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謂之賊”什麼意思?

八字預測6

98覺得,要想準確把握一句話的意思,需要放在具體的語境中,結合上下文一起,才能不流於偏頗。我們先看看這句話的出處:

它最初是出自《論語.憲問篇》,當時完整的句子是這樣的: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仗叩其脛。



這話什麼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原壤叉著腿坐在樹底下等孔子。孔子路過看到他這樣,就對他說:“你年輕的時候,沒有孝悌之心,長大後又沒有可以傳揚的成就,到老了還這樣沒羞沒臊,為老不尊,簡直就是米糧蛀蟲。”於是用手仗敲打原壤的小腿。



我們看完整部《論語》,發現孔子真的是君子動口不動手的人,除了對原壤這次,沒見過他對其他學生動過手的。為什麼他會打原壤?因為原壤這個人的身份有點特殊。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孔子的發小,從小和孔子一起玩大的。據野史說,這個人有點小義氣,小時候曾經幫過孔子幾次小忙。但為人疏懶成性,對上不敬,對下不慈,大致相當於現在所謂的混混兒。



而孔子什麼人哪?孔子提倡的是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總之就是要讀書讀書讀書,讀通了學成了就要濟世匡風,傳道授業。孔子有個學生,僅僅因為問孔子怎麼種田養花,就被孔子批為“小人”,可見孔子對胸無大志的人是很不喜歡的。而原壤是一個見書如見虎的人,偏偏又是孔子的故友舊交,孔子打他,一方面是因為怒其不爭,另一方面也是替他惋惜。



後世的人不明白其中的原由,特別是一些孝心不夠的人,把這句話用在自家的老人身上,那就完全是對孔子原意的違背了。

讀書學習,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然很容易把好東西丟了,而把不好的東西視為珍寶。我輩學人,不可不慎啊!



釋子曰詩云

“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這句原話是出於論語,憲問。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孔子有個老朋友叫原壤,為人沒個正經,一天孔子見到他他蹲著和孔子說話沒個樣子。孔子就說:“你這人,年輕時就無大無小,無老無少,長大了,也沒個成個正經事兒,老了還腆著臉活著,真是個禍害也。”

這段話連著看起來,更像是孔子和老朋友開玩笑。所以最後笑罵玩,拿竹杖戳對方小腿。

但是後來大家就如很多夫子的話一樣,把他前後語境拋棄,只截取其中一段來說。

老而不死謂之賊,演變為,說老人已經沒有貢獻,只是依靠年輕人供養,就如盜取年輕人一般,所以是老而不死謂之賊。這個思想,到現在依然還有。比如日本著名的大嘴巴漫畫首相麻生,2013年,日本副首相兼財政大臣麻生太郎(Taro Aso)就曾建議:日本的老年人應該“趕緊去死”,因為“當你想到自己花的是政府的錢,你就會睡不好覺。”

在中國,老而不死謂之賊,後來逐漸演變成,指責一些為老不尊不要廉恥的老人的話語,和最初夫子所說的,已經不是一回事了。


方士的知識樂園

問題:怎樣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點擊文章右上角"關注"即可。

不是全部的老人,而是部分的老人,個別老人拿著免費的公家卡,為了買便宜幾毛錢的菜,在高峰期跟年輕人搶座位,如若年輕人不讓座,這種老人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對年輕人進行道德綁架,非打即罵,簡直是倚老賣老,強行讓買票的人給沒買票的人讓座,或許不是個別老人變壞了,而是個別壞人變老了,部分老人在此期間進行性騷擾時有發生,為老不尊,正所謂:老不要臉。



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觀點!


身心驛站

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一直受到各界的關注,以致於在吃瓜群眾的眼裡都成了網紅。而近日考古團隊又對外界放了一個大招——失傳了1800年的《齊論語》就要重見天日了!

給力!開心!萬歲!大家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然而,《齊論語》是什麼鬼?難不成是《山東方言版論語》?

