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40年前,泉州这座古老城的回忆

福建泉州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城市,建成至今至有1300多年的历史,更是世界宗教的大熔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能在这座海上丝绸之路泉州的地面上找到踪迹,还有全球仅存的摩尼教(金庸先生笔下的明教)的遗址。

有人问,什么样的建筑一眼看了就知道是泉州这个地方。不用多说,泉州标志性建筑就是——“东西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坐落于开元寺内,石构的双塔经历风雨洗涮、地震惊扰仍然矗立在哪里,是中国建筑史的瑰宝。

1975年的东西塔周边的建筑基本不会超过两层楼的高度。


1989年,湘贤老师系着安全绳站在梯子上,拿着相机在东西塔上,拍摄双塔石雕,用他的镜头记录先人留下的精美石雕佛像的影像。


1974年石狮姑嫂塔,它的主要作用是航海的方向标,给停靠的商船只做为一个方位的参照。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的港口之一,全球各地的商人来往贸易频繁。

很久以前的传说,闽南地区有个“海地”的贫农,因天气久旱无雨,种的庄稼收成不好,交不了地主家的赋税,决定下海远度南洋谋生,放下新婚的妻子和妹妹在家乡,约定三年后回归故里,还清赋税。姑嫂俩人,隔三差五登上宝盖山眺望海地归来,好不容易盼到夫君返航的船只,即将靠岸的船只遇到大风暴被卷到海里,姑嫂俩人喜涕而泣也纵身跃进了大海。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在山上建立这座塔,当地人称它为“姑嫂塔”


1974年,泉州后渚港发现的宋代古船,还有随船的瓷器、商品、捕鱼工具等文物出土,在次印证古代的泉州海上贸易的繁华。这艘宋代古船已经复原,安放在泉州开元寺供市民参观。


1975年,泉州德化的九仙山,夏天这里避暑的好地方,到冬天的九仙山会下雪,天然的气候形成了雾凇,那种人间仙境的画面是许多摄影人追逐的对象。


2015,冬天的德化九仙山。


1976年,五里桥也称为安平桥,整座桥右石头修建而成,是连接安海镇和水头镇的重要交通枢纽。闽南地区经常台风的影响,五里桥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从南宋建桥至今对它陆续进行修复,还原宋桥原有的风貌。


1976年,泉州清源山南台岩,不仅有独特的险要地势,还是还儒、释、道三教合一名胜古迹。夏天,山上有休闲区售卖醋肉、菜粿、炸地瓜等闽南特色小吃,带上一泡好茶,约上仨俩影友交流互怼,妙哉!


1976年,郑成功焚青衣处,位于南安丰州孔庙前,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弃笔从戎的地方,在此处他焚烧了代表儒家仕途的儒衣青巾。身为儒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这做,可想而知他当时的内心遭受煎熬。相传在孔庙的附近有一座“招贤桥”,郑成功焚青衣时,在此设案招收各方的豪杰,以“杀父报国”为义旗,带领数十壮士南征北战队伍逐步壮大,打败荷兰侵略者为落寞的明朝收复台湾。


1978年,双髻山(洛江仙公山),泉州的十八景之一的仙公山山上有寺庙香火也是旺盛,近些年来景区建立索道方便游客和香客登山游览。


1978年,泉州涂门街和清净寺,中国四大伊斯兰教古寺之一的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年间(公元1009),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古寺之一。2000年初的涂门街沿街建筑有进行二次翻建,仍然保持闽南红砖厝的特色建筑风格。


1978年,泉州南音艺人登台演唱,用闽南语演唱的南音起源唐朝形成于宋朝,系由中原人南迁到闽南地区,结合当地的文化的汉人古乐曲,是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泉州工人文化宫、文庙等地定期会有演出(特殊时期除外)。


1978年元宵节,在西街吃汤圆的泉州人。北方人元宵节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泉州人称为吃“元宵节”,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泉州人的饮食文化。


1979年,泉州后渚港,这个港口的存在再次证实了泉州海上交通的发达。


1979年,笋江桥,因古迹石笋上修建的桥而得名,又名“浮桥”。


1980年,泉州百源路上盛开着美丽的刺桐花,因为泉州地区有许多的刺桐花,古书籍上泉州也称为“刺桐城”。


1984年,泉州大桥的通车,让晋江与市区的交通更加的便利,也是通往漳州、龙岩等地的交通主干道。


1986年,温陵路和泉秀街环岛,1996年圆圈地块已经改建成“飞天迎宾”城雕,泉州市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80年代,鲤城区市舶司水关,是古代商船用大船至此,更换成小船把货物运送到这里通关,相当于现在的海关部门。现在看这条水路相似一条“臭水沟”,平凡清淡无其,但北宋年间是一条重要水上贸易之路。


1987年,惠安县崇武镇古城建城600庆典活动,很多人看了惠女的服饰以为是少数民族,其实是汉族。“崇武靠海吃海”,惠女的这种服饰完全是为了劳作方便。明朝万历年间戚继光在崇武修建城墙抗力倭寇。


1991年,泉州人民欢度在后渚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方舟“”访问泉州的庆典。


2002年,台湾澎湖妈祖到泉州天后宫会香盛典活动,台湾同胞与泉州人民有着相同信仰、相同民俗习惯,同根同祖,血溶于水。

时光流逝,40前的泉州也许不是那么的繁华,杨湘贤老师用走遍泉州各个角落,用镜头的语言留下这珍贵的照片,让更多年轻了解泉州这座城市。

图片来自杨湘贤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