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醫生走出體制後的創業心聲!

導讀:身份尷尬、疾病小眾、市場複雜……陳斌的身上裹挾了很多年輕醫生的無奈、掙扎、覺醒和理想,他的創業之路也解答了很多躍躍欲試想要離開體制的醫生的疑問。

身份尷尬、疾病小眾、市場複雜……陳斌的身上裹挾了很多年輕醫生的無奈、掙扎、覺醒和理想,他的創業之路也解答了很多躍躍欲試想要離開體制的醫生的疑問。《看醫界》專訪天方腋譚醫生集團的創始人陳斌,和您一同分享這位主治醫生的自由執業心聲。

等,

永遠排在最後的手術醫生

另一方面,作為主治醫生的陳斌,白天通常會陪其他醫生開刀,要等到別人下班才有時間開腋臭手術。“每天只能開2~3臺(腋臭手術),每天都是這樣的循環,到我2016年離開時,患者已經排到了一年半以後。”他無奈地說。

為了有所改變,2014年起,陳斌和幾位醫生成立了陳大夫AO工作室,很有點體制內醫生集團的雛形。“我們開始在流程、預約、服務等方面想辦法,利用週末時間做手術,幫助一些比較著急的患者聯繫其他醫療機構。”

但他們也同樣面臨體制內醫生集團的困境:醫生們除了臨床工作,還需要承擔院內的教學、科研等任務,時間有限、精力不足、政策風險……兩年多,一直如此。

2016年,自由執業醫生集團一時風生水起,陳斌也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選擇。

熬,

狐臭專科成就的創業者

作為小醫生的陳斌,抓住了這次可能改變他醫生生涯的機會。

三甲醫生走出體制後的創業心聲!

但即使藉助九院的招牌,從頭打造起一個專科也並不容易。“門診前半年根本沒有患者,甚至有看隔壁普外科門診的患者指著我說,那個人不是醫生。”陳斌表示,這種局面,他整整熬了半年。

幸運的是,陳斌趕上了互聯網醫療的順風車,“那個時候,好大夫在線剛剛起步,也確實對我起到了一定的幫助”。從最初的0,到每週5~10個患者,再到後來週二又加了半天門診,整個過程經歷了四五年時間,陳斌一點點熬了過來,也品嚐到了“創業成功”的滋味。

團隊發生動搖、技術陷入瓶頸、發展方向存疑……看似熬出頭的陳斌似乎又陷入了另一種困境。

賭,

沒做好準備最好別出來創業

“這個團隊如果我不養,可能就沒有人養了。”九院腋臭專科的建立和發展承載了陳斌太多的努力和希望,就像他的孩子一樣,在另一個命運的十字路口,他必須做出選擇。“其實,離開的那天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把事情做成,但畢竟有患者基礎,也儲備了一定的能力。我想‘賭’一把,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

2016年10月份,為了專注於腋臭專科建設,陳斌從九院辭職,以體制內時使用的“陳大夫AO工作室”的名義開始了另一段創業之旅。

“也許晚走一年,情況會更好,至少不必走很多彎路。2016年那會兒,有種兩眼一抹黑的感覺,只有張強醫生在前面跑。到了2017年,政策才密集地出來。”回顧剛走出體制的經歷,陳斌很坦誠。

而他的經歷或許給了很多想要走出體制的醫生一個警示: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如果沒做好準備最好別輕易決定創業。

陳斌告訴《看醫界》,剛辭職時,他並沒有很明確的規劃,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的東西都沒想清楚,“只是想著有400~500個病人等著我,要找個好的平臺給他們安排好”。

究竟以什麼形式在市場生存,個體執業還是醫生工作室?工作室到底是什麼--企業、醫療機構,還是醫療小組?要不要配行政運營部門?陳斌說,真的和張強等自由執業醫生溝通,才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懂,甚至連“自由執業”是什麼都沒搞清楚。

陳斌還提起了一段花絮:“當時,我們去租了一套三房兩廳的房子,掛了個牌子,找了兩個助理,就覺得這個事情做起來。我自己找了個最大的房間,放了張辦公桌,以後自己就要在這裡辦公了,要有運營、網絡、企劃團隊。”

破,

經過一年的發展,陳斌的團隊初現規模,運營部門各有分工,公司結構和發展模式逐漸成型,患者量穩定發展;在上海地區,清沁醫療美容門診部和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兩個臨床中心也已經走上正軌。

2017年9月,“陳大夫AO工作室”正式更名為“天方腋譚醫生集團”,並加入了中國醫生集團聯盟。對於改名,陳斌說,一方面團隊裡還有其他醫生,不想掩蓋他們的光芒;另一方面,他們的醫生集團已經進入2.0版本。

但陳斌覺得這樣的努力是值得的,把優質技術向下沉,解決更多患者的需求是醫生追求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如果說走向二三線城市是天方腋譚的破局之路,那麼他們還有另一個更棘手的局需要打破。

談到莆田系,陳斌有種切膚之痛,他很心疼那些被騙的患者。除了服務更多的患者,他更希望天方腋譚能夠成為一股改變的力量。

“我們很重視醫生個人品牌的樹立。”陳斌說,他們會嘗試用各種互聯網工具加強互動、建立信任,“信任的過程雖然會比較緩慢,但我們走的很正,很有持續性”,他們並不求做的有多大,但必須要做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