終於,人們又想起了曾經被老師逼著背誦語文書裡《論語》節選的日子,以及影視作品中周潤發塑造的孔夫子形象,還有被《武林外傳》帶紅的流行語“子曾經曰過”……

孔夫子一定想不到,千百年後我們會這樣去解構他。

▼言歸正傳,下面又到了科普時間。

但是由於編纂者眾多,有的是弟子直接聽到了聖人的原話,有的則是再傳弟子依據先師口述記錄,一句話會有不同解釋,因此所謂的《論語》起初有三種版本,分別是《齊論》、《魯論》和《古論》。這“三論”其實在內容上大致相同,但是其中篇章、次序、解說都略有不同,其中《魯論》有二十篇、《古論》有二十一篇,《齊論》竟然有二十二篇。

歷朝歷代都有對《論語》的編訂和註解,然而在漢魏時期《齊論語》卻失傳了,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通行本實際是《魯論》和《古論》整理而成的版本,而《齊論》尤其是它的《問王》《知道》兩篇,則是其他論語版本沒有的,而正是這重要的兩篇近日在海昏侯墓中被發現了!

《齊論語》的發現,無論對於學術界還是吾等吃瓜群眾,都是值得慶祝的事情,至少相比於古時候沒看過《齊論語》的學者們而言,我們還真是幸運。然而今人對於《論語》的理解未必就比古人高明,我們如今挖掘出了各種版本的《論語》,可是對於聖人的微言大義依舊存在誤讀,這是遠比《齊論語》失傳更為可怕的文化流失。

“學而時習之”被誤讀!老師們請不要再拿這話忽悠學生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第一章節第一句話,也是最有名的一句,還記得上學時老師解釋的意思是說,“學習並且能時刻複習,這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

同學們,你們覺得快樂嗎?

學習本身就不快樂,還要我們天天覆習功課,簡直毫無人性,那我還不如去學挖掘機!

實際上,這裡的“習”,繁體字作“習”,從象形的角度就會發現,這個字上面有個“羽”,本義是形容“鳥數飛”,學而時習,也就是將學到的東西加以實習演練,有活學活用、學以致用之意,而且“學”字在這裡也不單單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寫作業、上課聽講,而是有“仿效”之意,而仿效的自然是古時候的聖人,理解他們的大道,並加以運用於生活中,這麼一解釋,確實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老而不死是為賊”被誤讀!孔夫子“罵人”也是有道理的

《論語》中有很多經典言論都衍生成為成語、俗話,比如“飽食終日”、“色厲內荏”、“怪力亂神”等等,但和原本的意思往往是南轅北轍,我們如今常說的“老不死”其實就是源自於孔子的一句經典的“罵人話”。

《論語》: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原壤是人名,據推測應該是孔子的老相識,夷是踞坐的意思,也就是春秋時期的“京癱”,但這種坐法是很不禮貌的,孔子看到後就說,年輕時沒大沒小,長大後也不幹正經事,現在還跟個二混子似的活著,這是禍害啊!(賊在這裡解釋為禍害)

這段描述到沒看出孔子罵人,反而看到一個老學究真性情的一面。

“學而優則仕”被誤讀!就算上藍翔也能闖出一片天

一提起“學而優則仕”,估計很多人又要怒斥儒家學說是妥妥的歧視,難道不是985、211的就不配當官、不能找到好工作了?藍翔學挖掘機的表示不服!沒有挖掘機誰來建設城市!

其實,這句話我們同樣犯了用今天的意思去解釋古代文獻的錯誤,這段話全文是“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而且這句話雖然記載在《論語》,但不是孔子本人說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曰的,這裡的“優”是“有餘力”的意思,也就是說:當官從政的如果有餘力,那就應該抽空看看書、總結一下經驗教訓、看看先賢是如何治理天下的;讀書人如果有餘力,那也不要死讀書,而是應該出仕,進一步推行仁義。

這麼一解釋,頓時有一種膜拜的感覺啊!說的太對了,完全沒毛病啊!

