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雅言之器用

筆陣圖曰:“紙者,陣也;筆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硯者,城池也。”孫過庭雲:“疑是右軍所制,尚可啟發童蒙。常俗所傳,不藉編錄。”又云:“《筆勢論》十二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詳其旨趣,殊非右軍。”予觀其論,固難盡宗,摘其數言,不無合旨,孫子外之,斯語苛矣。第《陣圖》以墨擬之鍪甲,以硯譬之城池,喻失其理,恐亦非右軍也。予試論之,以俟君子。

這一段文字是說:《筆陣圖》不能確定是王羲之所作,它還是可以啟發童蒙的,一般人所收存,就不用另外編錄了。又說:《筆勢論》十二章,道理粗疏,意乖言拙,詳其旨趣,肯定不是出自王羲之。作者認為其中部分觀點並不是沒有合乎旨意的。孫過庭過於苛刻了。《筆陣圖》將墨比作盔甲,用硯臺比作城池,這樣的比喻確實沒有道理,恐怕不是王羲之所作,接下來作者要好好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筆陣圖》相傳是衛夫人所作,後眾說紛紜,有的說是王羲之作的,或者是後人偽造。這篇《器用》主要是講的書法的工具——筆墨紙硯。對於我們寫字的人來說,筆墨紙硯可是起著非常大的作用。

1954年,長沙左家公山古墓中發掘出了戰國時期的楚國毛筆,這是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毛筆,它是竹子的筆桿,筆頭是兔箭毛裹著麻絲,筆鋒非常堅挺。我們現在的毛筆裝飾就非常精美了,各種材質的筆桿都有,狼毫、兔毫、鼠須……各有各的好。

三國的韋誕就特別會制墨,古人云:“仲將之墨,一點如漆。”唐代的奚超、奚廷珪父子造出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好墨,後來各種制墨大師爭奇鬥勝,松煙、油煙,質量不斷提高。

唐代出現了宣紙,“韌而能潤,光而不滑”“紙壽千年”。一直流傳到現在。

古時候的硯臺材質非常豐富,最早有石硯,後來慢慢出現了銅硯、陶硯、銀硯、木硯、竹硯、瓦硯、象牙硯、瓷硯等等。唐代發現了端硯、歙硯的石材。古代文人除了用硯臺寫字,還特別喜歡賞硯、刻硯、收藏。宋代書法家米芾就愛好各種各樣的硯臺。

下一段:夫身者,元帥也;心者,軍師也;手者,副將也;指者,士卒也。紙者,地形也;筆者,戈戟也;墨者,糧草也;硯者,囊橐也。紙不光細,譬之驍將駿馬,行於荊棘泥濘之場,馳驟當先弗能也。筆不穎健,譬之志奮力壯,手持折缺朽鈍之兵,斬斫擊刺弗能也。墨不精玄,譬之養將練兵,糧草不敷,將有飢色,何以作氣?硯不硎蓄,譬之師旅方興,命在餱糧,饋餉之絕,何以壯威?四者不可廢一,紙筆尤乃居先。俗語云能書不擇筆,斷無是理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石金玉之工,刀鋸爐銼之屬,苟不精利,雖有雕鏤切磋之技,離婁、公輸之能,將安施其巧哉!俗有署書,以鬃以帚,間或可用。若卷箬摶素,描絲露骨,以示老健之形,風神之態,至於畫塵影火,聚米注沙,頹骫無致,俗濁無蘊,借令逸少家奴有靈,寧不撫掌於泉下哉!

這一段是說:身體是元帥,心是軍師,手是副將,手指是士卒,紙是地形,毛筆是兵器,墨是糧草,硯是口袋。紙如果不光滑細膩,就像駿馬在荊棘泥濘的戰場。如果毛筆不穎健,就好像沒有好的兵器的士兵,不可能斬斫擊刺。如果墨不精玄,就像養將練兵,糧草不足,肚子餓怎麼會有士氣?硯不蓄墨,軍隊沒有糧食,何以壯大軍威?筆墨紙硯缺一不可,其中紙和筆尤其要得到重視。俗語云,會寫字的人用什麼毛筆都可以寫好,沒有這個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石金玉,必然用刀鋸鑪銼,如果工具不精,那麼即使技術精良,有離婁、公輸的能力,也無法施展他們的技巧?有寫榜書的,用鬃刷和笤帚書寫,大概還可以。如果用竹葉或絹素來寫字,還想展示老健之形、風神之態;還有在塵土上寫字,用木炭棒寫字,用米或沙寫字,這些都是頹唐而沒有韻致,俗不可耐。假設王羲之家的僕人有靈魂,他們也會在在九泉之下拍手大笑吧?

看到這一段,你還會說某人寫字寫得好,不挑筆了嗎?古代的書家對紙墨筆硯的要求極高,沒有好的工具怎麼能寫出好字來呢?還有就是那些用掃把、拖把寫字的人,連王羲之的僕人都會拍手大笑吧,如果是我們現在的那些所謂的“江湖書法家”呢?不知道古人會笑成什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