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后起义不断,对此康熙帝想了一个办法,世人对其称赞不已

明朝灭亡后起义不断,对此康熙帝想了一个办法,世人对其称赞不已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了历史上许多王朝血淋淋的教训,到了清王朝的时候,皇室成员便不再一味以享乐为主。相反,他们学会了所谓的"节俭",也学会了在某种程度上为自己王朝的延续考虑。帝王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可以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但是也肩抗无尽的社稷重担。客观地说,对于皇帝的本职工作来说,康熙干的还是很出色的。

众所周知,满清王朝由少数民族建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大多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政权遭到本土民族的强烈抵制。清朝建立伊始,同样遭遇了这样的尴尬,清军入关之后,民众对其抵制情绪一度十分激烈。在这种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人心向背。各种组织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康熙皇帝统治中期,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那么,康熙皇帝是通过何种方式解决这一矛盾的呢?

康熙基本上是在和平环境下长大的,与从白山黑水走来的祖先不同,他接受的是正规而系统的汉文化教育,有深厚的汉学修养。废除了清初的野蛮统治方式,消除隐患,巩固入关成果,开疆拓土面积清朝第一。相传,康熙帝平定三藩之后,渐渐的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单单靠武力镇压是做不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只有教化民众,才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他广纳贤才,推行攻心为上的政治策略。

他私底下授意负责内宫采买的官员,列出皇宫中每年的详细的花费清单,并在王公大臣间传阅。这种无意识的和明朝的腐败统治进行对比,从而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

列出自己的消费清单之后还不算完,他又命人将曾经明朝统治时期建造的各种亭台楼阁,以及宫殿庙宇等名字及其耗银几何,宫殿中配备的宫女、仆妇人数,以及每个宫人每年的工资水平。他将这两份花费细目表都发到了王公大臣的手中,让其一一进行比对。

大臣们看过之后,纷纷被明王朝每年数目巨大的宫廷开支吓了一跳。二者相比,可是整整少了十几倍。

通过这些直观数据的对比,大臣们纷纷认识到了前朝到底有多腐败。一时之间,朝臣们对前朝的骄奢淫逸深恶痛绝,对政治清明的清王朝赞不绝口。康熙帝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十分成功的,他不但成功瓦解了人们对前朝所剩不多的怀念之情,还一下子将清王朝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提升了好几个高度。

他还废除了顺治的开海,停止了四百年圈地,还地于民,废匠籍,亲自培育杂交水稻,赐江南数学家同进士岀身改变了数学家地位,历制改为西制,创造了中国沿海炮台防线,制火炮几十种,大规模推广了人痘,首次供奉历代大一统皇帝。

公元1683年7月16日,施琅挂帅攻占台湾,在澎湖海战中一举击败郑军。据史料记载,此战郑军阵亡一万两千多人,明郑集团失去了最后的抵抗力量。随着施琅登陆台湾,年幼的郑克爽向清廷投降,大清平定了最后一个打着明朝旗号的组装割据势力。自此,康熙完成了古典中国意义上的一统天下,这是他的祖先们都没有做到过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