子夏同學,你從你老師那裡得了真傳啊!恭喜你本科畢業,去考研吧!

最具有爭議的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雖然《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很多言行被誤讀,然而最讓人爭論不休的莫過於“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今天通行的版本,句中沒有“為”字,此處遵從宋代朱熹編纂的版本)。

孔子居然說女同胞跟小人一樣?還難養?

你這落後的封建思想,放到現在,要被吐沫星子淹死知不知道!要上微博熱搜的知不知道!

哎呦喂,孔老二,你可攤上事了知不知道!知!不!知!道!

好了,是時候給大家敲一次黑板了(感謝被標題黨吸引進來的讀者,你們真的堅持讀到了這裡)!

早在漢代,中國人就對聖人的這句話表示很捉急了,並且對此話的理解也和今人差不多,因此甚至有人用這句話來印證“婦人干政、亡國敗家”。而後世諸多學者也想方設法為孔夫子“洗地”,但可惜水平都不怎麼高明,有的甚至是胡說八道。

比如宋儒朱熹在《四書章句集註》中就抖了機靈,他沒有直接從“女子”下手,而是來了個“曲線救國”,他解釋說,“此小人,亦謂僕隸下人也。君子之於臣妾,莊以蒞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也。”

朱熹沒有一上來就為孔子開脫,而是從“小人”下手,從古至今,人們對於“小人”的理解都是貶義詞,孔子本身對於“小人”也是嗤之以鼻,並且作為君子的對立面。但朱熹認為,這裡的小人是應當解釋為奴僕臣屬,因此相應的“女子”也就是指妾侍,很可能就是說孔子自己的老婆或者是小老婆,而並非廣大女同胞。

好吧,這個解釋,感覺,額,孔子不但沒從直男癌脫罪,反而又被扣上一頂階級敵人的帽子。

朱熹啊朱熹,真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啊!你這確信是在給孔聖人辯解嗎,你這分明是落井下石啊喂!儒家說好的仁者愛人呢?

這個解釋不能打滿分!

後世學者還有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解釋,他們認為,《論語》中許多“女”字其實都是“汝”字的通假字,這確實是個強有力的證據,如果改為“唯汝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似乎就不是直男癌了,但是“汝子”又當作何解呢?

解釋為“你兒子”?孔子這麼說別人兒子著實不符合常理。

解釋為“你們這些小子”?似乎通順一些,但汝子一詞的用法卻不常見,更類似現代人亂用文言的產物。

各種說法都說不通,難道wuli丘丘直男癌的罪名就這麼坐實了?

下面還是先看一看原話全文,以免又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關鍵詞——養,這裡的養當作“教育、培養”之意,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他的言行很多都是圍繞著教育,因此說什麼和侍妾之類的亂七八糟的事,本身就是扯淡。

至於女子和小人也確實是並列關係,但二者都並非貶義詞,“小人”也可以用來指代未成年的男子,古時候也稱小子,而“女子”則是指代未成年的女性,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大多年幼,有許多未成年也並不稀奇,因此,這句話其實是孔子對自己的那些未成年學生所說的(而且在言談中還來了一把“女士優先”),應解釋為,“就你們這些未成年的女孩子和男孩子,最難教育,和你關係相處太好那你們就不懂啥是師道尊嚴,疏遠你們,你們又怨恨老師不通人情。”

唉,孔夫子,你真不容易啊。多少人,借你之名,胡說八道。


北京娛樂信報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

中國曆來就是農業至上,但在古時,工具落後,產出低下,人們生活困苦。水稻種植今天的畝產1200斤左右,根據品種不同略有上下。但在一千多年的水稻種植史上,畝產只有四百斤左右。袁隆平功高蓋世,當之無愧。

