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E原油来了!原油投研框架分析

中国版原油期货3月26日上市,东亚期货研究中心能源化工研究总监刘琛瑞,第一时间通过万得3C会议平台,与投资者交流了INE原油概况、原油定价体系、全球原油供需、原油价格影响因素等,助投资者“点油成金”。

您可在3C会议平台,听录音、看速记、查阅PPT:

PC端:在Wind金融终端中输入“3C”命令,即可进入3C页面。

移动端:打开Wind金融终端,在“发现-3C会议平台”中即可进入3C页面。

以下为会议纪要:

大家早上好,首先感谢万得邀请我来为大家说一下我对原油的一个投研逻辑。今天的会议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简单介绍一下原油的概念,然后用万得做一下相关性的分析;第二部分是说一下整个油价的定价体系;第三部分是简单的供需状况;第四部分是基本面的介绍;第五部分是价格影响因素的分析。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部分,我们把油按照三个种类来划分,第一个是按组分来划分,可以分为是石蜡基、环烷基跟中间基。所谓石蜡基、环烷基,就是碳链的区别,碳链偏短的归为石蜡基原油,碳链偏长的归为环烷基原油。大家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就是说大家在去加油站加油的时候,有一个90号、93号、97号的区别,其实显示的是辛烷值的概念,也就是碳链偏长的,辛烷值就会偏高。所以石蜡基原油炼出来的成品油,可能是品质偏低一点的汽油;环烷基可能是偏高一些的汽油。

第二部分是硫含量,硫含量就是低硫、含硫跟高硫。其实在国际上是没有含硫原油这个概念的,只不过INE在上原油期货的时候,把含硫加在里面,介于低硫跟高硫之间,实际上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国际上统一称低硫原油跟高硫原油。

相对密度这个数可能也是越高越好,越高越成为轻质原油,就是越好的油,所谓的sweet oil;重质原油是sour oil,就是不好的油。硫含量的概念是越低越好,硫是一个不好的指标,相对密度越高,数值越高越是一个好的指标。

然后这一页就是刚刚我说的那些,简单的文字性表述,就是轻质原油跟重质原油,所谓的API,这个API数值越高,越是轻质原油,越是好油。数值越低,肯定就是越是重质原油,越是不好的油。硫含量是一个质量的指标,硫肯定是对油品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低硫原油肯定是一个好油,也就是这个数值越低越好,是这么一个概念。

然后看一下全球原油产量按品质划分的情况,从这个划分上来看,我们看到INE定的这个中质高硫原油,其实它叫中质含硫原油,实际上按国际上的划分,就一个中质高硫的概念。它在全球产量的占比还是非常高的,占40%以上。WTI跟布伦特的轻质低硫原油也就占18%左右的比例,所以说中质高硫这一块,急需一个定价中心,去衡量它的定价。所以说INE上这个原油期货还是有必要的。

我们简单看一下原油与国内化工品的关联性,我们这一页PPT就显示,大家能看到,就是三烯三苯,其实这个都是由石脑油,也就是原油最轻的一个组分去产生的。其实它这一块跟国内的化工品,有比较强的相关性。剩下的成品油可能以后INE会上,但是目前来看,跟国内化工品,也就是石脑油有这样一个比较强的相关性。石脑油我们暂且可以理解为碳5,碳5经过催化裂解就变成碳2、碳3、碳4,经过重整装置就变成碳6、碳7、碳8,简单地可以这么去理解,帮助加强一下印象。

三烯也就是碳2,碳2这一块跟国内化工品关联比较高的就是塑料,也就是PE,它的单体是乙烯,它的聚合物就是聚乙烯。MEG这个大期货一直在提,其实就是差临门一脚,还没有上市。PP就是聚丙烯这一块,单体是碳3,聚合就是聚丙烯。丁二烯就是碳4,它跟合成橡胶有一定的关系。碳8是PTA,跟PX这边有关系。

所以说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国内的化工品其实跟原油,下面的石脑油是一个产业链下来的,所以它的关联性肯定是有一些的。我们看下面这一张,就是从万得拉出来的关联性列表。其实从近一个月看,它的关联性,其实还是呈现负相关的。但是从长期的趋势上来看,从三年的角度,或者说从一年的角度来看,其实它的关联性还是比较高的。

尤其是甲醇,甲醇其实是通过聚丙烯、聚乙烯这一块负反馈过来的。其实PTA是直接的产业链关系,但是PTA这一块,它上游还有石脑油跟PX,还有中间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的供需,又决定了它的裂解价差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所以说它也不是一个完全传导的关系。但是从产业链上来说,都是可以去理清的。

第二部分我们说一下整个原油的定价体系。当今全球是怎么把这些区域的定价,做一个划分的。这张图就可以看到,CME上了WTI,ICE上了布伦特,应该是目前市场上比较主流的两个定价体系。一个是定美洲的价,就是WTI的价格。欧洲、非洲是用布伦特去定价。整个亚太地区,以及中东地区,是参照迪拜的价格。DME虽然上了欧曼原油,准备去定整个中东跟亚太地区的价,实际上它的成交性跟活跃度其实是不尽人意的。所以说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期能源也是想把整个定价定在中国。

看一下这张图,就是一个饼状的图,WTI跟布伦特我们知道,其实都是由消费地来定价的,像美国,它是一个主消费地;像欧洲,也是一个原油成品油的主消费地。但是中东这一块,目前采用的是迪拜的价格去定价,它是一个主产区,主产区去定价,跟WTI以及布伦特的定价体系,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中国去定这个价,也就是一个主消费地区定这个价,中国现在差不多需求在1200万桶/天,美国在1800万桶/天,这是大概的量。

所以说这两大经济体急需去按需求地来定价,可以看到其实国内的像化工品,包括一些工业品,我们也看到,其实大部分都是以环渤海,或者是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方的价格去定价,并不是采用西北的价格去定价,原因就在于此,还是以消费地区去定价是比较合理的。

