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讨生活、遭遇渣男,这个宋朝女人告诉你人生如何逆袭?


《清明上河图》局部

#都来读书##阅读的温度#

从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起,到公元1276年崖山海战、十万军民殉国止,繁荣了318年的大宋王朝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文明,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只要提起宋朝,我们就会想起婉约与豪迈并蓄的宋词,就会想起风雅与刚直并兼的士大夫,还会想起那些改变世界进程的伟大发明,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炮等。但当我们提及这个创造天水一朝的赵家时,能记住的,似乎只有"烛影斧声"中的太祖赵匡胤,"狸猫换太子"中的仁宗赵祯,创造了瘦金体、亡了北宋的徽宗赵佶,以及那个偏安一隅、害死岳飞的高宗赵构。

瘦金体

实际上,这个被后世诟病为"积贫积弱"的赵宋,国祚胜于雄浑辉煌的李唐。拨开重重宫闱,你会发现,赵家的男人虽然大多自身不怎么样,但在娶妻这件事上,眼光却出奇的好。在皇帝们不务正业之时,他们背后的女人们纷纷扛起帝国的重担,甚至缔造了彪炳史册的盛世——比如这个与称帝仅一步之遥的刘娥。

《清平乐》中的刘娥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刘娥的戏份并不多,大多数观众对她的印象只停留在"宋真宗皇后""辅佐宋仁宗、垂帘听政的皇太后"这两个角色上。

主少国疑、太后垂帘,这是自古以来皇家与群臣的政治默契。但如果你翻翻刘娥的人生简历,就会发现她的人生远不止"册封为后、临朝称制"这八个字。

拿着丫鬟剧本出场,最终以"无冕女皇"身份谢幕,拱手而去时,她留给仁宗赵祯的,是一个国富民强、百业昌盛的帝国。

作为宋朝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太后,刘娥常被史学家拿来与另外两位著名女政治家相比——汉之吕后,唐之武后。但和吕雉、武则天不一样的是,刘娥没有政治污点,她甚至被赞誉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毫不夸张地说,刘娥进入上层社会后的每一步都没有走错。在动辄粉身碎骨的政治斗争中,她就像事先拿到游戏攻略般,总能在通关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更能在死后保住亲族的荣华。

隔着千载的悠悠历史,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刘娥,我们会发现她的成功绝非偶然,在华丽逆袭的背后,是她贯彻始终的五大人生哲学。

《清平乐》海报

01 自我修炼,自我精进

虽然祖辈也曾为一方指挥使,但刘娥出生后没多久,父母便相继撒手人寰。在寄人篱下的窘迫日子里,小刘娥早早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隐忍谦和。初长成的她,成了歌女,姿容倾国倾城,歌喉婉转动人。

为了生活,刘娥十三四岁时便嫁给了银匠龚美。龚美的妻子不能容她,龚美就带着她从蜀地辗转到东京汴梁,在街头巷尾卖艺讨生活。

在妻以夫为纲的古代,嫁了什么样的男人,几乎等于这辈子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龚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是个渣男,在生活无以为继的情况下,他的第一想法是变卖貌美如花的老婆;有的说他手艺出众、为人和善、善于结交朋友。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反正结果就是——刘娥被转手了。

不过,这次转手,竟然是她人生逆袭的开始。因为龚美找的买家不是一般人,他叫张耆,是宋太宗第三子、韩王赵恒(日后的宋真宗)的指挥使。


宋真宗画像

因为张耆的推荐,十五岁的刘娥成了赵恒金屋藏娇的宠妾。年貌相当的两人柔情缱绻、如胶似漆,岁月似乎能这样一直静好下去。但天子门庭哪能那么容易进入。看着儿子日渐憔悴消瘦,太宗就问赵恒乳母,皇子身边有何人。乳母不喜欢出身低微的刘娥,就把刘娥入府的事情说给了皇帝。

太宗闻听皇子与来历不明的女子厮混,龙颜大怒,下令将刘娥赶出王府,又为赵恒赐婚。新娘系出名门,乃宋朝开国功臣潘美的女儿(婚后六年后便早逝,太宗又指婚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郭氏)。赵恒不敢违抗父皇之命,又难舍刘娥,便将她秘密安置在张耆家中,不时私会。

虽然被扫地出门,但好在张耆知道刘娥是韩王极爱之人,侍奉得甚为谨慎小心,所以日子倒也安逸。但刘娥没有安于享受,更没有怨天尤人、把一切都归罪于命运的捉弄,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之所以有这么多艰辛与不如意,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头脑与能力去改变这一切。她不要再做一个任人处置的花瓶,她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你肯定听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气质里,有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在避居别院的十五年中,刘娥日夜博览群书,举止谈吐也随之改变。那段潜心苦读的岁月,让刘娥这个原本不通文墨的孤女,积累了成为女政治家的知识资本。

《清平乐》中的刘娥

02 韬光养晦,全局为重

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驾崩,即位后的赵恒迫不及待地将刘娥接入皇宫。

在大臣们看来,这个出身蜀地、还曾做过别人老婆的女人实在不配进入后宫。所以从至道三年(997年)到景德元年(1004年),没有名分的刘娥安静地度过了七年的蛰伏岁月。

