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属“温病”范畴,温病瘥后的中药调理须辨体施治

(记者 郭静 通讯员 彭逢美 朱钦文)

中医对“温病”的认识”是基于我国劳动人民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了较完整的诊治理论体系和方法。

“温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特点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彭康教授介绍,“温病”在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有共同的特点:①有特异的致病因素;②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③病程发展有阶段性;④共同的临床表现:如起病急,传变快,发热为主症,易出现险恶证候,易耗伤阴津。

“基于以上的特点,现代医学中一些急性传染病,如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等;常见细菌性疾病有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霍乱、猩红热等都属于中医“温病”范畴,当下的“新冠肺炎”也不例外。”彭康说。

“温病”的瘥后调理是指在温病邪热已退后,进入恢复期时的一些药物调理方法。彭康指出,在这一阶段,虽然邪热已解除,但机体尚未完全恢复正常,而且还有复发的可能,此时,应采取积极有效而适当的调理措施,对于促进病体的康复和防止疾病的复发、迁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医治疗中已明确在恢复期分“脾肺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进行中药调理。

“温病”瘥后中药调理以及临床选方用药

彭康介绍,“温病”瘥后有三方面的情况:

第一种:体虚未复

在温病过程中,由于邪热亢盛而耗伤了人体正气,加上在病中脾胃化生水谷的能力减弱,气血津液的生成减少,正气未复而出现体虚的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气血亏虚、气阴两虚和脾胃虚弱三型:

气血亏虚: 症见面色少华,乏力倦怠,少气懒言或声音低微、脉虚无力。治以补气养血为主。可选八珍汤、当归补血汤等,可用中药膏方,如集灵膏。

集灵膏。源自《内经拾遗方论》,是一种用于治疗久嗽气血俱虚,不能送痰而出者方剂。制剂熬膏方法,取熟地60g、生地60g、麦冬120g、天冬60g、怀牛膝120、枸杞120g、桂圆肉120g、黑枣肉90g、人参60g(一般用生嗮参,偏阳虚畏寒者用红参)、生黄芪60g、生白术60g、陈皮30g、酸枣仁90g、制首乌90g,白蒺藜90g、茯神60g、地骨皮60g、贝母末60g(润肺止咳用川贝母,价格较高,可用川贝粉30g,煎膏时加入;清热化痰用浙贝母)。上药材加水适量浸泡透发(约15-30分钟),加水煮沸,每煮沸30分钟,滤取煎液1次,如法共取煎液3次,合并所有煎液,再以文火煎熬浓缩,至较粘稠时,入蜂蜜500g(如用川贝粉,同时加入搅匀。),煎熬至滴液成珠为度,离火,冷却,装瓶备用。每次1-2食匙,每日2次,用沸水冲服或含服。

气阴两虚:症见精神萎顿,口渴咽干唇裂,大便秘结,睡眠欠佳,舌干少津。可选①薛氏参麦汤(《湿热病篇》)(生晒参或西洋参5g 、麦门冬9g 、生谷芽9g 、木瓜9g 、鲜莲子6g 、炙甘草3g,水煎服。)②三才汤(《温病条辨》)(生晒参或西洋参9克、 天冬6克 、干地黄15克,上药用水1000ml,浓煎400ml,分2次温服。)

脾胃虚弱: 症见不饥不食,口干唇裂,大便干结,舌光红少苔。可选益胃汤(《温病条辨》)(北沙参9g、麦冬15g、细生地15g、玉竹4.5g、冰糖3g,水煎服)。

第二种:正虚邪未尽

温病邪热消退后,在正气虚衰的同时,还有未尽的余邪。此时,根据正邪两方的性质和种类不同而采取以下治法。

1.补气养阴,清除余热。用于温病后期气阴两伤而余热未净者。临床表现为低热不退,口干唇燥,不思饮食,舌光红少苔,脉细数。可选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6g、生石膏50g、法半夏9g、麦冬20g、生晒参6g、生甘草6g、粳米10g。上药先用清水浸泡30分钟,加水煮沸后约30分钟去药渣,加粳米,煮米熟成汤,去米,分2-3次温服)。

2. 芳香醒脾,清涤余邪。用于温病后期湿热未净而胃气未复者。临床表现为胃脘胀闷,知饥不食,舌苔薄白微腻。可选薛氏五叶芦根汤(《湿热病篇》)。(藿香叶10g、薄荷叶5g、鲜荷叶10g、枇杷叶10g、佩兰叶15g、芦根15g、冬瓜仁10g。药量参照原方比例酌定,水煎服)。

3.健脾和中,理气化湿。用于治疗温病后期脾胃虚弱而湿阻气滞者。临床表现为饮食不香,胃脘胀满,四肢乏力或见肢体浮肿,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而腻,脉虚弱。可选参苓白术散。(白扁豆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桔梗10g、莲子15g、生晒参10g、砂仁10g、山药15g、薏苡仁30g,水煎服)。

3. 温补肾阳,利水消肿。用于温病后期阳气虚衰而水湿内停者。临床表现为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眩晕,面浮肢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沉细。可选真武汤(《伤寒论》)。(茯苓20g、生白术15g、制附子10g、白芍15g、生姜10g。药量参照原方比例酌定,水煎服,制附子先煎45-60分钟)。

第三种:病证复发

在温病瘥后,因正气未复,调摄不当,而邪热复起,又称为“复病”或“复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劳复。 指温病瘥后,体虚未复,或余邪未清,因过早劳作以致重又发热者。根据虚实情况,又分为挟邪劳复、气虚劳复和阴虚劳复。

(1)挟邪劳复。 临床表现为发热,心烦不安,胸脘痞闷或胸胁不舒,口苦,食欲不振,苔薄黄,脉微数。治以清宣余热,理气宽胸。可选枳实栀子豉汤(《伤寒论》)。(麸炒枳实6g、栀子9g、香豉12g, 药量参照原方比例酌定。先煮麸炒枳实、栀子,再下香豉,温服)。

(2)气虚劳复。临床表现为发热,微觉怕冷,四肢倦怠、少气懒言,舌润少苔,脉虚。治以补气健脾,甘温除热。可选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炙黄芪15g、党参15g、炒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水煎服)。

(3)阴虚劳复。

临床表现为发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舌干燥,或心悸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阴清热,可选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炙甘草20g、干地黄20g、白芍20g、麦冬15g、阿胶10g、火麻仁10g,水煎服,阿胶烊化后与煎出药液混合,或单独服用)。

2. 食复。指温病瘥后,胃气尚虚,余热未尽,纳食太急,饮食失节而复伤脾胃,导致饮食停滞,余邪借食滞而复作发热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嗳腐吞酸,烦闷不纳,脉象滞缓。治以和胃消食化滞,可选香砂枳术汤(丸)。(木香10g、砂仁10g、麸炒枳实15g、麸炒白术15g,水煎服),病情重者可选大柴胡汤(《伤寒论》),(柴胡12g、黄芩9g、大黄6g、白芍9g、法半夏9g、麸炒枳实9g、大枣4枚、生姜15g。药量参照原方比例酌定,水煎服,大便闭者,大黄宜后下)。

3. 感复。指温病瘥后,余邪未尽又复感新邪,导致其病复发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风或恶寒,或口渴舌燥,或兼有咳嗽,舌红苔薄白,脉浮。治疗当根据新感外邪性质的不同而选用疏解表邪的方药。

温病瘥后调理除上述内服用药外,还有许多外治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等康复措施。此外,还需注意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