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釉色之单色釉(1):红釉

红釉是在基础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着色剂,常见的为铜、铁或金,经不同的温度和相应的烧成条件使釉面呈现出不同特点的红色的陶瓷品种。红釉种类极多,常见的有釉里红、鲜红、祭红、豇豆红、郎窑红、霁红、珊珊红、胭脂红、钧红、矶红、抹红等。

清雍正 胭脂红釉罐(广东省博物馆藏)

从红釉的呈色成分上来看,红釉可以分成三种,即铜红釉、铁红釉和金红釉。铜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经高温烧成的红釉,如霁红釉、豇豆红釉、郎红釉等;铁红釉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矾红釉、珊瑚红釉等;金红釉则是以金为着色剂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胭脂红、胭脂水釉等。从烧成温度上来说,红釉可以分成高温和低温两种,高温红釉是在1250度以上的温度中烧成的红釉,如霁红釉、郎红、豇豆红等;低温红釉则是在1000度以下的温度中烧成的红釉,如矾红釉、胭脂水釉等。

明宣德 祭红釉碗(大英博物馆藏)

一.铜红釉

1、钧红釉

铜红釉的烧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当时著名的长沙窑中出现过红釉器物,但这仅仅是偶然的制作,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装饰;而到了宋代的钧窑则开始了大量使用铜红为装饰。宋代的钧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釉,即钧红,并有“钧瓷挂红,价值连城,钧不挂红,一世受穷“之说法。钧红可以说是最早的红釉,当时的釉料配置不够精细、准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因此钧红釉具有红里泛紫的色调,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红色,所以又称为“玫瑰紫”和“海棠红”。钧红制品中,还常出现红、兰、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钧红釉的创制,为陶瓷的装饰工艺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明代的宝石红、祭红,清代的郎窑红、霁红及一些窑变釉的出现,都与钧红有关。同时,明清两代均有仿制钧窑,钧红釉瓷均有少量存世。

北宋 玫瑰紫釉渣斗花盆

宋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故宫博物院藏)

2、元高温铜红釉

真正的红釉是在元代创烧的。元代景德镇瓷业获得了大发展,通体高温铜红釉在这里烧制成功。由于铜红釉在熔融状态下的黏度较大,烧成的温度范围很小,在高温烧造过程中容易挥发或者流淌,烧成十分不易。而且此时又刚刚开始烧造,成功率很低,产品数量不是很多,成品率不高,器物造型较为单一。特别是在釉色上处于初创期,红色还不够鲜艳明亮,往往呈现出发暗的朱红色,且色泽不够匀净。元代铜红釉器物存世量很少,仅见的器物造型有高足杯、梨式壶、盘以及人物俑几种。无论是高足杯、梨式壶还是盘、人俑等不同作品,红釉由于涂施部位的不同而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色泽,尤其是如梨式壶、盘等口沿部分釉色由于自然下流呈现白色圈线,即明清时期称为“灯草口”的效果,接胎和底足处也显现出淡淡的胎体的白色。元代成功烧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红釉瓷器,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时期能够烧造出各种艳丽夺目的红釉器物完全是继承了元代红釉瓷的传统。明代红釉烧造始于洪武时期,这时期的红釉器物还可以看到元代红釉的遗韵,在器物制作上较元代规整、细腻些。

元 红釉刻花云龙纹梨式壶(故宫博物院藏)

明洪武 红釉印花云龙纹盘(大英博物馆藏)

2.鲜红釉(又名宝石红釉、祭红釉、霁红釉)

永乐时期烧造的红釉较洪武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器物胎质更加细腻,施釉更为匀净;由于烧造技术更趋成熟,窑炉气氛掌握得较为到位,红釉发色极为鲜艳,所以一般把这种红釉称作“鲜红釉”。《景德镇陶录》中有“永乐鲜红最贵”的说法,明王世懋《窥天外乘》也记载:“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贵。”足见其珍贵与所受重视之程度。而这种红色鲜艳如红宝石一般,所以又被称作“宝石红釉”,更有“霁红”、“积红”等不同名称。同时,明代红釉器物又被用作祭祀的器物,故又有“祭红”的叫法。永乐鲜红釉一般都是里外施釉,个别器里施透明釉。里外均施釉的器物在口沿处大多有一条白色的圈线,称作“灯草口”,这条线非常整齐,与器身的红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十分醒目。但并不是所有的永乐红釉器物都有灯草口的特点,这与宣德时期的红釉都有灯草口是不同的。器物多见盘、碗、高足杯、梨式壶、僧帽壶等小件器物,多数器物均无纹饰,少数有云纹、龙纹等装饰。

