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中国家庭的养老现实和期待, 是否能让老人安享晚年?


疫情之下,

一个中国家庭的养老现实和期待

同事的老父亲,是一位90岁高龄的失能失智老人。2019年夏天因发烧入院,治疗后需长期鼻饲、插尿管,家庭照护十分困难。经过再三斟酌,最终选择了位于西四环附近一家养老院。

这家养老院运营方已创立近十年,目前在北京开业运营7家连锁养老机构,定位城市核心区域的护理型养老院,专注于为高龄、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提供颐养、照料等服务,是国内社区融合式养老模式开拓者。

同事父亲入住的西四环这家养老院,共有80张床位,2018年10月开业,短短一年便达到满住,入住老人多为失智、失能,少量为自理老人。

同事选择这家养老院的原因:

一是照护服务专业精细口碑好;二是相较而言性价比好,以父母二人合计退休金可支付老爷子一人在养老院费用,在北京市目前中高端养老院收费水平中,在他们家可支付能力范畴内;三是离家较近,从西二环到西四环车程20分钟,方便同事和母亲前往探视;四是距养老院5公里有合作医院,便于每月入院更换尿管、胃管,顺带查血检测营养情况,清理积痰预防陈旧性肺炎发作。

按照上表各项费用标准,扣除住院费用医保报销及补充医疗保险后(自费5%左右),同事的父亲每月养老加医疗费用合计金额在16000元左右。

由于医院最长住院周期15日,因此对于需要长期医疗照护的终末期老人,最佳的归宿应该是具备医疗条件的护理院类型照护机构,毕竟每月一次从养老院到医院的往复,对老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折腾,然而现实是,并不具备这样的选择。

实际上,疫情之前同事一家苦于2019年秋冬每月辗转养老院和医院,咨询过北京仅有的几家医养结合功能的照护机构,现实情况是:

要么远,远郊区甚至京外的相距40、50公里,无法经常看望难解亲情牵盼;要么贵,市区的初步评估月均收费至少2万5千元,远超家庭支付能力;要么少,北京市囿于现有政策壁垒,具备医养结合功能的养老院少之又少,且医疗护理部分的费用不能走医保报销通路。

2020年1月初老爷子住院期间试图摘除导尿管未果,后因尿潴留引起发烧,1月22日几经周折,再度入院治疗,不曾想而随之即来的便是新冠肺炎疫情,于同事父亲这样的老人、同事一家经历着比前一个秋冬更加前所未有的焦虑和煎熬。

医院:治疗一切顺利,老人生命体征平稳,符合出院标准,且超过住院周期,自春节后一直敦促同事一家办理出院。

养老院:养老院迫于疫情压力,已于1月26日实施封院,即“只出不进”。2月初,同事曾与养老院沟通,打算把老人从医院接出来返回养老院,当时的要求是先行居家隔离14天,每日早晚报告体温情况,再办理重新入住。入住前期2周,院方要求在指定隔离区域、指定护理员一对一照护老人,且同居一室隔离观察,之后才能正式入住其原先的房间。2月底开始,按主管部门规定返回养老院流程,把居家隔离14天改为指定养老院集中隔离14天,后期相同。

主管部门:从民政等主管部门发布政策来看,养老院封闭管理、返院流程日渐严格。

1月26日海淀区民政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对接回家中过年、拟返回机构的老人,有条件的机构,要设立专门单间,按14天的规定期限与其他老人隔离,期满后解除隔离。不具备条件的,不得安排入院。”2月27日海淀区民政局发布《关于妥善安置特殊情况离院需返院老人到定点机构临时托养的通知》,通知要求,符合第二类(即:在院老人因病确需外出就医,或春节回家居家隔离期间曾到医疗机构就医或住院)情况的老人,经医疗机构出具治疗诊断书(或证明),在定点机构临时托养14天,每日体温监测正常的,由业务主管部门通知所在机构接回。如通知上说“生命和健康高于一切”,“将特殊情况老人送至定点机构临时托养,是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的必要之举。”
为了老人身体健康,避免疫情在养老机构传播,政策再严,所有人都无可厚非。

考虑到老爷子身体状况,按照目前的政策要求,定点隔离14天加上机构内单间隔离14天,此番流程还未完成又要回医院接受定期治疗及检查,同事一家不得不放弃返回养老院,硬着头皮“赖”在医院,每10天左右办理一次出院-住院手续。

