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亲眼看着3个月婴儿训练趴睡窒息身亡:新生儿养育别踩这个坑

昨天晚上,我到后半夜才睡,主要原因,是我在睡前看到了一条新闻:

这是发生在一个睡眠训练群里的悲剧。

我一个几十岁的现代独立女性,还会怕黑、怕一个人独睡。刚几个月的孩子,连抬头都不利索,睡着了都可能窒息而死,却被要求“自己睡”“不是大哭不要管”,哭了整整一小时都可以憋着不进去看一眼?

可是,这件事确确实实发生了。

这个睡眠训练群,目的是引导孩子从小就跟父母分房,训练其独立入睡的能力。父母在训练期间就依靠监控来判断孩子的睡眠状态。

这天下午1点左右,一位妈妈在群里求助:3个月大的宝宝睡觉时突然翻身,变成了“趴睡”姿势,一直在哭,需要去帮忙翻身吗?还附上了宝宝睡觉的监控视频。

在超过1分钟的视频里,3个月大的宝宝没有一刻停止过哭泣,从大哭到扯着嗓子嚎。

但在这个“睡眠训练”群里,训练过程中,孩子哭是被认为很正常的事儿。

“我老师说不是大哭不干预。”

“喉咙哑了吗?”

这样过了一小时后,这位妈妈又发了一段视频,跟群里求助。视频中,孩子的哭声渐渐微弱,直至消失。但这个再明显不过的求救信号,却被当做“解锁趴睡”,即使感觉到孩子“脸正朝下”,这位妈妈也没有进房间看一眼。

直到下午3点,她打算叫醒孩子吃奶,才发现孩子没有了呼吸,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这个新闻看得我太难受了。

尽管该睡眠训练机构对外称“婴儿死亡具体原因不便透露”,但是已曝光的群聊天纪录,却是明显存在问题的。

看着一个孩子独自哭一个多小时而能够忍住不做任何干预,这是在怎样离谱的理念指导下,才会做出来的冷酷行为?!

悲剧发生后,有其他参与过该课程的家长这样反馈:

这位家长的表达是很有代表性的。

这世上什么职业都有岗前培训,唯独父职母职没有。新手妈妈一个人带着小婴儿,太累了,也太容易焦虑了!于是有机构就看准了这个市场。

我们承认,新手父母是需要学习一些育儿技巧。好的育儿方法,也的确能够帮助减轻育儿负担。但是,不是什么理念都可以尽信的。

从已经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到,这家机构所谓的“睡眠训练”,跟早些年被唾弃的“哭声免疫法”根本没什么两样!

“宝宝生病了,让她自己休息,不要去打扰她!”

“无论什么妈妈求助,最终的结果都是让她不要进去抱宝宝”

“宝宝在房里哭一个小时,妈妈就躲门外哭一个小时”

就算机构可以否认,这是学员自己的言论。可是,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群,是课程群呀!作为课程的负责人和微信群主,每天看着群成员有这样错误的理念,真的就能摆脱干系吗?

但凡看过任何一本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科普书,也不至于这般对待一个几个月的小婴儿!

孩子哭了不能搭理。不理他就好了。不理他,他就不哭了,就能自己乖乖入睡了。这是多么混账的理论!

一个小小孩哭,是他在说话,在表达需要。

假如我们任凭孩子哭,不理不睬,就等于是在磨灭孩子的欲望。

所有的孩子都会哭。

只有一种情况,孩子再也不哭了,那就是他彻底放弃了希望!

其实我以前讲过“哭声免疫法”的可怕。如今看来,我们做的科普还是太少了!

