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不听话?一招帮你忙

| 陈钱林

从事教育三十多年,经常碰到些熊孩子,一会儿破坏公物,一会儿伤害他人。而这些孩子背后,往往是深感无奈的父母,困惑于“孩子怎么就是不听话,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熊孩子服管”。

通过我做校长多年的观察,熊孩子大多是因为缺乏规则教育。规则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给孩子立家规是第一步。教育的艺术,在于通过他律最终形成为自律,使用家规的目的也在于培养自律。当孩子慢慢形成好习惯,他律变自律了,家规就要淡出。我的经验,最好在孩子的青春期来临之前,家规就完成教育使命。如果在少儿期家规混乱、家规不严,等到了青春期孩子出现问题了再定家规,那是亡羊补牢,需要付出加倍的精力。

很多家长认可立家规,但不知道怎么立。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立家规的方法和原则:


家规不能模糊 量化要求

家规必须是孩子能够听明白的,有具体标准的规定,特别是禁止类的家规,就不能含糊其辞。比如,“每天18:00-18:30可以看电视,其它时间未经父母同意都不能看”,这规则就很清楚。如果说成“少看电视”,孩子就不清楚,怎么是“少”?

我家龙凤胎孩子小学阶段上网的家规是“可以查资料、收发电邮、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看科学类网站、作文类网站、新闻类网站,但不能看无关的内容;一般一次不能超过半小时;单独一人不能上网”。


从生活的小事情中树立规矩

我家家规的约定,都是在生活中动态形成的。如我孩子2岁多的一天,分葡萄干时吵架了。我先从女儿这儿拿一些吃掉,儿子的多了,女儿不肯;又从儿子那儿拿一些吃掉,女儿的多了,儿子不肯;最后两人的葡萄干都被我吃光了,这下都哭了。我借机教育他们,不相让的双方最终都会有损失,后来就有了“吃零食要相让”的家规。


家规不能“一言堂” 让孩子们参与立规

我家家规大多是民主协商而来。比如,好几次孩子在楼梯上摔倒,我们就讨论了走楼梯时如何讲安全,后来有了“走楼梯时要互相提醒讲安全”的家规。比如,孩子俩吵架了,我想这是孩子的天性,吵吵哭哭没关系,经讨论后,有了“可以吵架、不能打架”的家规。因为孩子参与讨论,相对好执行。


设立奖罚机制对孩子最有效

有了家规,要讲究“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奖罚要跟上。孩子毕竟是孩子,要表扬为主,表扬多了,对家规的执行力会更强。违反家规了,该批评时就要批评。多次批评无效的,要么是家规不合理,那就早点改;要么就要严厉批评,甚至进行必要的惩罚。孩子幼儿期,我创新了“100个好”评价,凡孩子表现好,加几个“好”;违规了,减几个“好”;这个评价方法,作为对家规的奖罚,效果很好。

作者简介:长三角知名校长,资深家庭教育专家。《人民教育》、《南方都市报》、浙江新闻网等“陈钱林说家教”专栏作者,家庭教育专著《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入选“2015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龙凤胎子女均获世界顶级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