低產量,留下自己的口糧,各種稅負一交,基本就沒有什麼存糧了。如果遇上災荒,農民基本就沒了活路。無數王朝覆滅,和此無不關係。

所以如此嚴峻的生活條件下,能夠有產出的壯勞力就是一個家庭裡最重要的頂樑柱。孩子不能不養,那是家庭的希望。老婆不能不養,唯一能捨棄的,就是家中老人。

日本電影崷山節考,家中老人只要年過五十,喪失勞動能力,就會被背到山上,丟在一處山洞,任其自生自滅。片尾大郎不捨,久久不願離去。母親坐在山洞口,滿臉慈愛對著兒子揮手,示意他下山。漫天飛雪,讓人淚下。

所以這種情況下,說出老而不死是為賊,實在是隱藏了無數的心酸。

另一個層面,人年紀大了,心智各方面已經活得通透。個人廉恥社會公德禮儀禮法已經屬於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自律沒有,那簡直就是人神共憤的典型。

倚老賣老,強逼生病女孩讓座。為什麼不是男孩?欺軟怕硬罷了。廣場舞擾民,別人阻止還理直氣壯。買東西買菜貪佔便宜,多拿多要。臭名昭著的健康館,打著送雞蛋的幌子,招引老人參加會銷,騙老人買進大量無效昂貴的保健品,不就是說明這個最好的寫照嗎?最可惡的是誣陷好人,對自己伸出援手的善良人敲詐勒索。這種種新聞,太多了。說一句老而不死是為賊,就是這個應景。

經過歲月的洗禮,時間的歷練,老人應該充滿生活的智慧,以及人格的光輝。但很少,真的很少。中國的古話有云:少年戒色,中年戒怒,老年戒貪。

我目前還未老年,想想周遭,可能這是生理發展的必然,人老了就會如此。但只要有鮮活正面案例存在,我就相信,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存乎自己一心。


花錢無缺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春運期間不得不擠火車辦事,由於他是中途上車,只買得一張站票,他上車後看到一個空位,便忍不住先坐下來休息,心想若主人來了再讓不遲。列車快開了,一個姑娘拎著幾大件行李擠到他面前,朝他看了一眼,想說什麼,又默默地縮回了頭,將行李放好,和甬道上別的站票客待在一起。

列車開動了,沒人來向大爺討回座位,大爺以為自己白撿了座位,心裡放鬆下來,開始向周圍的人推銷他的得座經驗,他看到姑娘被來往的人擠得東倒西歪,便同情地說:等我下了車,你就坐這裡吧,站著太難受!姑娘說:好的,謝謝您!

檢票了,列車員很奇怪:姑娘,你不是有座嗎?他指了指睡著的大爺……

原來大爺坐的正是姑娘的座位,善良的姑娘成全了大爺的撿座,寧願自己站著,一聲不吭,就為讓他坐得心安理得。


古人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尊老愛幼就是這麼來的。社會是個大家庭,民族、國家是個大家庭,再由宇宙而言,地球是個村,每個人都是村裡鄉鄰。佛說,無緣不聚,成一家人是最大最深的緣,成一國人也是莫大的緣。孝敬愛戴自家的老人,關心保護自家的孩子,這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本份,也是生命延續的必須;推而廣之,對待別人的老人和小孩,就像對待自家的一樣,雖然沒有法律要求這麼做,但這麼做自有莫大的功德,社會必因此和諧,生活必因此溫馨。