早在2012年,知名心理学者李雪就曾发微博呼吁:阻止害人育儿经的传播。

如李雪所说:“哭声免疫法”确实能让你收获一个乖婴儿,但背后的代价是巨大的——婴儿的真自我严重受损,同时丧失对世界的信任。

在这里我们要再次提到一个人:约翰·华生。

上世纪三十四年代,华生提出: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以此为根据,华生发明了著名的哭声免疫法。

这个理论一经推出,就风靡了当时的美国,戕害了美国数代儿童。直到40年后,心理学家哈洛才用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彻底推翻了华生的理论。

哈洛的实验采用华生的方式去养育小猴:让刚出生的猴子离开母猴独自生活在一个笼子里,只给食物,避免和母猴接触,以此培养其独立性。

但结果出人意外。那些独自生活的小猴子,和正常的猴子行为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被迫与母猴分离的小猴子,即使在笼子被撤掉后,它们看起来都呆呆地,也完全不知道如何与其它同类相处。

与此同时,它们都对铺在笼子里毛巾产生了强烈的依恋——它们喜欢抱着毛巾,或者用毛巾裹着自己。当哈洛想把毛巾拿掉时,小猴子都产生了激烈的抵抗反应——它们撕心裂肺地叫着,并害怕地缩成一团。

后来,哈洛又做了进一步的实验。

他把刚出生的小猴子单独隔离开,然后让“两个不同的妈妈”陪伴它,一个妈妈是绒布的,身上没有奶瓶;一个是铁丝做的,身上挂有奶瓶。

本以为,提供奶水的铁丝妈妈会得到小猴子的依赖和喜爱,但结果却刚好相反。

小猴子一天都跟绒布妈妈在一起,只有饿了,才跑到铁丝妈妈身边吃几口奶,吃完又跑到绒布妈妈的怀里。时而趴在绒布妈妈胸前,用细瘦的手抚摸它的脸,轻咬它的身体;时而在绒布妈妈腹部、背部磨蹭好几个小时。

甚至有时候,小猴子饿了也不愿意去铁丝妈妈那边,它们只是把头凑过去吃奶,而身体依旧挂在绒布妈妈身上。

接下来,哈洛为了了解小猴子面对恐惧时的反应,丢了一些会发出奇怪声响的小道具在笼子里,小猴子被吓到之后,马上紧紧抱住绒布妈妈不撒手。

即便把绒布妈妈拿走,小猴子被道具吓得再害怕,也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边去。

后来,哈洛得出结论:

“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肢体上的触摸,是最柔软又最有力量的方式。

每每回顾哈洛的这个实验,我都忍不住想流泪。

这是个很虐心的实验。

在哈洛的人为干预下,上述那批实验室里长大的猴子中,有20只母猴生下了后代:其中7只母猴对自己的孩子毫无感情,生产完后便不再理会幼猴;有8只母猴会经常性地虐待自己的孩子;甚至有4只母猴残忍地将幼猴杀死。

只有1只母猴例外,她曾笨拙地尝试给自己的孩子喂奶。

此后,哈洛还得出一个结论,即除了触摸以外,

运动和陪伴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哈洛通过这个“独特”甚至近乎“严酷”的实验,证明了“母爱的本质”——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肢体接触、陪伴和玩耍——对儿童的意义、对母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而反观华生,他一直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并依此来养育自己的3个孩子——不允许他们跟母亲有任何“过度亲密”的接触,结果3个孩子成年后都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

大儿子多次自杀,并在三十岁多时成功自杀身亡;

女儿同样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多次自杀未遂;

小儿子呢,一直居无定所,常年流浪。

甚至到了第三代,华生的外孙女也没有逃脱这个“魔咒”:她心理状态极度异常,酗酒度日,曾多次自杀。

这都是血的经验和教训啊!然而,没想到,在这么多年后,依然有无良机构将残酷的“哭声免疫法”用在活生生的孩子身上。

说到底,一个孩子是否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可以刻意训练出来的。

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才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正如心理学家李雪所说:“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也才会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尤其是一个小小孩,哭泣是他们表达需求的语言。当他哭泣时,就是他需要你的时候。此时,我们应该看到他的情绪,并采取行动去保护他,去爱他,如此这般,就是我们能给予的安全感。

这样长大的孩子,就像手握一罐蜜糖,即使未来他遇到失败和挫折,也会从中获得勇气和爱,重新出发。

我想,这也是为人父母所能给予的,最好的礼物。

希望父母多相信自己爱的直觉!希望害人的理论不再为祸人间!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长在安全、洒满阳光的天地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