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找已经成为阶下囚的官员,作自己的亲信,是不是有些太傻了?

和珅找些因为犯了错误,已经成了阶下囚的官员,作为自己的亲信,是不是有些太傻了?这些人身上都有了污点,而且不是要被降级、流放,就是要投入监狱,他们能不给和珅带来麻烦就不错了,更谈不上帮助了。和珅找这些人,究竟有什么用呢?

有用,有很大的用处。您想想,最起码我们要收容这样一个人,我们是不是就少了一个对手。这些人本身就有污点,如果被皇帝查处,那肯定流放三年、五年,但是如果到了和珅这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就没事了。

所以,他的功用在于:第一 减少对手 增加朋友;第二 笼络更多的党羽;你再推论下去,他会是多了一个朋友吗?会是少了一个对手吗?此后很多人犯案的时候,都特别容易想,他会主动写申请的,会申请让和珅查。

后来的事实证明,和珅就是到处去查案,到处去给皇帝查案子,什么事都被他遮过去。第三 耳目更加灵通;还可能怎么样呢?增加一些信息量,这些人里,敢贪污、敢腐败、敢冒坏的,都是有本事的。

您想想,咱们前面讲过的,杭州织造盛住是不是就是这么一个人?他为什么敢贪污?为什么敢弄那么多钱?他不是皇上的小舅子吗?你说可亏和珅当时把皇帝的小舅子,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否则的话,皇上的小舅子,您也敢得罪,您将来的日子会好过?从此以后,你别说,和珅对于皇帝的小舅子高抬贵手以后,盛住从此以后,就终身成为和珅的朋友。 皇上的小舅子,他的信息比你灵多了。 所以,应该说,这些有污点,有错误的人,他对和珅很有价值,很有利用价值。

虽然这些身上有污点的人,对于和珅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但这些人毕竟犯了错,是要被官府惩罚的。那么和珅怎么会有这样的胆量,把这些人聚拢在身边?他究竟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又将这些人带回身边,成为他的亲信呢?

无非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枪口抬高一寸,我眼睛往上一瞟,你这个缺点错误,我没看见,就完了,事儿很容易。那么大的一个天下,大清朝,那个时候的面积号称1300多万平方公里,皇帝您都去得过来,真可谓“天高皇帝远”。

“民少相公多”,咱不敢说,但是“天高皇帝远”是事实。那下面的大臣要蒙皇帝,还是比较容易蒙的。您江南这块不敢说,为什么?乾隆六下江南,这路他去过。甘肃,它就好说,甘肃的人要蒙皇帝,很容易蒙。

咱们讲过几次甘肃了,甘肃在乾隆朝经常出事,所有的事,都是马上要讲的这件事引起的,包括苏四十三起义。甘肃这个事情酝酿多年,最早是哪年的事呢?是1774年的事。

在这一年,甘肃有一个人,陕甘总督叫勒尔谨。1774年是乾隆三十九年,这一年,其实和珅才刚刚被皇帝看上,皇帝刚刚开始让他当官。当了好多官,这个时期,他很年轻的,皇上刚刚看中和珅,也打算在外面给和珅一些官职,让他历练历练。

觉得他这个人有本事,所以要把他外放一段时间。恰巧赶上这一年,甘肃发生什么事了呢?陕甘总督勒尔谨向皇帝汇报,原文咱不说了,咱说大概意思。关于原文,您可以到《清史稿》中去查。

他的意思是说什么呢?给皇帝写了一个折子,说陕甘这个地方连年旱灾。诸位想一想,说陕西、甘肃连年旱灾,诸位会相信吗?诸位也会信,那地方就应该是连年旱灾啊!别说蒙皇上,蒙您,您都容易上当。

他给皇上写信,连年旱灾,但是我身为封疆大吏,不想给朝廷添麻烦。这个土地寸草不生,老百姓没有粮食,可我又不想给朝廷添一丝一毫的麻烦,怎么办呢?我想了一个主意,咱们北京京师里,不是有一个国子监吗?