简单看一下上市油品的几个合约对比,WTI、布伦特,我们刚刚说了,就是一个轻质的一流原油,INE是一个中质的含硫原油,就是刚刚所说的,API越高,说明这个油品越好,硫含量越低,说明这个油品越好,这样一对比就很明显。INE对的中东原油,实际上肯定比WTI跟布伦特的品质要差。整个合约规格都统一了,本来INE准备上一百桶,其实还是不跟国际上接轨,为了尽量做到跟国际上接轨,还是做到了一千桶,报价体系前面两个都是用美元计价的,中国是用人民币计价和人民币结算。

最小报价也就是一个TICK,一个TICK国内稍微来得大一些,因为布伦特跟WTI乘以6,也就是6分钱一跳,国内是一毛钱一跳。整个涨跌停板是中国特色,是有一个涨跌停板限制的,保证金也是。交割方式国内跟WTI以及布伦特是不一样的,WTI是一个内陆的,内陆含税的交割,就是当交割日的时候,通过库欣地区,通过管道打到买方的地方。布伦特是现金的交割,国内因为大家也知道,“三桶油”这一块还是有一定的政策壁垒,所以说采用了保税交割,其实就相当于把这个交割库放在了国外,放在了一个离岸地区,做保税交割,交割地主要是港口的保税仓库。

上市合约,国内的原油也没有上得像国外的WTI、布伦特这么远,也就是当年的连续月,加后两年的季月合约,其实也基本上就是在三年左右,挂了这么多合约。这个合约通过INE的调研,其实是符合国内这些生产企业定长约期限的,所以他们觉得上这么多合约,应该是足够整个实体经济去使用了。然后INE的交易时间是有夜盘,跟黄金、白银是同步的,是到晚上半夜的两点半。

国内这一块,其实一方面是定INE这个原油,一方面等于是欧曼的原油,加上运费的概念。其实整个中东的定价中心,还有一个普氏的价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价格。它每天公布一个参考价,集合竞价窗口是四点到四点半,这个价格目前没有覆盖到国内原油的交易时间段里面,因为结算一方面原因,因为INE它虽然是新开了一个交易所的概念,实际上它还是跟上期所共用一套结算体系的,所以它现在还不具备这种条件,包括银行这一块,它都不具备这种条件,去覆盖四点到四点半,这样一个普氏集合竞价的重要时间窗口了。所以说当夜盘开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定的跳空存在。

至于普氏价格是怎么定价的,就是五个基准油去定价的,后面括号里面是它们分别加入的时间。因为随着体量的增大,油品定价的体系,定价的规模也在同时扩大。所以我们这边还是需要去了解一下普氏价格的定价体系。

后面这张PPT,就是说到的INE标准合约,刚刚我们基本上也都谈到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说一下交割的问题,中东原油肯定是INE的一个主要交割力量,我们从这张图上可以看,横坐标是API,纵坐标是含硫量。我们看中东原油基本上是落在交易所给的质量区间,就是API在32左右,含硫量在1.5左右。其实这个交割标准不是一个非常定量的概念,我们后面这张图会说到,其实它是按一个油品一个油品规定的,我们不需要简单地理解为一定要满足这个标准,满足不了这个标准,我们调油也要调到这个标准,其实不是这么一个概念。实际上是一个油品,一种原油,一个API,一个含硫量,有一个限高或者限低的限制。我们看布伦特跟WTI,它们是落在轻质低硫这个区间,说明它们整个油品还是非常好的。中东的原油主要是落在中质含硫的区间里面。

下面这张图就是INE公布的几个可交割的油,大概是七种。红色标的也是在普氏价格体系里面的,上扎库姆、迪拜跟阿曼,也是在普氏价格里面的。然后下面四个等于是INE加入的,这个地方我们主要看一下阿曼原油跟巴士拉轻油,这两个油的产量,我们从底下这个图上可以看到,是非常大的,也是国内进口的一个非常主力的油。

阿曼原油我们看到它这个API是30,还是蛮高的。巴士拉轻是28,其实中东有这样一个规定,API每降低一个单位,折价0.4美元/桶。所以说巴士拉轻油相对阿曼原油,其实理论上应该折0.8美金,0.8美金也就是5块钱左右的价格。就是我们上期所设置的升贴水这样一个概念。所以说在市场去揣测未来可交割油品最大的可能,可能就是因为有一个CTD,就是cheapest to delivery,就是以最便宜的油去交割,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这样一个概念。所以说大家时常认为,可能巴士拉轻油是未来交割的一个主要力量。

胜利原油这一块就更差了,它的API只有24,硫含量也是这里面最大的,所以说胜利原油肯定是七种交割油品里面质量最差的一个。但是,因为国内这一块,相当于它去做出口交割的概念,因为胜利原油要把货放到保税库,国内这一段航程,其实它的运费还是偏贵的,可能后期还是不合算的。所以说巴士拉轻油可能是未来一个主要的交割力量,这个地方大家做一个了解。

交割仓库有八个,就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全部都覆盖到了。一期核定库容大概有595万立方,启用的库容大概在315万立方,这个库容折合1980万桶,相当于大概两万手的持仓。这个持仓虽然看着不大,但毕竟这个价值还是非常高的,所以说大家应该不用太担心库容的问题,而且它的启用库容实际上只有核定库容的一半左右,还有二期的库容,还有一些备用的库容,其实这个量是比较大的。

但是我们用黑体划出来这一个段落,就显示在同一保税油罐内,不得混装其他油种的原油,所以实际库容可能会比1980万桶的量更少,还是有一定的挤仓风险的。

我们说完前两部分,进入到第三部分,就是全球原油简单的供需状况。我们先看一下储量的概念,全球探明的储量,这是2015年的数据,是从BP上划下来的,大概是1.7万亿桶。近35年,其实它的储量翻了一倍,还出去了。右面这张图显示,2015年到2050年,累计石油需求,其实是不及目前技术可以开采量的一半,所以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听到一些新闻说,可能原油50年就要用完了,或者说80年以后就要用完了。

其实,随着技术的发展,可开采量是在同步提升的。所以说,当需求起来的时候,其实不及开采量爆发的速度,我们不必过分担心原油在某一天会开采完,一定有新的技术,就比如说像现在的页岩油开采出新的,还有油砂,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品种,就是非常规的一些原油会被开采出来,所以大家大可不必担心原油在短时间内会被消耗完毕。