然而有人把老而不死謂之賊進行斷章取義,結合個別醜惡現像,為自己不願敬老、孝親的自私行為辯解,讓許多人心裡疑惑。

生老病死是每個生命避免不了的,每個人一出生就在向著終點而去,在終點到達之前他們未曾停止過努力,現在的一切成果都是已故和健在的老人們辛勤奮鬥的結果,可以說那些嫌棄老人的人都是會提前退休、只知享受的,他們不過是過河拆橋的功利主義者。倘若人人都以為老而不死謂之賊,社會文明不會再向前,而是停滯、甚至倒退;因為老人已經盡了自己的職責,他該得到休養和尊重;社會責任的擔子該由後輩人挑起,只有腰太軟、腿太細,心眼太小的人,才會以為老而不死謂之賊。


ii小小孩

陰符經說過,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 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地萬物之道,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能夠覺察宇宙規律,運用於心用了一個盜字,也有一個賊字,這並不是貶義詞而是巧妙的運用,所以老而不死為之賊應該解釋為能夠保持長壽的人一定是運用好了宇宙的規律。



一笑一塵緣85131146

孔子是個溫潤和善的人,罵人不多,但有句話在歷史上流傳甚廣叫做“老而不死是為賊”,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看當年孔子說話的背景是什麼,孔子一直奉行“尊老愛幼”的觀念,他認為不孝順父母的人,就一定要罵他。

打開百度App,看更多美圖
04-07 10:52
回覆Ta
百度網友66eac4d
4
4
04-07 17:30
回覆Ta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孔子說的“道之將行,命也;道之將廢,命也”,是什麼意思?

打開

好花總是養不活?不妨多養點這樣的花卉,號稱“養不死”沾土就活

打開

盤點《火影忍者》中的“不死小


伱恏2018

老而不死謂之賊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提出時為分水嶺,以前暗合不孝心理,實不可取。(廢話一句。)以後呢?弊人有話說。老而不死,就老字來看,說的是年齡。就年齡而言,平常,人35歲後,骨胳開始鈣化,亦向老發展。孔老夫子有,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而順,70古稀,80耄耋。後面我也不知。就從60、70、80後說吧!老而不死,眼前,由於人們認知的斷層(40至60歲人有同感),對老的理解有所偏差。日常生活中,40歲的人找理由說壓力大經常丟三落四,實在是生理機能自然老化。同時40歲的人的孩子基本上大多懂事,40歲的人和十幾歲的青少年的反應能力已有別,父輩倚老賣老壓伏孩子,實則是能力(生理機能)在往下走,若不調整,必被後輩甩八條街,就埋怨孩子叛逆,難教不孝。其實40歲的不惑尚需升級。若升級完成尚可,便可享受孩子的成長喜悅而享天命。但目前有多少人明白其中深意。其實,跟下一輩人比,上輩人真的老了。違背自然規律,給晚輩不應有的壓制。年青人是向上進取是總趨勢,天之道也。當50歲後,有心無力之時,若多不解或憤懣,應學會隱忍,為上策。否則,人心是面鏡子,最直接得得到的是語言上的說辭,若不耳順,又能怎樣?若能,心中竊喜,我還好。看,竊自已蹦出來。70,自古稀少,哎!活70啦,貪天之功。一貪明偷暗搶,對象是天啊!說這麼多,總結一句,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可是被拍呀!35歲後,就應準備著被拍在沙灘上!讓路後生,死了妄念,必竟生理機能規律不饒人。這就是老而不死是為賊。說白點是,違背客觀規律而苟且。這就是我理解的"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分水嶺上的碑上寫著"違背客觀規律而苟且”或形象點"老之苟且"!望笑納。


連化草

"老而不死謂之賊",這是《論語》裡孔子見好友的一句話。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老而不死謂之賊”從表面意思看就是老了還不死就是個盜賊,強盜,佔用社會資源,白白浪費水和糧食。可真是這樣嗎? 其實現代人很難理解2000多年前古人所說的話。其實這裡的賊和現在我們理解的意思完全不同。這從另一部鉅著《道德經》上就可以找到答案。第六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可見"賊"和"福"是相反的或說相對立的。賊即不幸也就是當災難或禍患講。這就好理解了:年少時不懂孝悌之禮,成年後也無所建樹,老了還是叉開雙腿吊兒郎當見好友,還不死真是個禍害啊 ! 這自然是孔聖人的戲言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