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的武器:100毫米以上的重迫击炮,威力堪比榴弹炮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长达2年零9个月的艰苦战斗,付出了重大牺牲,最终赢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纪念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不定期推出系列文章,介绍有关于志愿军和抗美援朝的方方面面。

这一部分我们来讲讲志愿军用过的大口径迫击炮,指口径超过100毫米的大家伙。100毫米以上口径的重迫击炮,通常是团一级部队的重要支援武器,火炮本身重量大不易移动,通常会用车辆拖带;炮弹威力大,杀伤效果堪比榴弹炮的炮弹。这种重迫击炮当时在志愿军服役的数量并不多,比较常见的是107毫米和120毫米两种口径。

志愿军初期使用的107毫米迫击炮是美制火炮。M2式107毫米化学迫击炮,是二战期间美军装备的一种重迫击炮,最初拟装备给化学兵部队。抗战期间,美国将这种迫击炮援助给中国。化学迫击炮起初确实是打化学弹的,但之后多使用常规炮弹。志愿军使用的M2重迫击炮是国内解放战争缴获的,具有4000米的射程和20发/分钟的最大射速。

图片来自军博,M2式107毫米化学迫击炮

1951年后,志愿军逐渐换装了苏制装备,其中包括苏制M1938式107毫米迫击炮。苏制重迫击炮可发射7.9公斤和9公斤两种不同重量的炮弹,因为全炮比较重,需要用两轮小车托载,并由马车牵引进行机动。到1951年年底,志愿军全军保有的107毫米迫击炮,包括美制火炮128门、苏制火炮57门。

苏制107毫米迫击炮,需要小车来运载

120毫米重迫击炮,志愿军也用过两种。第一种也是入朝初期使用的,是旧中国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三十三式120毫米迫击炮(也有称民33式的)。这种迫击炮生产于1944年,短暂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被解放军缴获,后用于抗美援朝。这种火炮数量不多,但因为是国产火炮,炮弹供应有一定的保障。

图片来自军博,三十三式120毫米迫击炮

1952年后的战术反击中,志愿军对火炮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强调多用迫击炮,其中如有重迫击炮参战,1枚120毫米迫击炮弹可抵1枚122毫米榴弹、107毫米迫击炮弹可抵1枚105毫米榴弹。而这时志愿军已使用上苏制PM-43式120毫米迫击炮,它射程远、威力大,炮弹重15.8公斤,山地战中打敌人工事时威力堪比榴弹炮,非常受部队欢迎。

苏制PM-43式120毫米迫击炮

不过苏制120毫米重迫击炮是进口货,其配用的炮弹也来自进口,国内当时还不能生产,因此PM-43以及该炮炮弹的数量比较少。到1953年夏季反击战前,苏制120迫因在前线使用较多,弹药已无库存,部队不得不使用82迫替代。但PM-43的性能得到了认可,此后国内对PM-43进行了仿制,定型为55式120毫米迫击炮,曾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立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