明永乐 鲜红釉暗龙纹高足碗(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景德镇陶录》中又有“宣窑以鲜红为宝”,点明了宣德时期红釉的珍贵和所受人们喜爱的程度。的确,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且更胜之。其釉色匀润,红色较永乐时更为深厚,红中透些微紫而趋黑,更似红宝石之晶莹与深沉,“宝石红”之名更觉名副其实。其器物造型较永乐时增加了不少,常见的有僧帽壶、高足碗、莲瓣盘、莲瓣壶以及盘、碗、洗等,但胎、釉都比永乐时期的略厚。在装饰上也逐渐丰富,除了红色之外,还暗刻云龙纹或以金彩描绘云龙纹等。宣德红釉器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里、外都满施红釉的,一类是外壁施红釉而里壁施透明釉,后者往往胎质较薄。红釉同样具有宣德其他器物釉表有橘皮纹的特点,制作规整精细的器物口沿处都有一道露出胎釉本色的“灯草口”白色圈线,整齐而规整。器物底部一般为白釉,有的署“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双圈款,款字特点一如宣德朝之落款风格。

明宣德 鲜红釉描金云龙纹碗(故宫博物院藏)

相传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鲜红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诏令设在景德镇的督窑官加紧烧制。但是,窑工们多次试验,就是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祭器来。督窑的太监每日督促、鞭打窑工,并且把一部分人关进监狱,声称再烧不出皇帝催要的红釉瓷器,就要杀人了。一位老窑工的女儿翠兰,听到消息非常担心,跑到了御窑厂,发现她的父亲也被督窑官投入了大牢。悲愤的翠兰纵身跳入了熊熊的窑火当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翠兰焚身的窑炉时,惊奇地发现,烧成的陶坯呈现出鲜血一样的红色。红色的祭器烧成了,人们说这是翠兰的血染红了陶坯,于是就把这种红色的陶瓷,称为祭红。

明宣德 霁红釉盘(大英博物馆藏)

铜红釉在宣德朝之后,烧造很少,抑或是主政者之兴趣不在瓷器烧造上,抑或是红釉烧造技术之难而渐行衰落无以为继,成化、正德时期见有里白釉外红釉的盘子存世,嘉靖时期亦偶见。康熙霁红也是仿明代宣德红釉的产品,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鲜红、祭红的复烧。康熙霁红的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如同桔皮。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康熙霁红用料较粗;色泽厚重,釉色不甚均匀,红色作渗透状;釉边不齐。到雍、乾时,呈色稳定,红中带黑,釉面有桔皮纹和棕眼;边釉整齐,红色无显著渗透状。此时的霁红釉不如郎窑红之浓艳光亮,也不似豇豆红釉之柔润淡雅,成色均匀,釉如桔皮,体现出沉静典雅的风貌。

清雍正 霁红釉胆式瓶

4.郎窑红釉

明代中期以后,铜红釉的烧造基本停止了,一直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才又重新恢复,因烧成于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期,故以郎窑红而闻名于世,又称郎红。它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以下的高温还原焰烧成,在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数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器价格在当时就很昂贵,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郎窑红器的特点是色泽浓艳,犹如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又称牛血红。而红釉过薄,则会出现色如鸡血一般的鲜红器。郎窑红釉泡小而闪闪发亮,釉色极润,常有小白点,釉面开裂纹片,釉清澈、透亮有垂流现象,底足内呈透明的米黄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底,也有较少的本色红釉底。口部因釉层较薄,铜分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和氧化,多露胎骨,呈现粉白、淡青或浅红色的“灯草边”。越往器体下部,红色越浓艳,这是由于釉在高温下自然流淌,集聚器下之故,但底足旋削工艺高超,流釉不过足,不会出现粘釉的缺陷,有“脱口垂失郎不流”之称。郎窑红的器物造型既有大件器物,也有小件器物。常见的有观音尊、贯耳瓶、荸荠扁瓶、胆瓶、高足碗、墩式碗、笠式碗、水盂、盘、炉、洗、盒等,小件器物多为文具。其中以观音尊、笠式碗、荸荠扁瓶等最能体现康熙朝典型器物造型之美。

清康熙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5、豇豆红釉

与郎窑红釉齐名的还有豇豆红釉,同属于铜红釉系列,但其呈色多变而难于把握,故烧成不易,佳品难见。该品种的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一般,因而称作豇豆红釉。豇豆红釉创烧于康熙时期,且以康熙时期烧造最为著名,虽雍正时见有烧造,但釉色灰暗,此后终清一代再未见有烧造。豇豆红是色釉中最难烧成的品种之一,由于施釉过程中处理得巧妙,以及在烧制过程中一系列条件的变化,使铜在器物上各部分的存在形态、密度及程度大小不同,因而呈色变化多样。豇豆红釉由于呈色的不同,因而有各式各样的名称。较为淡的称作粉红,粉红中稍微带些灰色的叫豇豆红;灰而且暗的叫乳鼠皮;色调最艳丽的称美人醉;粉红中有绿点的叫苔点绿,如果绿点成片就叫苹果绿,色淡一点的叫苹果青;粉红中稍有些积红块的叫孩儿脸;这些名称极具个性,生动、形象、贴切。在存世器物中,最常见的豇豆红釉为红色釉面里星星点点散布着绿色苔点,但这并不是最好的豇豆红釉色,最为精美的豇豆红釉为通体一色,洁净无瑕,称作“大红袍”或者“正红”。豇豆红釉的烧造也较为复杂,需在生坯上先施一道白釉,再将釉料吹在上面,然后再施一层白釉,随之又将釉料吹在上面,最后施一层白釉,在还原气氛中经1250~1280℃的高温烧成。由于其上釉的特殊性,所以在清人所著的《南窑笔记》中把豇豆红釉叫做吹红。豇豆红釉的烧成需要多次上釉并伴随着窑炉气氛的调节,让铜的还原与氧化过程恰到好处,才能烧成片片桃红之中泛出绿色苔点的红绿相间的效果,难怪诗人洪亮吉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的咏赞。豇豆红釉器物烧成数量少,主要为皇家宫廷使用,器物体量都很小,最高的不超过20厘米,主要以文房用具为主。常见器物有八种造型,见有太白尊、印泥盒、水盂、小洗、蟠螭瓶、菊瓣瓶、柳叶瓶、弦纹瓶等。太白尊口小腹圆,腹部有暗刻团螭图案;菊瓣瓶在腹部近底处有一圈菊瓣装饰;弦纹瓶则在器物颈与肩连接处有三道弦纹,十分醒目。无论哪种造型都制作精细,各具特色,器物底部均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瓶(故宫博物院藏)

