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重回港股上市,每年花费10亿元的打假,最终成功了么?

作者丨星光团队律师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2年从香港退市,2014年转道登陆纽交所后,阿里巴巴于今日正式回归香港上市。

马云说过,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会回来。现在,马云实现了他的承诺。今天,阿里回来了!

而伴随着阿里的回归,褒扬和质疑的声音争论不休。

一方面是赞扬阿里在关键时刻回归港股的气节,另一方面双十一数据造假的舆论不断发酵,打击着阿里股价的基本面。

如果历史是个轮回,这一切像极了2014年阿里首次赴美IPO时的情形,一方是对于阿里开启电子商务新时代的坚定看好,另一方是对于阿里假货问题的强烈抨击。

而假货一直是阿里这个巨人上一次的阿喀琉斯之踵,阿里用了整整九年在治疗他的“顽疾”。

早在2010年的时候,淘宝平台假货猖獗,马云在淘宝年会上痛心疾首道,“我自己这么觉得,如果把淘宝关了假货就灭了的话,淘宝人今天晚上就把淘宝关了”。

作为阿里掌门人的马云很早就意识到假货问题不解决,阿里就不会有更光明的未来。

而九年时间,巨人的这个“顽疾”正在愈合。

1、让阿里如坐针毡的假货问题

在淘宝创立之初,阿里可能并未意识到假货会让阿里如坐针毡。

然而到2011年春,马云因供货商欺诈问题重整阿里巴巴价值观的公开信还没有落灰,就传来了淘宝因存在大量假货被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列入年度“恶名市场”的消息。

这个对于还在深耕海外B2B业务的阿里来说是个噩耗。

淘宝尝试着减少了网站了网站上销售的侵权产品。次年, USTR将其从“恶意市场”的名单之中移除。但是品牌方认为,阿里应付出更多的努力。

△截图源自图虫创意

2014年阿里赴美上市前夕,开云集团旗下多个奢侈品品牌在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对阿里提起诉讼,称阿里及其关联实体为造假者“提供了在线平台广告以及其它所需要的必要服务”。之后双方迅速和解,但不到一年,相同的一幕再次上演。

2016年,又一次,阿里被USTR列入“恶意市场”名单,而这距离阿里从该名单中被除名才过去了四年时间。

显然,这一年是多事之秋。4月,阿里兴冲冲宣布加入全球最大的反假货组织“国际反假联盟”(IACC),次月却被联盟告知“迫于一系列知名品牌的不满和压力,将暂停阿里巴巴的会员资格”,这短短一月期间的爱恨情仇,恐怕也不是几则故事能够说清。

而阿里面临的压力不止来自于国际声音。

2015年初,阿里和中国工商总局展开网络“暗战”,双方通过微博、网站以“公开信”和“白皮书”的方式大战多个回合,而整个事件起源于工商总局在1月发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其称“淘宝正品率不足4成”,引发淘宝不服。

虽然最终双方“握手言和”,但“叫板”工商总局显然让阿里在公开市场受伤不轻,多个美国律所发起了对阿里的调查,阿里股价暴跌。

过往每次阿里舆论,都能将众人目光吸引到阿里电商平台假货问题身上。但对于假货这一污点,阿里并非无动于衷。

2、“神秘买家”制度

神秘买家是阿里治理假货问题的第一支“特勤部队”。

其实更早追溯到2002年阿里就开通了邮件投诉等方式,进行投诉维权,但是因为那时缺乏规范化的打假制度,阿里的打假工作多是被动地配合品牌方维权。一些品牌商在发现侵权行为后通常会通过邮件投诉的方式告知阿里,再由阿里核实与处理。