同事父亲自1月22日入院至今两月有余,节后轮岗上班每次在办公室见到同事,我都忍不住问一下老爷子情况。

疫情以来,医院不允许探视,同事已经50多天没见到老人,言语间充满对父亲的思念,也饱含更多的无奈。加上一月初常规住院治疗,目前已经花费15万元,虽然扣除医保和补充医疗保险报销之后自付医疗费用不多,大头开销是护工费用,但是未来时日何去何从是个难题。

前几天,老人的责任医生说,住院费用医保报销上限已经从30万提高至50万元,意味着只要定期办理一次手续,在疫情期间住院的病人比平日大量减少,医院不必为床位周转大费周章的情形下,同事父亲还能在医院“赖”上一段时间,而疫情早日结束,养老院解封,老人顺利返回养老院,则是他们一家当前最大的心愿。

昨天又和同事谈起老爷子的事,从去年秋冬再至今春,其间心路历程感触良多,甚至对我们曾经讨论对峙的一些观点也有了逆转,总结下来,同事关于养老和养老政策有如下几点期盼:

1 关于医养结合

讨论养老服务行业,我们都非常清楚失能半失能老人是刚需客群,而没有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如何为这部分老人提供精准服务?

这一点,在此次疫情封院带来的矛盾尤为凸显,当老人不得不入院治疗后,返院之难着实为人困扰。同事的父亲只是个例,也是这一类群体的典型写照。根据朱平《2019年北京养老市场发展调研白皮书》,目前北京市养老机构共有564家,床位数10万余张;另据不完全了解,北京市养老机构七成以上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如前所述,护理院类型养老机构“少、贵、远、医保不通”,政策掣肘,造成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是养老机构和刚需老人共同面临的“痛点

”。

这一方面,苏州市护理院业态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板。对机构端,苏州市政府有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对客户端,苏州市是长护险试点城市,除每月600-900元护理险报销额度外,还有对入住护理院老人每月2490-2730的医保支付额度。政策打通,市场即打通,苏州市目前有55家护理院,且入住率均保持在90%以上,与当地较好政策环境息息相关。

2 关于长期护理险

长期护理保险是建立一种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2016年人社部开始在15个城市试点,其覆盖范围代表了一项保障制度的普惠程度,但是受财政资金能力、社保基金情况的限制,各地在保障范围、评估标准、受益规模、保障水平、筹资渠道等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一直难以推行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

比照个别经济较发达城市长护险的补贴额度,如若有长护险,同事父亲大约能节省目前月均花费的五分之一,也是可观的一笔。记得以前和同事讨论这个问题,他并不十分理解长护险的意义,如今却心有戚戚焉,忍不住发问“北京市已经在个别区域试点两年了,为什么还不在全市范围推广呢?”

3 关于普惠养老

普惠养老服务是在基本养老服务以外,面向广大老年人、靠市场供给、由政策引导的一种服务。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卫健委等部门发布了《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普惠大众养老途径提供了土地、财税、金融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

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旨在解决广大城市老年人尤其是中低收入且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服务时面临的“买不到、买不起、买不好、买不安”问题。同事一家经济条件不错,虽然不算中低收入群体,但是他从普惠养老施政理念看到的期待是“我们现在是两个老人退休金合计支付一个人养老费用,什么时候普惠的程度能让一个老人的退休金完全覆盖养老费用就好了!”

同事的老父亲90高龄,现在能享受北京市对户籍老人的两项补贴:一是90岁以上每月500元高龄补助,二是经评估后每月600元失能补贴,这两项补贴合计不过千余元,与实际花销比起来杯水车薪。去年夏天之前,同事一家请保姆居家照护,压力不算大。而经治疗需长期插管以来,每月不菲的费用可承受也是令人咋舌,而疫情之下两难抉择更是让同事对养老的“堵点”和“痛点”有了切肤之痛。当然,上述同事的期待尚需政策组合拳,且有待时日。

写在最后:

好消息是,3月中旬北京市卫健委印发《2020年北京市老龄健康工作要点》,其中,第十一条专门提到:“扩大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推进护理中心、护理院和护理站建设,为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提供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延续性服务。”从这里我们看到政府层面努力解决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短板问题,推动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决心,希望这一政策落实可以切实解决同事一家面临的窘境。

经同事授权,我把他家的经历记录下来,一盼春暖花开、疫情结束,二盼老人平安、顺利返院,三盼政策通路、普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