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王朝为何统治不了长城以北?

HK君的个人观点是,汉人王国可以通知长城以北,而汉人大一统王朝确实统治不了长城以北。

当然,HK并不是信口雌黄,我是有考古资料支持。

1.先秦时,战国的赵国、燕国都统治者长城以北地区。

燕国定都在今天的北京地区,燕国人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修建了燕长城。燕长城的位置要比我们看到的明代修建的八达岭长城靠北很多。

从地理位置来看,燕长城本身就在明长城位置的北边,这说明汉人完全是可以在牧业发达的地区生产和生活的。

一些历史学家的观点是长城是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或者降水量的分界线,但是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汉族政权的生存是否有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各国征战。古代是农业文明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是侵占土地——这是生产资料,就是掠夺人口,这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当时,我国内部各国都在搞扩张,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米,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国时的小诸侯国纷纷被灭亡,像中山国、代国、卫国、鲁国、宋国等,都被战国七雄兼并了,最后只剩下韩赵魏楚燕齐秦这7国了。

这7国势力相当,互相兼并比较难,所以部分可以向其他民族扩张的国家就开始将开疆拓土府方向转移到中原以外的地区,其中就有修筑了长城的燕国和赵国。

燕国先修建了燕长城,巩固燕国边界。在燕国稳定了边界之后,燕国人就在长城以北设置了狗泽都,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敖汉旗四道湾子镇。“都”是燕国的行政区划单位,类似其他国家的县,也就是说,燕国在长城以北,而且是燕长城以北建立了郡县。

燕国的扩张方向,不止在内蒙,而且还在东北。现在考古还在吉林省的四平市梨树县发现了二龙湖古城遗址,这里也是燕国的城池,时间是战国晚期。

二龙湖古城距离燕长城有200公里,距离燕国都城——蓟(北京)就更远了,相对而言,狗泽都距离蓟的路程,只有二龙湖距离蓟路程的一半!

以此来推断,燕国当时应该统治着整个辽河区域。因为从燕长城向北拓展200公里,就是整个辽河流域的上游和中游。

至于赵国这边,现在还缺乏充分的考古发现。不过从后来的汉长城在赵长城的基础上,又向北,在更靠近漠北高原的地方修筑了汉长城来看,战国时期,赵国也应该是在赵长城以北修建了一些骑邑——军事据点和养马场。

从现在的降雨量图来看,战国时代的长城沿线是非常好的牧马场地。而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战国骑兵是非常强大的。

后来又有李牧戍边,起翦颇牧,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戍边期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可见当时漠南地区都应该处于赵国的统治范围内,只不过因为赵国也在这些地方牧马,而且是胡服骑射,就是生活方式跟胡人一样,因此也可能赵国会在这些地方修建很多帐篷,甚至部分牧户也逐水草而居。

2.大一统王朝之后,我国基本上,汉人政权是不能统治长城以北了。

原因是多种,大致列一下:

(1)大一统王朝没有燕、赵这些国家那样需要扩张生存空间。统治阶级没有生存的压力,也就没有对外扩张的动力。

大一统王朝政权的生存在于自身已经没有敌对的国家,而燕、赵等王国迫切需要扩大领土来建立战略纵深,防止被其他国家攻打而灭亡,长城也就成为了他们对外扩张的基线。

这就好比,林邑(占城)从我国日南郡独立之后,我国大一统王朝就没有动力去消灭林邑国了。而越南独立以后,就不断地吞并林邑,扩大战略后方,以防止被我国中原王朝吞并。

东汉时,我国北部边界就开始内缩了,上图红线是HK君画的,是汉长城的大致范围,可见东汉时,我国北疆已经被鲜卑人侵占了许多。

其实从西汉建立时,以前燕国、赵国的长城外领土基本被东胡和匈奴占据了,汉长城已经成为了边疆防线,而不是战国时代,燕、赵等国的扩张基线了。

到了明代,长城防线进一步内缩,下图蓝色的是明长城,红色的是燕长城和赵长城,绿色的是汉长城。

可见,大一统王朝,即使是像明朝那样都城在北京,“天子守边”,但是如果不改变统治思想,真心对外,只是消极地依靠长城,是守不住国土的,更延续不了政权。

同样是定都在北京,战国时的燕国就能在远离北京的内蒙地区修筑长城,同时在长城以外建立郡县!

从侧面看,这就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国家和一个消极保守的国家之间的区别。在我国还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我国还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国度,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开疆拓土的民族。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HK君,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