说完储量,我们说一下原油贸易的概念,从这张图能看到贸易流向,我们看到亚洲地区、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肯定是一个净流入的地方。美国这一块也是流入比较多的,中东呈橘色的部分,你看到它是净留出的。所以说从这张图中,全球贸易流向可以看出,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也就是中国、美国这一块,对原油整个的需求量还是非常大的。中东作为一个石油输出组织,作为一个净输出的过程,它往外走的量也是非常大的。

这里划了一个竖的虚线,这个竖的虚线其实就是在亚洲跟中东这边,这里有一个苏伊士运河,我们以苏伊士运河为界,把市场分为西方市场跟东方市场,就是中国、中东、亚太这一块的市场,是一个东部市场,以美洲、欧洲、非洲这一块为主导的,是一个西方市场。把这个市场分开之后,我们就得到这样一个图,就做一个简单的供需平衡,左边这张显示的是产量,右边这张图显示的是需求。其实整个从图表上来看,产销是平衡的,整个全球供需基本上是平衡的。可能2016年还有点略紧缺的状态。

东西市场是平衡的,下半部分就是欧亚地区、中南美洲、北美洲,它们三个地区的产量跟需求基本上是平衡的,整个东区也是平衡的,但是中东跟亚太的供需,其实是有一定失衡的。橙色部分这条线,就是说中东的产量是非常大的,其实它的需求是非常小的。整个亚太地区产量是小,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存在这一块不匹配的现象。

这里是一张全球原油的供需平衡表,是EIA做的一个预测,也就是美国的能源局做的一个预测,每月会公布一个月报,这个数据也是在不停修正的。右边的三栏,就是2017年、2018年、2019年,对全球原油做的供需预测。可以看到,今年是2018年,它的total world supply是100.62,total world consumption是100.20,也就是说,今年大概过剩42万桶/天的概念,简单给大家一个直观的认识。

这个表也是每月有一个更新的,从近期趋势来看,EIA,也就是美国能源局,不停在上调非OPEC的产出,上调全球原油的需求。相当于供需都是有在增的,但是非OPEC国家的供给,可能增得会更快一点,可能年初的时候,市场预测今年可能过剩也就在十几、二十万桶一天的量,目前可能增到四五十万桶的量,所以整个过剩量可能是超出市场预期的。2017年我们简单看一下,total world supply是97.95,total world consumption是98.5,实际上是去库存。

然后这是全球原油的供需,三月的EIA报告显示,2018年的原油产出增速预期是80万桶,现在把2018年的产出日均值,调到了1070万桶。这个报告在去年12月份的时候,只有1000万桶,现在调到了1070万桶。最新的周报我们也看到了,美国的产量现在是1040万桶,其实增速是非常快的,我们后面也有图,就是看美国的产量,它增速是非常快的,也是超出市场预期的。所以说市场在年初的时候,其实对原油的上涨是非常有信心的。但是目前来看,可能市场的信心有所下降,就是觉得可能会是震荡偏强的概念,而不只是看一个趋势性的上涨。

非OPEC产出增速,现在已经调到251万桶,这个是非常大的量。叠加上OPEC可能的增产,全球的产出增速可能达到267万桶。全球的需求增速现在只有170万桶,虽然说比2017年的需求增量要高,但还是不及产出的增速,产出增速是远远高于需求增量的。其实原油需求在100万桶以上,我们都认为它是一个非常正常的量,因为它整体上是跟GDP去匹配的。所以说100万桶的量,应该说是非常正常的。如果真的是低于100万桶,说明全球经济肯定是出现一定的问题。所以这个指标也能看出来,整个原油的需求,整个宏观的需求也是有一个指引,毕竟是一个商品之王。

下面这张图就是全球经济增长,原油需求增长油价的对比图。其实看到全球经济增长在下滑的过程中,油价也并不一定非要跟着一起下滑。而且我们看到石油的需求增量,是不及全球GDP的增长,这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整个能耗效率在提升,比如说以前开车会消耗多少油,随着科技的提升,它消耗的油肯定会更少。所以因为能耗效率的提升,导致石油需求的增量,是不及GDP增速的,而且这是一个趋势的问题。

原油供给的增速、供需缺口、油价三个之间的关系,这个图应该是有比较明显的指引。就是说当供需偏松的时候,就是供大于需的时候,其实油价还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下跌的,像2014、2015、2016年,我们看到有一个明显的下跌。当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就是2008年次贷危机的时候,油价也是有明显下跌。

前三部分说完,我们说一下基本面。之前我们说的是供需,其实基本面包括很多方面,但是第四部分基本面的介绍,我们后面会介绍一些其他除了产销存之外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的基本面介绍,我们还是以供需、库存,这三个主要的点去着手的。

其实商品研究,无论你研究工业品也好、农产品也好,供需存这三个是非常重要的观察点,就是供应、需求、库存,资金这一块我也给大家放进来,作为它本身基本面的分析框架。供应这一块,我们主要关注美国产量、OPEC产量,非OPEC产量,开采成本,地缘政治,CAPEX,也就是资本支出,油服公司的资本支出。

需求这一块就是OECD的需求,非OECD的需求,其实这个不太好跟踪,而且这个东西其实是机构有在预测,我们只是关注预测的值,我们自己是统计不到成品油需求的。其实从原油的概念来讲,炼厂的开工就相当于原油的库存,库存就是海上浮仓,美国的一个商业库存、战略库存,还有OECD的库存,OECD的库存也是OPEC减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两个目标,一个是3250,一个是把库存降到五年的均值。

