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導航的古代,古人該怎麼認路?

古人該怎樣認路呢?在沒有手機app導航的古代一個人要想出遠門,該如何不迷路呢?在交通不發達,道路非常稀少的古代,一旦迷了路,遠離了鄉村可是一件要命的,於是就有聰明的讀者可能已經想到了,那就看地圖唄!但地圖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其實在古代,除了看地圖之外,古人還有其他一些尋求路徑的,第一就是路標,一些對道路比較熟悉的人,會為後來人設立一些道路指示標誌,與今天的路牌作用一樣,但古人的路牌卻與今天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古人會在道路兩旁種植樹木,這種指路方式,甚至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因為道路兩旁都種著樹,所以只要一直按著樹的引導走就不會迷路了,因此,這些樹木也可以視為路標的一種。

另外,從東漢開始,古人還堆積一些土堆來作為路標,由於間隔相同,這些土堆還可以作為里程標誌,古人管這些土叫做堠,按照這些後來標記的里程數也被稱之為堠程。為了管理養護這些堠以及之間的道路,當時的官府還專門設立了一些官員,他們被稱之為堠吏,與我們今天的公路養護處差不多,這些土堆雖然看上去很簡陋,卻比道路兩旁的樹木更加先進,因為他們具有標記路途遠近作用,可以說是簡易的定位器。

第二是館驛,除了路標以外,在我國古代的交通要道上,通常都設有館驛,它們也具有指路的作用,這些館舍又被稱之為亭。設立亭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政府人員,比如官吏使者和異族休息時使用,不但它有專人看管,還備有糧食和柴火,此外,亭還有長亭和短亭的區分,隨著時間的推移,亭逐漸不再存儲糧食和柴火,但指路的功能卻一直延續了下去。

第三,指南針。由於古代的繁華區域,大都集中在大江大河邊上,因此,古人出行坐船是免不了的,在唐代行船主要依靠天文導航,就是在夜間觀察天上星座的位置和方向,但天文導航的侷限性很大,通常只能靠岸邊航行或者短途航行。從宋代開始,我國的船舶導航技術出現了一個飛躍,開始依靠指南針輔助天文進行導航。可見當時的船舶在天氣良好時,仍然採用天文導航的方式,在壞天氣時,才利用指南針進行導航,然而上述導航方式都有很大的侷限性,所以要是穿越到了古代,還是要小心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