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月入10W的小编,可能才拿5K的工资

《见字如面》第4季上线了,在一个多月前,可我这两天才刚刚发现。

一直能拿高分的国产综艺很少,《见字如面》是为数不多的一个。惊喜的是,这次他们斩获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分9.3分

可惜的是,参与评分的人才800多个,比起其他综艺动不动就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评价量,第4季的关注量可以说是极少的。

诸如此类的“高分低关注”节目其实不少,比如《一本好书》、《圆桌派》、《十三邀》、《他乡的童年》等等……

看的人不多,但看过的都说好。

而那些没看过的人,在一天有限的24小时里,在有限的精力里,到底被什么东西收割了注意力?

01.


是书吗?

你上一次看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你上一次看书是什么时候,你上一次买书又是什么时候?

你床头的那本书,翻到第几页了?

是网络资讯吗?

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今日头条等等,关注了那么多信息,你最常点进去的内容是不是这几类?

赚钱秘籍 :“月薪5K到10W,只要你每天10分钟的时间提升自己”热点八卦:“赵丽颖和杨幂上位史”贩卖焦虑:“被月薪5000拖垮的年轻人”


是电影或者纪录片吗?

能让你追完的系列纪录片或者电影有多少?

是电视剧或者短视频平台吗?

追剧、刷B站或者刷抖音,哪一个能让你的时间溜走得更快?


带着你的疑问和回答,我们一起来看看标准答案:

2019年5月份,全球十大最受欢迎社交平台排行榜里的中国APP,分别是月活用户15亿的微信,8亿的QQ

,5.3亿的QQ空间,5亿的抖音,和4.4亿的微博

所以,收割我们注意力的,主要是聊天工具、短视频平台、以及短资讯平台。


02.


在这注意力收割大战里,上面提到几个平台也不容易。

MobileQuest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从2017年的3.5小时,涨到了2019年的6.0小时,增长率高达71.74%。

各大平台为了尽可能多抢到这“6小时”里的时间份额,都在想尽办法地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来吸引你点进去。

常见的方法有这三种:

① 易读性强

易读、易理解,是整个媒体行业做内容的趋势。

就像看网络短文章比看书要容易,所以睡前你看的微博,而不是书。

看短视频比看电影简单,所以刷抖音、B站刷到忘记睡的人很多,看电影不快进的人很少。

互联网的知名媒体人「半佛仙人」就说过:

大家看视频很轻松,因为他把所有东西都编排给观众了,音乐配好,剧情弄好,这样的情况下观众不需要去思考

,观看的门槛非常低。

但是阅读图文信息的门槛却非常高,他刚写公众号的时候,就有行业大佬提醒他不要写超过2000字,因为哪怕只是篇文章,大家也变得越来越没耐心去看太长的图文信息。

娱乐性变强,篇幅和时长变短的媒体内容,这一切改变目的都只有一个:增加易读性。

② 抓眼球(标题党)

既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抓住你的注意力,标题是关键。

一般情况下,用户留给媒体平台的关注时间,其实就是你滑手机时瞟一眼的时间,不到2秒。

想在2秒内让你停下来,标题除了要一眼看懂,还得让你瞬间产生情绪波动。

比如:出乎意料、惊讶、心酸、愤怒、好奇、八卦等等……

想达到以上的效果,一般会采用“反差、极端数字、明星热点、情绪化用词”等方法来实现,说白了其实就是标题党。

还有一种情况,为了让你点进来,有些文章的标题甚至跟内容都没有太大关系,只要能把你“骗”进来,他就赢了。

就像我今天的标题,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把你“骗”进来的。

《教你月入10W的小编,可能才拿5K的工资》,其中包含了出乎意料,对比感强烈的数字,还制造了你被工资5K的小编欺骗后的愤怒。


说句老实话,网上那些动不动就教你月入过万文章,背后写字的那些人,真的很有可能是个毕业不久的职场菜鸟,用在网上搜来的东西,东拼西凑成一篇文章,来为你答疑解惑。

这种情况,真的不是少数。

③ 贩卖焦虑

互联网上的文章,比起讨好读者,贩卖焦虑获得的关注有时候会更高。

所以,你喜欢什么我写什么已经没多大吸引力了,你害怕什么我写什么,还写的很有道理,让你看完觉得心里有点慌的毒鸡汤反而更“畅销”。

为啥?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害怕的东西,只要问题还没解决,你就难免会慌,会焦虑。

就像女人怕丑,男人怕穷,老人怕死,打杂的小员工怕不能升职,天天加班中层领导怕被取代,手握重权的老板怕拿不到下一轮融资。

你的“焦虑”,在互联网术语中被称之为“用户痛点”。

而“打痛点”,几乎是每一个新媒体编辑都会主动学习的事情。

但具体把它包装成什么样,那就看各自的本事了。

03.


身处于垃圾信息堆里,我们该怎么办?

成功没有方法论,但失败有。

回看上面那一个个你踩过的坑,犯过的错,避开垃圾信息的方法其实已经慢慢露出了“马脚”。

大众的注意力普遍不太好,所以喜欢看简短刺激的内容,但是看多了这种信息,习惯了时间碎片化,我们的注意力变得更差了,这是一个大家都不难发现的恶性循环。

既然沉迷易读性强的内容,会破坏我们的注意力。

那么反过来想想,如果你主动去看那些不容易消化的内容,会不会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比如翻一本系统的,文笔值得琢磨的好书;比如看一部完整的,内容上有起承转合的,需要你费点神理解的电影。

同理,遇到标题党,遇到贩卖焦虑的文章,点进去之前再想想,这些让你一时兴奋的内容,是不是真的能帮到自己?

学会分析,学会主动筛选,学会在接受完信息之后习惯性地问问自己:


这个信息引起我思考了吗?这个信息改变我行动了吗?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我们真的提高了“输入”的质量,才有可能提高“输出”的质量,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有感悟的话,欢迎转发给身边的朋友一起学习。

猎多多,关注学习更多职业规划、求职面试和职场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