这里因为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产销存,数据更新频率比较快的,可能就是EIA这边更新了美国的产销存,所以这一块相当于我们把EIA的周度报告,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然后这张PPT放了美国的产量、美国的需求和美国的库存,产量很直观,就是现在在1040万桶的位置,原油的加工量可以理解为是美国原油的需求。因为原油开采出来,如果不进炼厂,其实它是完全没有用的,只有进了炼厂,分离出来石脑油、汽油、航空燃油、取暖油这些之类的,它才能发挥实际的作用,原油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把它放入炼厂,就可以理解为原油需求的概念。我们通过原油加工量的数据,就能看出消耗库存的多少,就得出下面这张图,就美国原油商业库存的季节性。目前来看,经过2017年的这波去库,现在商业库存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在五年均值左右,应该说跟2016、2017年比,还是偏低的位置,所以也推升了这一波油价的上涨。

这里是EIA公布的一个周报里面,截取的一个数据,做的一个周度的平衡表。其实我们看底下列的这个公式,就是产量加净进口减去加工量,也就是供给减需求,应该等于是库存的变化。但是实际上我们通过它公布的数字去加减,其实是得不到它公布的商业库存变化的。所以这个地方我就放了一个调整数,放了一个调整加工量的概念。实际上通过加减得出来的库存,跟它公布的加工量其实是不匹配的,所以我这个地方稍微做了一个调整。

从库存天数上来看,我们很直观地能看出来,整个库存天数是一路在下降的。但是目前在三月底之前,应该都属于炼厂的淡季,所以看到最近库存天数是在上升的,其实整个绝对库存还是偏低的值。

说到美国原油,我们不得不说一下页岩油,页岩油肯定是近两三年来,从2014年这波原油下跌以来,大家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这一张图就是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分布,可以看到Permian,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二叠纪地区,它的产量是非常之高的,也是美国页岩油的一个主要产区。Bakken、Eagle Ford这两个地区应该算是第二、第三,其他的可能就是偏小,所以我们市场主要是关注这前三大地区。目前页岩油产区的总产量,现在已经达到了快700万桶/天了,也就是说,占比在七成左右的位置,常规原油也就是在300万桶/天的位置,所以说页岩油还是占据了绝对主力的位置。

左下方这一张图是一个油井,油井的数量其实跟产量是匹配的,可以看到二叠纪盆地这一块,它的油井数量增的也是非常明显。右下角这一块就是EIA对全国产区做了一个划分,就是PADD 1到PADD 5,做了简单的划分。Permian、Eagle Ford是在PADD 3地区,Bakken是在PADD 4地区。

下面这张图还是说一下区域的划分,之前EIA划了七大产区,后来做了一下修正,就是右面的这张图,做了一个新增区,然后做了一个合并区,现在把整个页岩油的产区,做成了右面这张图,简单做一下介绍。

下面这张图,显示了钻井效率的提升,我们看到白色的时候这条线,就是面积图,显示油井的数量变化。黄色的这个部分是产量的变化,这张图我并没有拉到最新,简单看一下这个趋势,当油井数量快速下降的时候,其实产量下滑并不是很多。在油井上升的时候,产量上升的速度其实是很快的。尤其是最近,其实现在的油井数量也就是在800台,但是产量已经突破了之前的新高,之前的新高是在960万桶,现在达到了1040万桶,所以整个钻井效率是在提升的。

这波油价下跌以来,我们看到2014年这波油价下跌以来,它的钻井数量是打折再打折的,就是对折再对折,就是说1600台的钻井,一下掉到了400台,还再下面,400台以下,对折是800,再对折是400,在400台以下,其实它的钻井数是下降的非常之快的,但是它的产量并没有跟着下滑。总体从这个趋势上来看,它俩的趋势肯定是匹配的,但是整体这张图表达的意思,就是它的钻井效率是在提升的,就是在同样的钻井数提升的情况下,其实产量提升的更快。

下面这张图是从其他机构拉的,就是说美国页岩油成本,也就是break-even point,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应该是在一路下降的,现在几大地区的页岩油成本,大概都落在30到40美金的区间。2017年我们看到是有上升的,这里我理解为在低油价区域的时候,大家把好井都开完了,现在可能去开一些高成本的油井,因为在油价低的时候,大家尽量地攫取一些低成本的资源,当油价起来的时候,大家再适度去开采一些高成本的资源。所以2017年页岩油的成本是有小幅提升的,虽然是提升了,但我们看到还是没有超过40美金/桶的线。所以说,相比前几年,就是2014年这波油价大跌以来,break-even point是大大下滑的。

然后是油服公司的一个CAPEX,也就是刚刚说的资本支出,2017年的我还没有划出来,但是从趋势上来看,大家应该很容易猜出,就是2017年整个CAPEX肯定是上升的。油价下跌以来,2014、2015、2016三年都是下降的,2017年肯定是上升的。未完井也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就是一个后备力量,就是Drilled,已经打井了,但还没有把这个井做好,可以看到页岩油未来的增长潜力。在近阶段是一路在上升的,所以整个页岩油的增长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

下面这张图是EIA对整个油的产量做的预测,后面两个图,就是说在低油价下,或者说在低的技术条件下,或者在高油价下,或者是在高的技术条件下,美国的产量可能未来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但是这两种情况,可能是不太符合现状的。第一张图可能会比较符合现状,产量大概在1200万桶左右,是市场普遍的预期。

然后说一下美国的需求,可以看到,第一个是进出口的概念,就是进口跟出口。从2015年放开原油禁令以来,出口是显著上升的,就是绿色的这条线。之前是有一定出口的,其实都是出给加拿大,加拿大是美国的后花园,实际上是不受禁令监管的。整个净进口因为页岩油的异军突起,导致净进口是持续下滑的。炼厂开工率实际上刚刚说了,跟加工量是一个概念,这一块还要看一下裂解价差,裂解价差我们后面这张图会说到。实际上通过类似像锅炉的图,把油放到这个炉子里,按照不同的温度把它蒸馏出来,最上面肯定是油气,然后是石脑油、汽油、馏分油这些,全部按照温度给它蒸馏出来。

右边这张图是一个收率,我们看到汽油的这个收率是最高的,达到了47%,我们是以一个百分比的概念去看。然后馏分油大概是占30%,航空燃油大概占10%。介绍一下市场目前普遍流行的裂解价差的算法,也就是三二一裂解价差,就是三份的原油,得出两份的RBOB,一份的取暖油,就是这个油价乘以三,减去汽油价格乘以二,再减去一份的取暖油,然后再除以三,所以就是18.3,也就是大家经常看到的裂解价差的概念,三二一裂解价差应该是市场上现在目前最普遍认可的一个裂解价差。