国子监是干嘛的?招学生上学的,国子监的学生是哪儿来的?不都是各省推荐的吗?各省学习好的学生,都要推荐到国子监去,有名额。我想起来用这个名额,行不行?咱们甘肃,它旱灾,并不是家家户户都穷,有的人家很有钱、很有粮食。

干脆咱这样,您看行不行?跟皇上说,谁要想当这个国子监生,谁交多少多少粮食,叫“捐监”。“捐”捐粮食,“监”国子监生。你交多少粮食以后,你就自动成为北京国子监的学生了,您就有这个学籍了。

您想,这不就是卖学籍吗?公然卖学籍吗?再往上,再走,不就是公然卖官鬻爵吗?这就告诉你了,国子监的学生的学籍,一个学籍,一个名额,多少多少粮食,你就交吧。当时乾隆皇帝,本来是觉得不应该这样做,但是一想,不这样做怎么办呀!

连年大旱,我得弄多少粮食?也行。乾隆皇帝灵机一动,一想,行是行,你可不能办这个事。于是乎,调浙江的一个人,调浙江的巡抚王亶望,这所有的戏里面都有的,《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还有那个《宰相刘罗锅》里,还有《乾隆王朝》里,都有王亶望这个人。

当然大家写得不一样,就命浙江布政使王亶望,这个人见过钱,皇上特别信任他。然后就把他调到甘肃,办理此事。你们在甘肃当官的这些人,不能主持这个事,由浙江人来主持这个事,由浙江的这个布政使到你们这儿来解决这个事,作为钦差。

结果这个钦差,马上与勒尔谨等人打成一片,迅速借这个时机,就给改了章程,谁也不要捐粮食,咱大家都直接捐钱。不要捐粮食,捐粮食没用,为什么?没有旱灾啊!那几年陕甘就没旱灾。捐了钱咱一分,不就完了吗?

要不然的话,捐了粮食,不也是分给老百姓吗?说有旱灾,捐的粮食,分给老百姓了,没了。蒙皇上好蒙,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旱灾,所以你就捐钱,捐钱然后我们一分。第一年大家干着挺好,结果1775年,陕甘继续旱灾,1776年,陕甘地区连续三年大旱。

哎呦,这王亶望在这个时候,还给皇上写信呢。皇上,皇上,我告诉您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虽然说陕西、甘肃连年旱灾,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甘肃的粮食,已经有600万石了,旧的国库全盛满了,盛不下了。

现在国库里的粮食太多了,您赶紧拨银子吧!拨16万两银子,我们再盖20个新仓库。这个时候和珅已经是皇帝面前的红人了,和珅还没出过北京。乾隆拨了钱以后,就派和珅,你到甘肃给我走一圈,你给我看看,那里是不是旱灾?

这个陕甘总督勒尔谨和钦差王亶望好大的胆子,竟然不顾当地连年的旱灾,还敢谎报是丰收之年。这一回乾隆皇帝派和珅到甘肃视察,面对即将暴露的真相,勒尔谨和王亶望会怎么应对和珅?和珅究竟又会做如何处理呢?

结果和珅刚一到甘肃,陕甘总督,这个刚才咱们讲的这几个人,王亶望、勒尔谨等人,率领几百官员集体迎接,和珅哪见过这个阵势啊!一看,这迎接我就这么多人,要迎接皇上呢?当时和珅这个人调查案子特别会调查,他从来不跟官员问,也不问,你们吃吧,我玩一会儿。

自己上街上转一圈,拉俩看门的,一问,立即就问出实情来了。晚上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就挂上脸了,结果众位百官连夜送礼。当然送了很多了,都是他很高兴、很中意的。所以呢,和珅这是第一次出来办差,就给皇帝写信,陕甘的确连年旱灾,老百姓都很高兴,有这个政策,老百姓吃得都很好,没有人造反,就把皇上给蒙了。

但是这帮人呢,他已经吃惯了,所以真赶上旱灾的时候,他真的就出事了。所以,就引起了人民起义,就是咱们前面讲的苏四十三的人民起义,让他不是给平定了吗?把苏四十三起义镇压下去之后,皇帝又派和珅与阿桂前去甘肃,调查苏四十三农民起义,这一次能调查出个所以然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