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唯二的两所985高校,为何本科生本省就业率却不到30%?

在每年各大高校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它反映了高校人才的流动情况,能够清晰地体现该省对人才的吸引力,这个数据便是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而全国普遍的流向规律便是从内陆流向沿海发达地区,这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

而湖南作为内陆地区,和其他中西部省份一样,均面临着大量毕业生被沿海发达地区吸走的人才困局。作为高教大省的湖南,每年流向珠三角、长三角的大学毕业生多达数十万,这些大学生中便包括了笔者今天要讲的湖南唯二的两所985——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

这两所湖南本土985高校,每年本科毕业生本省的就业率均不到30%,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涌向了珠三角地区。在中南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仅有27.57%的本科生选择留在了省内,其余的大部分流向了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其中以流入广东省的毕业生最多,占到了22.98%,其次便是北京、上海、浙江、湖北等地。

而湖南大学人才流向外省的情况更加严重,虽然湖南大学并没有公布各个省份的就业情况,但在湖南大学2019级毕业生中,本科生留在华中三省(湖南、湖北、河南)总的毕业生占比仅为22.87%

,这意味着留在湖南省的毕业生还要小于这个数值。而与之形成对立的是,湖南大学流向华南地区的本科毕业生占比高达33.25%,流向华东地区的也到了21.91%。

由此可见湖南对人才的吸引力是比较弱的,不仅仅吸不过广东,湖北也能够对湖南形成足够大的吸引力。但这也无可厚非,高校毕业生前往发达地区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就业薪酬,更好的发展前景,像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能够为年轻人提供无限潜力的发展空间,为年轻人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湖南近十年做大做强的省会长沙,依然留不住高校人才?笔者认为有三点原因。

地理位置

湖南距离珠三角过近。即使是远在湘北的长沙,距离广州的路程也不过3小时的高铁,前往珠三角就业的地理阻碍几乎不存在。而长沙北面又是国家中心城市武汉,高铁时长不到两个小时。湖南高校的毕业生夹在这两个地方中间,自然会选择前往这些地区就业。

产业构成

长沙的产业结构就代表了注定留不住湖南众高校的人才。长沙的产业无非是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以蓝思科技,博云新材为代表的材料产业,以湖南广播电视集团代表的文化传媒业,还有一些汽车产业、生物产业等等。

这些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能够提供的高质量岗位也较少。而当前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大量高质量就业机会的行业,无非是各大一线城市主推的金融、互联网、大数据、IT等新兴产业。而长沙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水平很低,即使是与武汉、成都比较也是比不过的。

薪酬水平

长沙高校毕业生的薪酬水平比较一般,平均起薪在3000元-4000元左右。除了一些国企和事业单位,长沙为大学生们提供的薪资水平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更何况长沙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岗位并不能公平地提供给高校毕业生。

而长沙的消费水平却比较高,在全国城市物价榜单中,长沙基本上在全国城市前二十。所以长沙不得不大力调控房价,试想一下,如果连长沙连房价这张牌都没有了,那么高校毕业生会更加快速的逃离长沙。

所以总的来说,长沙的城市规模、产业发展以及薪酬状况,都决定了长沙并不能容纳大量高校毕业生,也不具备足够的人才吸引能力。可以预见,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湖南高校的人才会继续向发达地区流动,短期内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