为什么要介绍这个裂解价差呢?裂解价差的高低,是直接跟炼厂的开工,有一个对应关系的。裂解价差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利润,它是一个成本加利润的概念,也就是说,当裂解价差在高的时候,炼厂的开工意愿往往是强的,所以我们从这张图就可以看到,它是一个非常高的正相关。通过计算裂解价差,就能推测出大概炼厂开工的意愿是怎么样的,炼厂开工的意愿直接决定原油的需求,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原油开采出去是要进炼厂的,就是给大家这么一个概念。

下面就是成品油的库存,成品油的库存从目前来看,这个馏分油的库存,还是在五年均值以下,从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说到汽油有点高,毕竟现在是页岩油当道,所以整个轻质组分会高一些,整个汽油的库存实际上是偏高的。但因为今年是寒冬,heating oil这一块需求可能会比较好,馏分油的季节性来看,它目前是处于一个比较好的位置。

下面就说第五部分,油价的影响因素分析,这里就包括一些宏观的东西了。宏观的经济走势,美元的资产走势,就是大类资产配置。原油的供需状况,也就是我们刚刚说的第四部分,其实都是在这个里面,在原油的供需状况,就是说商品原油最基本的研究就是产销存,地缘政治的影响因素。

下面就是原油的一个走势图,我们通过万得拉一下数据,绿色的这个字体标识的,就是因为地缘政治的因素。红色字体表示的就是宏观经济的因素。用橘色部分表示的,应该就是供需面产生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通过对历史趋势的判断来看,宏观经济对油价往往会产生更大的波动。当然,OPEC的减产,也是油价推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

然后是美元跟油价的关系,我把美元的指数翻转了,它是一个从低到高的排列,其实油价跟美元原则上是负相关,但是我把这个坐标一翻转,它看起来就是一个正相关了,其实它是一个负相关,这里我只是把图做了一个稍微的调整,让大家看得更直观一些。就是原油跟美元有一个非常相关的关系,尤其是最近,它的相关度是非常高的。所以说这一波原油上涨,其实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美元指数的下跌,推升了这波油价上涨,并不直接地完全是由供需共振产生的结果。这点我们需要关注一下美元指数的走势,对油价的影响。

下面一张PPT就是市场的主要矛盾,就是我们刚刚说的EIA不停地在调,调需求、调非OPEC的供给,实际上就是两方的博弈,就是OPEC减产跟非OPEC增产两方的博弈。OPEC减产从目前来看,执行率是非常高的,因为它的减产目标是3250,我们通过右上角这张图也能看出来,实际上它目前的产量是低于这个线的。美国产量的增产,我们看到尤其是最近这个斜率是非常之大的,所以说它整个增产其实是超出市场预期的。所以,之前那一波油价有一个回调,一部分是因为美国增产,还有一部分肯定是宏观的影响,就是美股的大跌,加息的预期,这两部分叠加,原油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回调,也是市场的担心所在。就是担心以美国为首的非OPEC力量的增长幅度,可能会非常大的超出市场预期。这也是压在油价上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阻力。

下面一张图就是看一下OPEC的减产动机,我认为它有三个动机,第一个就是它为了保持自己国家的收支平衡。第二就是为了降库存,也是它的目标之一。第三个就是阿美上市。第一部分就是看这张图,就是说财政收支的平衡油价。我们已经看到中东这些国家,就是OPEC的这些国家,其实它的收支平衡油价是非常高的,除了伊拉克跟科威特可能现在还比较低一些,其他的尤其是以沙特为主,它是在70美金以上,所以现在的油价是满足不了它的财政开支的。

下面我们就说一下OPEC的减产目标,OPEC一共是两个减产目标,第一个减产目标就是把OPEC的产量冻结在3250万桶;第二个减产目标就是把OECD的库存,也就是经合组织的一个商业库存,降到五年均值。这是它两个作为减产是否执行到位的重要指标,所以市场上现在也在预测,OPEC每年会开两次会,5月底开一次,11月底开一次,5月底开的这一次,就是商讨减产的会议,是否可能会撼动目前的决议。因为现在的OECD库存,已经非常接近五年均值了。而且,整个OPEC的减产目标,就是减产产量,已经接近了这个位置,接近了3250,而且现在是超额完成任务的状态,而且油价也有一定反弹。所以说OPEC是否会终止这一个减产协议?从最近的情况来看,它们还准备把这个减产协议延伸到2019年,甚至更远,也是在烘托目前这个市场的气氛。但是从它之前定的目标来看,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

左边这张图就是对这些国家减产目标的限制,右边这张图是OPEC自己的供需平衡表,下面这个是OPEC的减产目标。我们先看下面两张图,下面两张图一个是OPEC自己做的OECD商业库存变化,右边这张图是IEA,也就是国际能源局做的商业库存的变化,可能它的数据更新的稍微慢慢一点。我们看一下OPEC自己做的,它现在2018年1月份的点,其实离五年均值已经非常近了,就是说这个圆点离虚线部分已经非常近了。尤其是在去年年底,就是2017年12月份的时候,已经非常接近了。2018年有个不好的现象,就是说它实际上是结束了之前五个月OECD库存连续下降的态势。其实2018年的1月,OECD的库存是小幅抬升的。

然后我们来看最上面这张图,蓝色部分的线,就是OECD的库存减去五年均值,也就是它高过五年均值过剩的部分,跟布伦特的价格做一个对比。我们看到,在2015年的下半年跟2017年的下半年,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当OECD的库存降得非常快的时候,其实对油价有一个非常强的推升作用。

下面这张图就是OPEC的闲置产能,我们需要关注美国的增产产能,也要关注OPEC未来的增产潜力。这张图就是EIA拉出来的,因为它是一个年度的预测。根据EIA的预测,它的闲置产能应该大概不到200万桶/天。之前是超过200万桶的,最近是在下调这个量的。

