫生),那么不妨给孩子自由的尝试。

二、 足够的耐心

育儿路上,家长难免会有“攀比”心态。比如:隔壁家的孩子才2岁不到,已经可以完成简单加减法了,但是自己的孩子连数数都困难,难道我家的孩子不如人家?

处于这样焦虑心态下的家长,总是心急火燎的给孩子强化培训,但殊不知,孩子敏感期的来临有前有后,孩子成长存在个体差异性。

家长不能“攀比式”育儿,而是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发育规律。观察孩子的言行,一旦孩子产生了敏感期的先兆症状,那么家长就可以在这个时期加以正确的引导。

例如:发现孩子有了书写欲望,那么就应该给孩子配备相应的纸笔,甚至有的孩子会破坏性在家庭墙壁上乱涂乱画。

为了孩子成长,作为家长不能强硬制止,否则会直接破坏孩子的书写兴趣。相反,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在正确的地方书写。

三、 掌握安全尺度

孩子敏感期的探索并不等于可以“为所欲为”,家长要为孩子“扫清安全障碍”。树立原则上的安全底线,譬如:孩子高空抛物,孩子触碰插座,吞咽细小的物件等,这些危害到自己或者是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一定要坚决制止。

孩子的成长发育,就好比是一颗种子的生长,他们需要历经播种、发芽、开花才能到结果,每个阶段都要需要不同的灌溉与外界条件助力他们成长。

作为家长,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育,要知道精美的盆栽都是经过园艺师的修建才有吐露芬芳的惊艳时刻。

如何科学的陪伴孩子度过敏感期?除了上述我们介绍的几个要点方法家长要掌握牢记外。这里我们也向大家推荐很多宝妈都在阅读的李芷怡所著的畅销书——《捕捉0-6岁孩子的敏感期》。

在书中,李芷怡老师就多年研究经验,对孩子0-6岁的9个敏感阶段进行了深入探索,以众多实践经验与案例向各位爸妈们分享经验。

书中除了就每一个敏感时期的动作行为做了详细介绍,还给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分享,值得宝妈们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