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真的存在吗?

纵观中国历代的王朝,宋代王朝是独具一格,很有政治特点,它改变了从秦朝以来的政治局面。采用了以文制武的政治策略。这里的以文制武主要表现在对武将权力的制约之上,所以在整个北宋乃至南宋王朝,都很少有兵变之类事情的发生。宋太祖赵匡胤在武将权力过渡上所做出的成就,是历代皇帝都不能望其项背。咱们熟知的“杯酒释兵权”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然而有学者指出,“杯酒释兵权”其实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而是出于后人的杜撰和演绎。因此,今天咱们就聊聊

“杯酒释兵权”真的存在吗?

“杯酒释兵权”的事件的过程。

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7月赵匡胤邀请石守信等人入宫喝酒。酒酣之际,赵匡胤突然叹息着说道,“朕的江山是靠你们打来的,可是正做天子也是很艰难的,倒不如当个节度使来的快活呀”。大臣们听完之后,急问缘由。赵匡胤又说道,“哎,这个皇帝的位置谁不想做呀”。石守信等人也听明白了,皇帝是担心他们夺权篡位,暗示着他们交出兵权。于是石守信等人慌忙跪下说道,“臣等愚昧,请陛下这条明路”。赵匡胤从容不迫地给他们指出明路。“人生好比白驹过隙,所好者也无非是富贵百年罢了,你们和不释去兵权,一起并且出外当个地方官,再多买些良田美宅,颐养天年。朕在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这样一来君臣相安,两无猜忌。”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纷纷请求离职,赵匡胤也批准了他们的要求。宋太祖赵匡胤就是这样用酒宴、金钱和婚姻,和平地解除了高级将领们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的真实性

首先关于杯酒释兵权的记载时间,北宋的史书是毫无说明。直到在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当中,才记载此事发生于建隆二年七月。但是这一年的六月,宋朝的皇宫发生了一件大事,杜太后病逝。按照习俗,六月至七月应该是国丧期间,禁止饮酒作乐。那么作为孝子的宋太祖,又怎么会在皇宫之中宴请大臣,这些显然是不可能的。

此外,赵普在整个事件中充当了幕僚的角色,根据《涑水记闻》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此事发生在赵普任宰相期间。赵普第一次出任宰相是在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而“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公元961年,当时的赵普并未当上宰相,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其次,就是宋代有关“杯酒释兵权”的记载,是由北宋到南宋逐渐发展。“杯酒释兵权”最早的记载是在宋真宗年间,在宰相丁谓的《丁谓谈录》中,此事记载的内容是相当简单,只提到了释兵权的问题,但对于酒宴却只字未提。在宋仁宗时,宰相王曾的《王文正笔录》也曾有所记载,但情节简略,并没有那么戏剧性。到宋神宗时期,在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才出现了现在所看到的详细生动且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但依然没有时间的记载。直到南宋,在《续资治通鉴长编》才有了详细的时间记载。

此外,这样一件国家大事,北宋官方文书却没有任何记载,后来人们关于此事的记载,都是源自于《丁谓谈录》、《王文正笔录》、《涑水记闻》。对此,反驳者认为《丁谓谈录》的历史价值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丁谓谈录》其实就是由丁谓的外甥或于党对丁氏谈话的追述,而刚正不阿的王曾作出的《王文正笔录》更接近历史事实。

因此,“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从简单到复杂,从无酒宴到有酒宴、从没有时间记载到有时间记载的这样发展过程,这其中有可能是经过后人的夸张和渲染,“释兵权”的确存在,有没有用宴饮来达到这个目的,也就不能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