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原來是這樣流傳的,長知識了,真是源遠流長。

說起普通話,就得提一個春秋時期如雷貫耳的文學教授孔子,他有三千弟子,在教育弟子時用的就是那時期的普通話“雅言”,有其《論語》為證:“子所雅言,詩,書,持禮皆雅言也”。 ​

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原來是這樣流傳的,長知識了,真是源遠流長。

這種雅言,就象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說的之,乎,者,也,易言哉。是方言,或者文言文,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普通話,因文字及語法的通用,讀書人交流起來並無障礙。 ​

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原來是這樣流傳的,長知識了,真是源遠流長。

早期百姓因交通不發達,受教育的人少,所以語言地方性色彩很濃,生活做事能明白就行,不識字的人對這種雅言很是費解。由於經濟不發達,人口流動性差這種雅言很難傳播開來。

那麼這種雅言就成了文人間的普通話,古代文人也一樣學四書五經就是為了當官,這種雅言也被稱為官話。 ​

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原來是這樣流傳的,長知識了,真是源遠流長。

我國古代戰亂頻起,朝代更換頻繁,是不是朝堂之上全國各地方言都有,皇上能聽懂嗎?不是這樣的,我國從秦始皇統一全國以來以河南及周邊繁華城市建都,一直以都用洛陽的方言,在洛語的基礎上儘量拚棄方言,一直到元朝的建立之前各朝各代都用以洛語為基礎的官話,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些不會說官話的人是不會被重用的,留在自己身邊的都是親近的大臣,能聽得懂,說得成,而縣城工作的官員能進京城的機會是很少的,只有上奏摺這樣的文字皇帝是很樂意看的。 ​

明朝建立以後,朱棣把國家統治中心建在北京,就有了以北京話為基礎融合了南京方言形成了現在的北京方言,但這時明朝也沒有推廣這種官話。

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原來是這樣流傳的,長知識了,真是源遠流長。

直到清朝雍正時期他才下決心推廣普通話,為什麼呢?因為雍正下江南時,有一地方官在雍正面前用方言說自己的工作,讓雍正鬧了誤會,差點殺了那名官員,所以雍正要求官員必須講普通話。 ​

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原來是這樣流傳的,長知識了,真是源遠流長。

真正在民間推行普通話的是我國建國以後改革開放以來,以北京方言為標準,鼓勵大眾說普通話,加強各個地區文化語言的普及和交流,現在普通話是全國人民都能聽得懂的方言,再不是官話了。 ​

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原來是這樣流傳的,長知識了,真是源遠流長。

因本人才力有限,文中有不到之處請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