这一部分就介绍一下Call On OPEC这个概念,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它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就是全球原油需求减去非OPEC的供给,是等于Call On OPEC的。也就是说,市场需要OPEC的产量,做出多大的贡献,以达到市场的平衡。这三条折线就是三大机构,也就是OPEC、EIA、IEA做的这个Call On OPEC的这样一个预测,可以看到OPEC自己的预测,就是紫线部分,它觉得市场需要OPEC的产量应该会非常高,但是EIA跟IEA相对来说是偏悲观的。

也就是说,可能在OPEC自己的供需预测当中,可能未来是一个去库存,但是EIA跟IEA做出来的,可能二、三、四,三个季度是一个累库存,市场的分歧是在这里。所以说三大机构的月报,现在是互相打架的状态。

下一部分就说一下OPEC国家减产的情况,沙特这一块我们看到现在已经降到一千万桶以下,伊朗的产量现在解除了制裁过后,它的产量恢复得还是非常快的,所以说美国对伊朗的产量恢复,实际上是不难的,因为美国的页岩油增产速度非常快,伊朗解除了核协议过后,它的产量也在快速增长。所以说,它两者都在增长,肯定是打压油价的,美国特朗普想的是,最近新闻也在不停地报,想把伊朗重新制裁。制裁伊朗的结果,就是把伊朗的产量降下去,由美国页岩油的增产,去弥补这一块的缺失,达到油价不至于暴跌,想达到这样一个目的。

利比亚跟尼日利亚这两个国家是长期战乱,其实在2016年年底,开的那一次减产会议,就是首次开减产会议的时候,把它们列为豁免国。2017年开的那次减产会议,把它们重新纳入到减产协议里面。但是实际上这算是一纸空文,说把利比亚的产量限制到110万桶,把尼日利亚的产量限制在180万桶以下,实际上它们的量也就在这里。如果后期再想去增产的话,可能需要一定的CAPEX,或者是需要一定的基础建设,才能把这个产量恢复到战前的高峰状态,所以说市场也不必过分担心利比亚跟尼日利亚的增产潜力。实际上应该说短期内是没有的,而且利比亚最近也在闹事。

下面一张图就是非OPEC的减产,是以俄罗斯为首的,俄罗斯的减产目标其实是55万桶,从目前来看,2017年这条线,就是橘色这条线,它的下降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它也是很好完成了减产的任务。目前它的产量,大概1100万桶不到,等于是跃居了全球最大的一个原油生产国。

之前说了OPEC这么多减产,包括俄罗斯的减产,它们都是整体算是OPEC减产。OPEC减产的效应,通过这张图,就是简单地拿布伦特跟迪拜做一个价差的话,我们看到,在2017年年初开始减产的,这个价差是回落的。就是以布伦特作为基准,其实迪拜石油在涨价的,说明这个减产协议是有一定效果的。

再说一下美国增产,美国增产直接造成的就是什么?如果跟布伦特做价差的话,肯定就是打压了WTI自己的价格,也就是我们看到后期布伦特跟WTI的价差快速走扩,也就是美国原油实际上跟欧洲的套利窗口打开了。后面我们看到最近一段时间,这个价差快速收敛,又回到了四美金以下,现在是四美金以上,最低的时候在四美金以下,其实这个套利窗口又被关闭了。这一部分主要是因为布伦特的快速下跌,之前美股这波大跌,其实带动整个欧洲股票也在大跌,欧洲股票到现在都没喘过来气。纵观全球的股票市场,其实欧洲的表现是最差的。美股跌下来实际上是有弹的,但是欧洲真的是不停地在创新低,所以市场对欧洲的需求,是偏悲观预期的。所以布伦特的升水没有像之前来得这么大。

简单说两个,第一,委内瑞拉,委内瑞拉的通胀率就是下面的两张图,在近两年来看,飙升得是非常快的,所以它当地的政局是非常不稳定的。左上角这张图可以看到,在2002年左右,其实它的产量有非常大的下滑。实际上这一块是因为政局不稳定,军阀的乱斗导致的产量下滑,目前其实也是处于这样一个状态,它的国内政局非常不稳定。这个图不是最新的,最新的图,它的产量已经掉到了160万桶的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委内瑞拉国内的局势持续恶化,会不会出现像之前2002年这种断崖式的下跌,导致原油产出急剧的下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然后就是伊朗的因素,刚刚我们也说到,特朗普的一个小算盘,就是想把伊朗这一块增产全部打掉,然后用美国页岩油去填补这一块,达到平衡油价的作用。因为伊朗在增产,美国在增产,肯定对国际油价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影响。所以特朗普想做的是这么一个事情。

最后一个部分,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从价差的角度去看原油市场。其实前面说了这么多,还是蛮复杂的。我们简单地通过价差来看这个原油市场,从微观的角度,快速地抓住这个市场的脉搏。刚刚说到,决定一个市场的就是产销存。从供应这一块我们来看,就是它有一个套利,决定它供应的问题。之前我们说WTI和布伦特它俩价差走扩的时候,可能美油就可以出口到欧洲,这样就会对美洲市场,或者对欧洲市场的区域供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套利窗口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需求这一块,确实要关注裂解价差,裂解价差我们刚才已经介绍了,包括三二一的裂解价差。裂解价差决定了炼厂的开工,炼厂的开工决定了原油的需求。

库存这一块我们关注的是结构的问题,就是大家所说的价差结构,如果大家有做期货的话,也会观察目前这个商品是一个contango的结构,还是一个back结构,contango结构就是一个升水结构,正向结构。然后贴水结构就是一个back结构,也就是一个反向结构。我们看这一块,就是说它是从三个价差角度,就能很好地去理解当前区域供给,当前的区域需求,整个库存是什么样的位置。

下面放的这个图就是区域价差对价格的影响,我们把布伦特价格,减去WTI的价格,简单地这么一计算,当这个价差快速走扩的时候,其实美国出口的意愿是在增强的,美国的出口量是增强的。当然这里面不排除,就是2015年放开的出口禁令,但是这个价差还是很大因素决定了美国出口的意愿,最高的时候,可能可以达到200万桶以上的出口量。

