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屠尽45万赵卒,心软放走240名娃娃兵,却将秦国统一推迟36年

“(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资治通鉴·周纪五》

读《通鉴》,说《通鉴》,用《通鉴》,今天陶陶继续为大家带来《资治通鉴》的解读。



长平之战,或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杀伤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此战中,赵国投入45万士兵,却被人数更占优势的秦军团团围住。

46天后,45万赵军彻底断粮,由于饥饿,士兵相互杀食。赵括见状不妙,于是将军队分为四队,每天都试图突围。但是由于秦军占尽地利,导致赵军的突围均以失败而告终。由于缺乏食物,赵军气力渐衰,其抵抗也越来越微弱。而赵国本土,也根本派不出任何援兵。

最终,赵括集合最后的精锐,身先士卒,对秦军营垒发动了自杀式的进攻。而秦军用暴雨一般的弩箭作为回应,”纸上谈兵“的赵括被射成了马蜂窝。

最终,失去主帅的数十万赵军(人数肯定在45万以下)向秦军投降。然而打完这一仗,秦军也已山穷水尽,可谓是“伤亡过半,国内为空”。如今粮食即将耗尽,又多出数十万张口,秦国恐怕不堪重负。况且,当赵国人吃饱饭,难免不炸营、暴乱。



如果将数十万赵军放回,白起又担心长平之战的战果将前功尽弃。因此他对秦昭襄王说:

“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砂纸,恐为乱!”

于是白起狠下心,将数十万赵卒尽数坑杀,为秦国的未来背下了一口大锅。白起虽然心狠手辣,但是他的心中似乎仍尚存一丝人性。在俘虏中,有一群稚嫩的娃娃兵,似乎让白起想起了自己的孩子。于是白起心一软,挑出240名幼年士兵,让他们返回赵国。

然而白起怎么也想不到,他一时的心软却让秦国最后的统一,整整推迟了36年。



在很多人看来,白起之所以释放240名赵卒,其实是一种计谋。他想利用240个小兵,让赵国人知晓秦国的恐怖,好让他们不战而降。但在笔者看来,事实或许并非如此。真正原因,或许是白起心软了!

在大众眼中,白起是“人屠”,是无情和血腥的象征。但实际上,白起杀降并非完全因为嗜血,很大程度都是为了秦国的利益。也就是说,即使在白起自己看来,杀降也是错误的。否则白起也不会在自杀前忏悔道:

“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因此在笔者看来,白起放走240名娃娃兵,确实动了恻隐之心,这是他人性尚存的表现。逻辑完全可以自洽。绝非凭空推断!

然而就在这时,秦昭襄王和范雎却来坏事。应侯范雎唯恐白起地位超过自己,因此千方百计地阻止秦国继续进军赵都邯郸,而是修整再战。而在秦昭襄王看来,秦军遭遇了巨大损失,攻打邯郸并无把握。因此,昭襄王更倾向于范雎的建议。

而这一决定,却让白起的人性之举,走向了反面。为什么这么说呢?按照白起的原计划,是等赵国惊魂未定之时,立即攻陷邯郸,灭亡赵国。等赵国缓过劲来,必然与秦国不死不休。而白起放走的240名赵卒,将会把秦国的暴行讲给国人听,更加坚定一个观点:“和秦军作战,投降就是死,不如鱼死网破!”

而事实是否如此呢?诚然,长平之战后,赵国确实有主和势力。比如楼缓,他主张割让六县于秦国,获得喘息之机。但最终,主和的楼缓却被虞卿和赵孝成王排挤出赵国。而对于秦国即将到来的进攻,赵国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政策,坚决抗秦!



与此同时,在秦即将灭赵之时,魏国和楚国也不准备袖手旁观。通过平原君的积极活动,楚、魏两国都准备派出援兵。因此,白起当听闻秦军不肯进兵邯郸,便立即自称有病,不再出山带兵。

而最终,事态的发展也印证了白起的预测。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以王陵为将,大举进攻邯郸,结果遭遇了赵国强烈的抵抗。因此秦军多次受挫,久攻不下。很显然,白起所放走的240名娃娃兵,反而让赵国坚定了反抗的决心。赵国,已经不可能投降。

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只好亲自去请白起,要求由他接过指挥权。然而白起却说:“邯郸是攻不下来的,我去也没用,而且诸侯的救兵就要到了。赵在内,诸侯在外,秦军必败无疑。”



事实上,白起的预测不无道理。因为赵国人听说白起担任主帅,其抵抗只会更加剧烈,根本于事无补。而且白起所擅长的是在野外打歼灭战,而不是攻城。昭襄王见白起不从,于是以王龁代王陵为将,但是效果依然有限。

公元前257年,魏国、楚国的数十万救兵云集邯郸城下,并在信陵君的指挥下,向秦军你发动总攻。赵军见援兵到达,于是呐喊着杀出城外,王龁连战连败。于是昭襄王屡次派人去请白起,要求他立即出山。然而白起心中有怨气,执意不肯。最终,昭襄王将白起降为小兵,并把他赶出咸阳。到了杜邮,白起被昭襄王赐死。

白起死了,但是战局却急转直下。信陵君最终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王龁仓皇逃走。大将郑安平为诸侯所困,最终带领2万士兵投降了赵国。其后,信陵君率韩赵魏楚四国联军乘胜追击,收复了大量失地,一路杀到函谷关下。长平之战的战果,完全化为泡影。秦国错失灭赵的最好机会,最终也让秦国的统一推迟了36年(公元前257年~公元前221年)。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长平之战进行详细的描述。而在司马光看来,白起杀害45万赵卒,绝非智慧。做人做事,都要留有余地,绝不要做绝,这就是所谓的亢龙有悔。在历史上,宽恕俘虏远比杀害俘虏有效果。例如三国羊祜攻打吴国时,抓到俘虏就直接放掉,最终让东吴土崩瓦解;明朝朱元璋俘虏陈友谅的俘虏,从来都是直接释放。最终鄱阳湖之战后,兵多将广的陈友谅势力瞬间崩溃。

白起若能释放俘虏,反而能得到赵国人的心,对于秦军的抵抗必然不会过分激烈。况且数十万困饿、打乱了编制之士兵,对于民穷财尽的赵国来说,只会起到反作用。释放赵卒,赵国只会更好灭。这绝不是妇人之仁,这是有史实作为验证的!



因此在职场和生活中,我们做事都得留点空间和余地,就算占理也懂得网开一面。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确实是一本大格局、大智慧的奇书。通过《资治通鉴》,我们能学到做人、做事的很多道理。毕竟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精装四册版白话《资治通鉴》。本书组织全国百名大学教授进行了整理,并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商务印书馆等权威机构进行校勘。从内容、版本上力求精准、科学。曾国藩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梁启超认为“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绝对值得购买。

因为编纂此书的学者本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作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做活动,一套六大本,现价69元。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之前的4000多本卖完了,现在又新进一批,数量不多,就快没库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