无论是何朝何代,一提到后宫,争风吃醋的宫闱内斗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以刘娥为主角拍一部后宫剧的话,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清新画风。在刘娥的后宫升职记中,没有"争宠"和"善妒"这种流俗的关键词。她不是个张扬的女人,儿时的磨难,让她比任何人都懂得收敛自己。

终于,景德元年(1004)正月,刘娥被封为四品美人。当时,郭皇后之下,只有刘美人最为尊贵,连王府姬妾杨氏都只被封为五品才人。此时的刘娥,已经三十六岁,但时间之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仿佛岁月之于美酒,聪慧温柔识大体的她,一直深得真宗的信任与宠爱,很快晋封为二品修仪,又封为一品德妃。即使圣眷优渥,即使屡获晋封,她也不曾丢掉一如既往的谦卑。

除了不争宠,刘娥还懂得拉拢深得圣心的杨才人,并在往后的岁月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没有强势的母家作依靠,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消除自己在后宫的存在感,并与圣宠不断的妃嫔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盟,不争一时长短,而争一世荣辱,这也是刘娥不同于寻常女子的全局观念。

《清平乐》中的刘娥

03 明辨是非,把好底线

景德四年(1007年),郭皇后病逝,皇后之位空缺。文武百官这时才意识到刘娥的厉害之处——在被所有人忽略的岁月里,她已经成为可以问鼎后位的人了。

"刘妃出身低微,且一直无子嗣,不可为一国之母!"

彼时的大宋庙堂,人才济济。寇准、王旦、李迪等股肱之臣齐声反对刘娥封后,纵然是高高在上的真宗,也无能为力。

朝臣们的反对,并没有让刘娥丧失理智。已经等了这么多年,她不介意再多等一等。分寸和耐心是后宫女人最缺少,也是最必要的成功特质。

真宗的几个皇子皆早夭,而皇帝也已年逾四十,子嗣的问题成了帝国上下关注的焦点。正巧此时,刘娥的侍女李氏梦到仙人下降为子,赵恒和刘娥大喜,想出"借腹生子"之策来。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李氏诞下皇子,这就是后来的宋仁宗。真宗立刻宣布刘妃产子,这下,群臣再无法反对刘娥封后了。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四十四岁的刘娥被立为皇后,册后礼仪一应从简,既不让百官进贺,也不搞封后仪式,封后诏书也只传至中书省,自己家里宣布一下就完事。

《清平乐》中的皇后服制

蛰伏期间吃过的苦、读过的书,开始加持着刘娥在奔向权力顶峰的路上越走越快。真宗批阅奏章时,"周谨恭密"的她总是陪侍在侧,时时襄助,这让身体每况愈下的赵恒越来越器重自己这位皇后,甚至开始放心地将政务直接交给她。

初登大宝时的真宗所展现出来的明君气象,丝毫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位雄主。但这位开创了"咸平之治"的皇帝到了中后期,变得昏聩无能、好大喜功、奢靡无度,净搞些"天书降临"之类的迷信活动,搞得举国骚然;加之身体抱恙,朝廷大小事宜最后不得不悉数交给刘娥。

《清平乐》中的刘娥

为了实现心中的政治抱负,也为了扫清庙堂之上的绊脚石,刘娥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将奸臣丁谓笼络为棋子。她利用丁谓与寇准之间的矛盾,以丁党打压寇党,将包括寇准在内的诸多反对自己的名臣逐出朝廷。不过,深知丁谓是弄权小人的刘娥,并没有任由他以无德之身忝居宰相之位太久。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十一岁的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军国重事由其"权取"处分。刘娥迅速出手,将丁谓从一朝宰辅贬为荒州谪臣。随着丁党被清除,朝政焕然一新,成为实际掌权者的刘娥开始广纳贤良,乌烟瘴气的官僚体系得以重新塑造;因为"天书"事件而被搅得天翻地覆的大宋,也在刘娥的治下重新步入正轨。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

刘娥号令严明、赏罚有度,夺权过程中虽与奸臣一时间党同伐异,成为太后后,也大封亲族,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她始终尊重耿直忠臣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等贤才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刘氏亲族也从未做出过为害国家的事。

是非大于人情,刘娥不因私情而徇私,不因好恶而枉法,一个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的人,又怎么会走错路呢?


04 保持克制,自我约束

刘娥执政十数载,在此期间,她终结天书、避免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朝政为之清明,大宋国力蒸蒸日上,呈现一派富庶繁华的景象,为"仁宗盛治"奠定了基础。作为这一盛世的奠基人,刘娥并非对皇帝之位未存想法。

她曾于上朝时问群臣:"唐之武后是什么样的女主?"

朝臣回答:"唐之罪人,差一点就断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

刘娥听后沉默不语。

有谄媚的朝臣请她"行武后故事",并献上《武后临朝图》,暗示其称帝时,她最终还是将奏章撕碎,掷于地上,表态道:"我不做这种对不起列祖列宗的事!"