裂解价差我们刚刚也说了,它是有季节性的。美国都有一个驾车高峰,八九月份是一个驾车高峰,它的成品油需求,也就是说汽油需求、柴油需求这一块,其实是非常高的,所以它的裂解价差在这个基础上也是同步走扩的,这也是一个比较,原油套利本身是一个比较确定的头寸,就是买成品油去抛原油,做这样一个季节性的走扩。目前这个时段,也就是一月份到三月份的时段,往往它这个裂解价差应该是一个走弱的过程,因为炼厂在检修,因为裂解价差的下降,在检修。我们看到2017年有一个非常大的抬升,就是因为飓风的影响,导致炼厂关闭,使得裂解价差又快速的走高。

然后看一下合约价差,合约价差就是我们刚刚说到的contango跟back,我们拿一行减六行,就是首行合约减六行,或者首行合约减十二行,去做一个价差的分析,如果它得出来的是一个正值,也就是说它是一个back结构,就是近端高、远端低,布伦特也是同理的。当市场处在一个back结构的时候,说明现货比较强,而且市场是在去库存的。当市场处在一个contango结构的时候,说明现货是偏弱的,远期是给一定的时间升水的,就是仓储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远期需要给一定的升水,才能做长端去抛现货或者怎么样的。所以理论上来说,它应该是一个contango结构,变成back结构的基础就是现货非常强,就是近端升水非常快,整个市场处在一个快速去库的格局。

通过我们观察这个价差,通过关注WTI跟布伦特的月差,看出现在市场还是处于一个偏强的格局。为什么?它在2017年年底的时候,结束了2014年以来这波持续的contango结构,变为了一个back结构,说明市场现在是处在一个偏强的过程,而且是在去库的过程。虽然前期有一定的走低,近期价差现在又回来了。这也是更直观的远期曲线的理解,就是我们把不同合约的价格,标在一个时间轴上,我们看到back结构就是一个上面高、下面低的曲线。我们看到在一年前,它应该是一个contango结构,半年前、包括三个月前,到目前,它都是逐步转为一个back结构,现在这个back结构还是非常深的,像橙色的这条线,就是目前的实时数据,说明整个市场是处于一个偏强的过程。

最后一张PPT,我们说一下美国天然气,今年在闹气荒的时候,大家都时常有声音,就是说怎么不去进口美国的天然气?美国的页岩气、页岩油都很发展,为什么不去进口美国的页岩气,当然现在在打贸易战,未来又不好说了。如果不打贸易战的情况下,我们去进口美国的天然气,我们看一下可行性。下面这张图就是美国天然气的装载量,我们看到,这个装载量其实目前在2017年、2018年的阶段,还是处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它未来的装载量可以达到,比如说90亿立方的位置,但它目前可能就在3亿立方的位置。所以说,通过我们的计算,目前它这个装载量远远不及中国天然气缺口。

其实中国政府企图希望进口美国的天然气,达到国内的供需平衡,从目前来看是不现实的考虑。因为美国虽然气多,但它整个装载量目前是跟不上的,所以我这里的标题,就是不要指望美国的天然气。

提问环节:

主持人:原油期货上市前期市场是怎样的?

刘琛瑞:我不是太了解这位提问者问题的初衷,我简单介绍一下INE上市SC,它的定价模式其实是欧曼原油加运费的概念,国内进口原油可能没有增值税,也没有关税,就相当于把欧曼的原油运到国内的港口,这样的价格其实就形成了整个上海原油的定价。所以,你说中国原油上市前期做了哪些,我不太理解他具体是想问什么。

主持人:INE交易量有预测吗?

刘琛瑞:我之前开了几次会,就实体经济这一块,我觉得大多还是观望的态度,所以说INE是否成功,我个人觉得看它最近一两个礼拜是否可以走出远期曲线,就是走成一个像金属一样的一个连续合约,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定价体系。如果是变成了像国内工业品这种,变成159这样一个合约,也就是说INE上市可能是不太成功的。看它是否成功,应该是对它能否走出一个连续合约,能否走出一个很好的远期曲线,去跟WTI、布伦特配对,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作用。

它交易量的预期,我这边不太好做出一个预期,我个人觉得应该交易量不会太大,可能需要市场持续地去关注这个事情,看后期会有怎么样的演变。但是我目前来看,就是从今天上市的情况来说,可能主力合约交易的量会大一些,后期持仓量还是偏小,可能还不太如市场的预期的。

主持人:天然气对原油有替代效应吗?如果天然气价格低了,对原油有多大影响?

刘琛瑞:他不应该这样去看,其实天然气应该是跟着原油走的,而不是原油跟着天然气去走,是这样理解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热值的关系,具体的系数现在我一时半会儿也想不起来了,原油有一个热值,天然气有一个热值,通过单位热值去比对它的价格,其实是原油的波动去带动天然气的波动。当然就是说今年搞这个“煤改气”闹气荒,天然气的价格飙升了,实际上原油的价格并没有涨多少,其实这一部分上涨的因素,很大因素大家都知道,是因为需求的快速放量,因为“煤改气”这个政策,导致需求的快速放量,推升了这波价格。

但是其中可能有20%也得把原油的上涨纳入进来,其实原油对天然气的上涨,也有一定的推升作用,主动被动的关系我们要搞清楚,就是原油的上涨会带动天然气的上涨,而不是天然气的上涨会带动原油的上涨,它们是一个热值的概念,我们去比较热值,就能比较它俩的价格谁被低估了,谁被高估了,但是主要的驱动力在原油,而不在天然气。

主持人:刘总觉得INE上市,会对全球市场有大的冲击吗?