阿里的主动打假始于2010年底,这个时候神秘买家就上线了。

最初,阿里借由人工团队对淘宝上的商品进行排查,以找出假货。2011年,在此基础上,一种更为主动的打假模式——“神秘抽检”正式推出。

△截图源自图虫创意

“抽检”顾名思义就是阿里内部打假团队以网购消费者的名义在一些疑似售假的店铺购买商品,由专业的第三方质检机构对商品的真假作出鉴定,以此为依据对涉事网店作出处理。

“检测机构的权威报告则是处罚商家的有力证据。有时为了让商家心服口服,我们还会将送检过程录像作为证据保留”,一名抽检人员曾介绍。

为了保证不被商家发现,“猫和老鼠的游戏”打假团队们每天都在玩,“我们拥有300多个收货地址,分布在全国各地,购买账号及收件信息也会时时更新,一般商家很难发觉”。

并且阿里还曾招募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5000多名志愿者,由这些身份隐蔽的“神秘人”配合内部打假团队进行日常线上巡查和抽检。

如今,抽检已成为阿里打假的惯常方式之一。每年,这只神秘抽检队伍发起抽检商品数量达10余万,“剁手”金额上亿元。

2012年末,USTR将前一年列入“恶名市场”名单的淘宝排除在年度名单之外,原因正是淘宝付出了巨大努力来清理网站上的非法商品。

3、灭绝师太和她的倚天剑

阿里打假进程上有个里程碑的人物就是郑俊芳,而她有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称谓——“灭绝师太”。

2015年12月,在阿里首席风险官郑俊芳接手平台治理部的时候,富有武侠哲学的马云就把一代大侠“灭绝师太”的花名“御赐”给她,那时马云还打算给郑俊芳的副手起名“鬼见愁”,目的就是要把这个部门打造成一支让制假售假人闻风丧胆的部队。

在平台治理部成立前,阿里包括知识产权保护、账户安全在内的工作均由2005年组建、一直被外界称为“神盾局”的机构负责。

但随着阿里巴巴打假的逐步深入,这一机构已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因此平台治理部腾空出世,由“师太”坐镇,她带着她的“倚天剑”,在打假上,手起刀落间,毫不留情。

△Photo by Ricardo Cruz on Unsplash

“师太”手中的“倚天剑”是融合了商品大脑、假货甄别模型、图像识别算法、语义识别算法、商品知识库、实时拦截体系、生物实人认证、大数据抽检模型、政企数据协同平台、应用语义情感分析、商家全景视图、直播防控体系12项打假黑科技的“知识产权科技大脑”。

以现在火爆的直播带货为例,科技大脑可能会让主播的粉丝看到以下苦笑不得的场景:

一位女主播正在直播间里推荐商品,一件衣服刚拿出来,粉丝兴奋地在观看,正到要买买买的时候,突然主播推荐的商品链接不见了。

主播慌了,她像照镜子一般对着屏幕发问:我的店还在吗?你们还能看到我吗?

下一秒,店被处罚。在直播画面被屏蔽之前,主播当场哭了——女主播推荐的衣服因为疑似假货被“知产保护科技大脑”的算法命中。

这套系统24小时自动运转,96%的疑似侵权链接在发布的那一刹那就已被封杀。

能做到每万笔订单中仅1.11笔为疑似假货,这个“知识产权科技大脑”背后,是阿里20年间积累的、来自线上线下的打假数据库和打假经验聚合而成的算法技术系统:

样本数据总量相当于186个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数据量;

打假图片样本量超137亿张,用相片打印叠加后是珠穆朗玛峰的464.5倍,其中仅LV打假图片量用相片打印叠加后,和上海东方明珠塔等高;

