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张祥斌家的母猪又生啦

4月21日,张祥斌饲养的母猪又生了13只小猪仔,张祥斌喜上眉梢,但比他更高兴的是同村的老百姓。作为党员致富带头人,也是司桥乡唐岔村的副支书,张祥斌从2019年开始便以低于市场100元的价格给贫困户和养殖户卖猪苗。

采访当天,养殖户就来向张祥斌表达感谢,握着手一个劲的说谢谢,71岁的唐兴权就是其中之一。

“不说少一百,就是少10块我们也高兴,小伙子真攒劲,人踏实肯干,老百姓都感谢他”村民眼中的张祥斌年轻有干劲、有希望。

34岁正是干事创业最好的年龄,而张祥斌返乡创业的这几年,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年轻时总向往外面的世界,张祥斌也一样。2002年初中毕业后到了兰州,在化工厂干了两年,后来觉得开塔吊赚钱,就在这个行业干了七年。七年的艰辛和历练,张祥斌不仅褪去了身上的浮躁,也攒下了一点积蓄。2013年,考虑到父母和家庭,张祥斌选择了回家。

“父母年龄大了,哥哥又在兰州定居了,照顾父母的担子就落在我头上了,我的妻子孩子也需要照看。”留下来的张祥斌没有一下子找准发展方向,县城里也并没有很合适的活干,只能先干建筑工,也买了四轮拉沙子挣钱。

后来,他看到别人搞养殖,觉得养猪是个不错的路子,自己便有了强烈的想法。但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相反还横加阻拦。用张祥斌父亲的话说就是,一个年轻轻的大小伙干啥不行跑去养猪,选了个没出息的行当。这样的家庭态度让张祥斌备受煎熬,但人生的路是自己走的,最终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打定主意就养猪,但地方难找。几个月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张祥斌便马不停蹄的修了一个160平方米,一次性可以育肥100头猪的圈舍,花了11万,欠了4万元债务。

圈舍是修好了,但他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没钱买猪苗。

“那一个多月心里干着急,我每天拉完沙子就到新圈舍去看看,给自己加油。”好在,攒了两个月钱后,张祥斌终于买来了31头猪。

一切就绪,张祥斌信心满满的开始养猪,但真正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

本来以为只要喂吃的就行了,结果前三天就死了3头,张祥斌慌了,立刻求助有经验的朋友现场指导,之后自己也从网络、书籍上学习,甚至频繁跑去购买饲料的公司参加培训,恶补养猪知识。努力终有回报,四个月后,28头猪出栏了。

“猪全出栏了,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为了专心养猪,张祥斌拉沙子的活被迫减少了。张祥斌说,父母本就不支持当然也不帮忙,有时候张祥斌拉沙子外出赶不回来,猪喝不上水,其实就是拧一拧开关的事情,都没人去。

“我拉完沙子上去一看猪口渴的样子心里真不是滋味。”养猪两年,张祥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猪娃,不管多累,育肥和防疫一样都不落下。为了发展,他决定尝试自繁自养的模式,2016年、2017年先后买了母猪和公猪,在经历了一点挫折后,2018年母猪产了13个猪仔,产仔数量从个位数到十位数的增长,这对张祥斌来说是一件大事。

同年,他也被推选为村主任。司桥乡也开始着重培养这个年轻的力量。11月,张祥斌在司桥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静宁县富康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村上集体经济承载体,司桥乡为其合作社注入24万元发展资金,张祥斌也借此逐渐走上了规范、专业的养殖道路。

2019年村级支书、主任一肩挑实施后,张祥斌任唐岔村副支书,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作为党员致富带头人作用的发挥。

“作为村干部,也是一名党员,肩膀上有了担子,心里得有老百姓。”面对静宁县聚焦脱贫攻坚这项“一号”工程,张祥斌也在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给老百姓的猪价低于市场价100元;帮助贫困户以较高价格卖掉猪;尽量收贫困户种的玉米饲料;组织养殖户进行培训......“为了村里人都能发展起来,舍弃一点利益没什么。”现在家人也支持并且帮他一起经营,年出栏稳定在120头左右,销售不愁,尤其2019年迎来了一个价格高峰期,让张祥斌一下有了15万的盈余。

与此同时,司桥乡为了真正搅活合作社这一池春水,今年投入了10万元,用于再建母猪繁育棚,购买产床、定位栏等主要设备。

“这个项目五一就开始实施,估计建成后至少年出栏400头,收入在80万元左右。”提到即将实施的扩建项目,张祥斌说,乡上的支持犹如给他的养殖事业插上了翅膀,让他的发展更快更稳,也能更好的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来源:静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