刘琛瑞:中国上市这个INE,肯定是想对市场造成这么样一个冲击,因为我们刚才说到了,WTI定了美洲的价格,布伦特定了欧洲、非洲的价格,亚洲的定价权还掌握在迪拜、阿曼的手里面,就是由迪拜、阿曼去定这个价,它是一个产出定价,它完全跟消费定价,就是跟布伦特、WTI消费定价的概念是相违背的。所以说,INE上这个SC,它肯定是想以消费定价跟布伦特、WTI去接轨,冲击肯定是有的,但它是否能形成这个定价权,也就是回答刚刚第一个投资者的问题,就是说它能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远期曲线,去匹配WTI跟布伦特,我们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可能后期还是要关注这个事情。

但是国内上的这个原油,肯定是想去冲击迪拜、欧曼的定价,并不是非常想去冲击布伦特跟WTI的定价。不过话说回来,迪拜欧曼的原油,还是参照布伦特去定价的,其实冲击了迪拜跟阿曼原油的定价体系,实际上冲击了布伦特的定价体系,是这么样去理解的。

主持人:中国原油期货上市后,与别的市场会存在套利机会吗?

刘琛瑞:对,我刚刚就说到了,中国原油的定价,就是阿曼FOB的价格,加运费的概念,所以现在市场很多人也在算,SC合理的定价大概是多少?现在算出来的长端成本大概在335这样一个位置,就是说它的一个合理的长端成本。

主持人:请问中美贸易战对原油的影响,预计最严重会到什么情况?

刘琛瑞:首先,中美贸易战我觉得它首先针对的是高科技产品,我没有太细去关注这个东西,它首先针对的是科技出口,对于大宗商品这一块,而且中国进口的原油,是以中东为主的。其实拉美国的原油,我觉得一方面运费也是不太实际的,肯定还是以中东的原油为主,就是以巴士拉轻跟阿曼原油为主。现在运原油可能还要经马六甲海峡,毕竟马六甲是美国管制的。但是未来我们知道,巴基斯坦建了一个新的港口,以后中东的原油,可能直接从巴基斯坦通过管输直接打到新疆,新疆再通过管输到全国各地。

可以说,未来中国想做这个“一带一路”,实际上是想摆脱美国的束缚。以后大宗商品,尤其是油品这种东西,完全就通过管输了,就直接从巴基斯坦输,巴基斯坦已经同意了,通过穿越全境做这么样一个管道运输,巴基斯坦因为跟中国关系也很好,所以说以后完全可以规避马六甲这一块非常强大的控制。因为中国,尤其从欧洲、非洲,或者是中东这些地方去运这些货物,都要经过马六甲,所以马六甲这一块,新加坡、美国这一块的控制权利是非常大的。

因此,这一块有非常大的贸易争端,未来可能就会转到巴基斯坦,我们完全不用管整个马六甲海峡这一块,随便它们怎么闹,直接从巴基斯坦就走了。所以说,贸易战我觉得对原油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主持人:今早《华尔街时报》公布了关于贸易战的妥协条款,这对美股有一个缓解趋势,对原油价格是否有拉升作用呢?

刘琛瑞:这跟刚刚那个问题比较相似,我觉得应该说没有多大的影响。这波油价的上涨,很大程度上,因为美国现在炼厂的季节性低点已经见到了。之前我们看到它有一波小幅的累库,经过季节性有一个小幅的累库,它现在可能逐步进入去库。忘了介绍,之前推升的那波油价,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库欣的库存,也就是交割地的库存,交割地的库存从7000万桶,掉到了不到3000万桶,实际上是腰斩还出去的一个趋势。

所以说库欣这一波快速的降库,导致油价的上升,这是一个主要的驱动力。现在库欣的库存见底了,商业库存进入到一个季节性的去库。所以我觉得商业库存才是这一波油价比较强势的驱动力,并不是因为贸易战这些,我觉得对于油价的影响应该不是很大。

主持人:目前怎么看上海原油期货对布伦特原油、WTI、迪拜的套利空间价差情况。

刘琛瑞:我刚刚就说到了,它最冲击的可能是迪拜、欧曼的价格,间接的是冲击布伦特的价格,它的定价体系就是阿曼原油加上运费。运费这一块,我们的核算大概在18到20块钱的位置,所以加上欧曼原油,上周五的首行应该在六十六点几个美金,你算出来,现在大概在330多,是这样一个位置。

主持人:INE与布伦特或者WTI的换算贴水怎么测算?中质含硫原油和轻质低硫原油运费等。

刘琛瑞:运费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它是不停在变的,这个是由船运公司公布的,我这边只是做一个简单的运算。升贴水这一块刚刚我们也说了,就是API每降低一个单位,折价0.4美元/桶,中东是这样的定价模式。

主持人:中国炼厂如何利用原油期货锁定利润?

刘琛瑞:中国炼厂等于是它需要原油,肯定就是当油价低于国内的采购成本,它到SC上去买原油。但值得注意的是内陆运费这一块,其实还是偏垄断的地位。所以说,你把油从保税库接过来的时候,运到你的炼厂,这一块的费用可能是需要你去计算好的,不然你不计算好这一块的运费,可能导致你整个套利策略是失败的,因为它是需求的一方,肯定是当油价被打得过低了,它去买,做一个套利。

主持人:刚刚提到的INE能不能获得定价权需要看市场认可,那您觉得获得市场认可的风险主要在哪里?

刘琛瑞:我觉得就是看市场的参与度,市场目前还是一个观望的策略,其实INE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我觉得市场的参与热情应该是比较高。首先,它是一个人民币计价,它还等于是一个CFR的价格,如果国内的炼厂,包括“三桶油”,它们去进口,一方面它们是拿FOB这样一个价格,运费这一块它们是估计不到的。再一个就是说汇率问题,通过INE上市,其实把汇率跟运费这两个波动因素全部都打掉了,我觉得上市INE SC这个原油,对实体经济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但是我通过参与其他机构的一些会议,得知主流炼厂的参与意愿可能不是很高。贸易商这一块,他们可能会有参与,但还是偏套利的策略,比较保守,可能就是看布伦特或者SC的价差。未来还是要关注它的交易量,能否把它做成一个连续合约,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如果做不成这样一个连续合约,我们谈套利其实也是比较白搭的。比如说现在是首行合约,SC上的首行合约是1809,其实对应的是欧曼的1807,往前推两个月,它俩是存在对应关系的。所以,必须要做成一个连续合约,才能实现套利;如果做不成,其实是很难实现套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