《清平乐》剧照

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染病的刘娥自觉时日不多,决定翌年二月,她本人要身着帝王礼服到太庙行祭祀大典。群臣闻之,多有反对。但她最终还是这样做了,只不过作为妥协,将帝王龙袍的十二章图案减去象征忠孝与洁净的宗彝、藻两章,也没有佩戴佩剑。

虽然没有像武则天一样称帝,但刘娥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穿着皇帝衮服祭祀太庙的太后。不过,穿龙袍和称帝是两码事,刘娥很清楚这一点:称帝是一条不归路,眼下大权独揽,自然无虞,但百年之后自己会有怎样的下场,刘氏亲族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祭祀太庙一个月后,刘娥病故,享年六十五岁。临终前以手扯身上的龙袍,仁宗不明其意,悲痛地询问身边大臣。有人替刘娥说出了心里话:"太后不愿先帝于地下见她身穿天子之服。"

生命的最后一刻,刘娥改龙袍为后服,全了赵家媳妇的礼数。为此,宋仁宗、司马光、范仲淹等宋廷君臣,对其评价是正面的。赵祯甚至下旨:朝廷和民间皆不得对太后临朝时期的往事妄加议论。而刘氏家族所受的尊崇,更胜昔日。

在我看来,刘娥最难能可贵的,不是她的自我精进与华丽逆袭,而是唯我独尊时,还懂得约束自己的德行、收敛自己的欲望。

《清平乐》中的晏殊与范仲淹

05 心存善念,懂得分享

刘娥在通往权力巅峰的路上每前进一步,都会给情同姐妹的杨氏分一杯羹。而仁宗生母李氏,刘娥也封她为顺容,还给她的家人加官进爵。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李氏患病,刘娥连忙派太医前去诊治,并晋封她为宸妃。然而李氏命薄,封妃当天便病逝了,享年四十六岁。

起初,刘娥只想以普通宫嫔的身份殓葬,然而听了宰相吕夷简的劝说,她最终以一品之礼为李宸妃治丧,并为其穿上皇后冠服,其父获得追封,其兄弟也得到晋升。

《清平乐》中的刘娥

虽然刘娥掌权日久,不愿把权柄交给仁宗,但她依然称得上是慈母。仁宗少时体弱多病,刘娥忙于政务,便托于杨氏照顾,因此仁宗称刘娥为"大娘娘",称杨淑妃为"小娘娘"。

刘娥薨逝后,仁宗正伤感,群臣却纷纷上议,说刘娥并非他的生母,生母乃李宸妃,八王爷更说李宸妃是太后毒死的。仁宗震惊,派人前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但见李宸妃身穿皇后服,葬品如一品夫人。仁宗大悔,叹道:"人言岂可尽信!"还来到刘娥牌位前谢罪:"从此后,大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

上谥号时,刘娥谥为四字:庄献明肃皇后。一般皇后谥号为两个字,刘娥开了临朝称制的皇后谥号为四字的先河。

而仁宗也尊刘娥遗诏,尊"小娘娘"杨太妃为保庆皇太后,克尽孝道奉养。三年后,杨太后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谥为庄惠皇后。

如果说精进是力争上游的个人成长,那么分享就是睿智博爱的修为。较之那些精致而浅薄的俗人,刘娥展现了一种高级得多的利己主义。

刘娥画像

结语

从寄人篱下的蜀地孤女,到大宋帝国的实际掌权人,刘娥凭着自己的持续努力,把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的结局。这般传奇的女子,生活在那般风雅的朝代,纵然隔着千载烟尘,依旧让人觉得荡气回肠。

都说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但真正聪明的女人,会随着时间的沉淀,散发出如美酒般芳醇的优雅与睿智,历久弥新。

美貌只是短暂的绚烂,那些沁到骨子里的诗书风雅,那些浸润到日常中的谦和从容,会在不经意间,让你原本荒芜的人生旅途一路繁华。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宋帝国三百年》,作者:月润江南,ISBN:9787302535973

内容简介:

“大宋帝国三百年”系列图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从唐末农民起义到崖山海战之间三百余年中发生的历史故事。

《大宋帝国三百年(第一部)》史料均源于正史,其中既有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也有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既有帝王的开疆拓土、或明或昏,也有名臣们的生平际遇、宦海沉浮,众多人与事交织成一部大气磅礴的两宋历史剧,读者可从中感受到那段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人情百态,更可从人与人及国与国的博弈中品味世情的冷暖与处世之道。

《大宋帝国三百年(第一部)》行文沉稳大气而不失轻松幽默,语言极具镜头感,读来有“追剧”的感受,令读者不忍释卷、拍案叫绝,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历史小说。


作者简介:

月润江南,准80后汉子一个。生于湘水之南,学于长安之麓,居于渤海之滨,耕于历山之下。自幼喜爱历史,常常沉醉其间,曾将半月饭费换回史书一册,有此精神食粮,竟全然不觉肚饿。历史虐我千百遍,我待历史如初恋。好在苦心人天不负,字里行间爬了好几年,头顶总算冒出了一点小光环:头条官方认证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天涯论坛煮酒论史板块人气作者。始终相信“历史本来就很有趣儿,历史也可以写得很有趣儿”,愿与诸君分享乐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