二.铁红釉

1.矾红釉

清代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所以把这种红釉称作矾红釉,由于这种釉的呈色剂是氧化铁,因而又称作“铁红”、“红彩”、“虹彩”。矾红釉在低温氧化气氛中烧成,这一技术要比高温铜红釉的烧制容易得多,色泽虽然不如铜红釉鲜亮,但成色较为稳定,成品率高。矾红釉呈色如枣皮之红色,通体缺乏玻璃质感,少光泽,表面有刷痕。矾红釉可以追溯到宋代,盛于明万历、嘉靖,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矾红釉的制作随着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时有创新。

明嘉靖 矾红釉梨式小执壶(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矾红彩藏草瓶(故宫博物院藏)

2.抹红釉

抹红釉也是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红釉,其色调温润淡雅,不似铜红釉的鲜艳明亮,也不似矾红的深沉浓厚,韵味独具。它不是采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称“抹红”。抹红釉层薄,不是十分均匀,有刷痕,且色泽显得清丽温润。抹红出现于明代,而以清康熙时的成就最为突出。

清康熙 仿宣德抹红地青花缠枝花卉斗笠碗

3、珊瑚红釉

珊瑚红釉同样也是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红釉,创烧于康熙时期,盛于雍正、乾隆时期。其做法是把红釉吹在烧好的白釉器物上,经低温烧成后,釉色匀润光洁,呈色红中闪黄,如天然珊瑚的色泽一般,所以称之为珊瑚红。康熙、雍正时期其色泽红中闪黄,而在乾隆时红色较深且釉层厚。常见器物有盘、碗、瓶、炉等。珊瑚红釉除以单色釉出现外,在康、雍两朝,珊瑚红曾用作底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制作、彩绘都极为精细 。

清乾隆 珊瑚红釉文字观音瓶

清雍正 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穿带橄榄瓶

三.金红釉(胭脂红釉)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著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焙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根据呈色的不同在釉中掺入不同比例的黄金。在釉中掺入万分之一的黄金烧成后就是胭脂水,呈浅粉红色;在釉中掺入万分之二的黄金烧成后就是胭脂红,色如浓艳的胭脂红色。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胭脂红则被称为“洋红”。此种金红釉,首先应用在珐琅彩瓷器的烧造上。雍正、乾隆时期烧制更为成熟,成为宫廷御用瓷器中的名贵品种。金红釉的做法是在预先烧成的薄胎白釉瓷器外部再施以金红釉,经800-850℃的温度中烘烤而成。金红釉器物造型多为小件,常见有碗、杯、水盂、罐等。器物里面施白釉,而器外满施金红釉,红白分明,纯净的白釉将金红釉的粉嫩衬托得恰到好处。金红釉的基本色调是粉红色,但其呈色也有深浅的不同,稍微浅淡些的称胭脂水,比胭脂水红色更浅些的为淡粉红,而比胭脂水红色更深些的为胭脂紫。雍正朝胭脂水釉器物烧制最为精美,所见均是胎体轻薄,洁白透亮,造型规整,线条优美,胭脂水色如桃花之嫩粉色,匀润雅洁,让人不免有“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慨叹。康熙时期的金红釉见有胭脂水瓶、盘、杯等,胎体轻薄,釉面有波浪纹。雍正时期的金红釉见有瓶、罐、盘、碗、杯等,胎体更为轻薄,造型玲珑小巧,釉色无论是胭脂水还是胭脂红都极匀净润泽,妩媚娇嫩。乾隆时期的金红釉器物胎体逐渐增厚,早期作品还与雍正时期的接近,之后则愈行愈远,乾隆之后也仅是偶有所见。

清雍正 胭脂水釉碗(北京首都博物馆藏)

清乾隆 胭脂红釉菊瓣盘

清道光 胭脂紫地轧道粉彩开光博古图碗

文中文字为个人整理,如有错误,欢迎指正。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