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玉璧学鉴定,抓住要点,提高眼力,古玉收藏要多看多悟!

本文通过分析六件玉璧,新老对比,掌握鉴定要点,不断提高眼力。

一、有皮必变色

如图,这是一件极美的素面玉璧,很多朋友往往把边缘处与黑色部分当成了沁色,其实这不是后天沁入的颜色,而是玉材本身带的。几千年前,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很难开采玉矿,而是捡拾地表裸露的玉石,因此古人十分惜玉。在甘肃马衔山、马鬃山、三危山等地,有大量透闪石玉,这些玉表面多带有风化皮层,且内部有糖色。古人在制作较大的器物时,常常留皮加工,而不做去除。于是,这些玉材的风化皮,随同器物本身一起入土,经过长期墓葬环境的氧化,颜色逐渐加深,由原来的白色变为黄褐色,这就是鉴定玉器沁色的重要标准——有皮必变色。

二、团状“饭糁”出现

饭糁现象,也被称为水沁,其实是透闪石玉发生玉质蜕变后产生的视觉效果,如同灰皮与白化。出现饭糁的部位,会呈现团状棉絮,层峦叠嶂,非常自然。饭糁古玉一般熟透度特别好,整体呈现胶冻感,充水明显。饭糁在新玉中也会出现,所以要仔细甄别是古玉质变产生,还是玉材本身带的棉絮与石花,两者视觉效果不同,熟透程度不一样。

三、灰皮与白化

这件玉璧表面,灰皮特别自然。灰皮是玉质蜕变的结果,从玉器表面出现土气,到浅层出灰,再到深度白化,最终呈现鸡骨白或象牙黄,这是一个玉质逐渐蜕变的视觉效果。灰皮自然扩散而不呆板,边缘有过渡,沁是活的,而仿品的白灰僵硬,没有灵气,这是鉴定要点。仿品多用氢氟酸浸泡产生出灰效果,边缘戛然而止,没有扩散,特别丑陋,需要仔细甄别。

四、大美玻璃光

玻璃光玉器,常在汉代古玉中出现。玻璃光出现的条件,主要有三个:

1、精良的玉质。玻璃光玉器,一般出现在透闪石玉中,如新疆和田玉、甘肃闪石玉等,玉质精良则结构细腻,容易出现玻璃光。

2、细致的打磨。玻璃光古玉的表面,并非光洁如新,仔细查看,会有杂乱无章的打磨痕迹,打磨痕有包浆,整体看玉器表面似水波荡漾,产生橘皮效应。

3、特殊的环境。玻璃光的形成,跟封闭的墓葬环境也有关系。玻璃光精光内敛,特别漂亮。玻璃光一般不要上手盘玩,容易破坏其包浆。

五、土沁痕迹

部分玉璧表面有土沁痕迹,土沁为黄色到褐色,是土壤中的铁离子沁入形成的。土沁玉器活性强,盘玩后沁色流淌,边缘扩散,如朝阳似晚霞,会产生极美的效果。沁色最多的就是土沁,这跟玉器埋在土中息息相关。土沁玉器看似简单,却比较难仿,主要是难以保持自然。常见的仿品,往往把玉器染成红色,特别不自然。

六、熟透的感觉

熟透的玉璧,如煮熟的萝卜,特别漂亮。这是玉质在土壤中长时间埋藏产生的视觉效果,稍微盘玩,熟透的感觉会更加明显。能够发现古玉的熟美,是真功夫。新玉仿品是生的,不管工艺如何模仿到位,玉质的熟透感,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到位,这也是鉴定新老的关键,功夫越深,越能第一时间看到古玉的熟态。

本文通过六件玉璧,从六个方面阐述古玉鉴定的技巧,希望能为您带去一点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