专为打假而生的专利达106项。

灭绝师太的“倚天剑”确实厉害。

4、打假特战队和线下打假

假货泛滥的根源,不在渠道,不在平台,而在于生产。上游的水脏了,下游就无法完全净化。“师太”的“倚天剑”可不仅仅用于线上打假。

在过去3年,阿里已使用“知脑”协助全国31个省份、227个区县的警方开展线下打假,抓获制售假嫌疑人4439人,捣毁制售假窝点4289个。

而在协助公安线下打假的过程中,阿里神秘的“打假特战队”必须要拥有名字。

△Photo by Jaime Spaniol on Unsplash

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除了科技,阿里也深知战术。

在2015年末宣布要组建打假特战队后,2016年初,阿里就广发“英雄帖”,直言“预算无上限,进人无上限”。

“英雄帖”广撒,四面八方身怀绝技之人持投名状而来。从警15年的老警察、企业资深法务、法学研究生、前政府职员……各路身怀绝技的高手,自此避讳披露真实姓名和容貌,深入各地明察暗访,与警方配合打假执法。

线下打假的危险层出不穷。据说,阿里甚至为每个特战队员的投保了500万人身意外保险。

然而面对这些危险,打假特战队队员们毫不畏惧,前赴后继。目的只有一个——揪出制假售假者。

2018年,打假特战队配合警方打击的“猫娘案”,被誉为“跨国追逃打假第一案”。

2018年5月,网友举报微博网红大 V“美PI猫娘”通过网络售卖假冒GENTLE MONSTER眼镜。事发后,微博博主“猫娘”销毁售假记录并携千万巨款逃往海外。

“猫娘”销毁售假记录逃亡海外给深圳龙岗警方取证、案件侦办带来困难。阿里第一时间加入,联同平台方、消费者协助警方开展调查。

7月,猫娘夫妇回国投案。8月中旬,阿里打假特战队协助警方以“猫娘”案为线索,捣毁整条制售假产业链。

5、长路漫漫 披荆斩棘

假货就像病菌存在周围的空气里,跟假货的斗争,就是跟人性的阴暗面做斗争,这是一场永久性的战争,阿里的打假之路坎坷而漫长。

打假之路需要品牌方等更多人的加入。而在打假路途中,阿里也与对其指责颇多的品牌方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成功将后者拉入到其打假行动中来。

2016年7月,阿里巴巴发布全球首个电商与品牌方协同打假的“权利人共建平台”,通过其大数据模型实时向品牌方提供疑似侵权链接,让后者能随时随地一键投诉,尽快识别侵权行为。

△截图源自图虫创意

半年后,由阿里倡议的全球首个“大数据打假联盟”(AACA)也在杭州成立,通过主动防控、鉴定合作、线下溯源打假以及公众教育等合作项目,帮助品牌方实现假货线上和线下一体化打击,首期成员就包括LV、施华洛世奇、资生堂、华为、苏泊尔等约2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2018年,联盟成员破百。

2017年,阿里采用民事手段打假开始初有成效,淘宝网以“违背不得售假约定、侵犯平台商誉”为由,将平台上出售假冒玛氏猫粮的姚某告上法庭,要求索赔267万元并要求其公开道歉,该案成为“电商平台打假第一案”。

2018年,阿里启动原创保护计划、图书保护计划、知产服务市场计划,2019年,阿里启动视频版权保护计划,将打假范围进一步扩大。

阿里的举措,开始逐步改变国际舆论。

一贯在知识产权上喜欢对中国吹毛求疵的美国官员,也开始转变态度。今年7月,美国司法委员会副主席柯林斯,在批评美国公司只肯做表面功夫时意外赞美道:“我发现美国公司打假,远远落后于阿里巴巴”。

假货不是互联网的原罪。诚如马云所说,“假货不是互联网生产的,没有阿里巴巴之前,假货已经存在了。但是互联网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把问题看得更清楚,不法分子用互联网手段,也放大了自己的能量”。

通过努力,“假货”这个阿里曾经的阿喀琉斯之踵正在愈合。但是对于阿里这样的巨人来说,要找出些漏洞实在是太轻松了, 回归港股第一天,数据造假问题发酵、中小卖家流量成本不断升高……,阿里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

那么下一个捍卫阿里“健康”的战场在哪里?相信阿里已经有了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