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讀寫的“四步進階法”,大多數孩子只做到了第一步

點 一般來說,大量的閱讀補充後,孩子的寫作能力自然會上升一層。但常有家長疑問,為什麼孩子讀了很多書,卻依然寫不好文章?港澳臺三地語文教材編寫專家陳麗雲看來,這是因為孩子只做到了第一步“娛樂閱讀”,而沒有將書中的知識點,轉化為“記憶殿堂”。下文中,她向家長們介紹了深度讀寫的四步進階法,幫助家長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

也許是那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典故,很多家長覺得,自家的孩子學習不好是因為貪玩,時間成本投入不夠,學習不夠用心。

其實,中國孩子的學習時間一直遠多於歐美等其他國家。長時間填鴨式的知識灌輸,給孩子們帶來的並不一定成績的顯著提升。如果缺乏有效學習方法的引導,投入再多的時間,也是收效甚微。

當今世界正趨於國際化,越來越多的孩子會走出國門。擁有優秀的讀寫能力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這不但關乎學生個人形象的塑造,也是孩子自我交流的一種排遣方式。尤其是寫作能力,一旦突破瓶頸,孩子的表達能力將更上一個臺階。

臺灣語文名師陳麗雲是港、澳、臺等地的語文教材編寫專家。深耕二十九年語文教學的她,一直致力於閱讀寫作研究。近年來,她經常往來於海峽兩岸、新加坡等地,參加演講、語文研討會數百場,出版多本閱讀寫作的相關書籍。

深度读写的“四步进阶法”,大多数孩子只做到了第一步

陳麗雲對華語世界學生的閱讀寫作問題,瞭如指掌。在她看來,不是說孩子不喜歡閱讀,而是人們將枯燥無味的文本填鴨式地輸灌給孩子,導致了孩子不會閱讀,不愛閱讀。

如果說閱讀是根,寫作是葉的話。沒有閱讀這棵大樹傳輸營養,寫作的生命也不會長久,終將枯萎。

根據陳老師這些年行走多地的教學經驗發現,她發現孩子天生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歡閱讀,喜歡錶達。讀寫能力是打開孩子眼界,與世界交流的第一把鑰匙。閱讀寫作為孩子提供了一種看見世界的方式。

家長該如何去幫助孩子打開閱讀寫作這扇看世界的大門,陳麗雲也有自己的看法。本篇文章,她將從四個部分來分別進階性地闡述。

深度读写的“四步进阶法”,大多数孩子只做到了第一步

閱讀的第一步就是娛樂閱讀

無論是閱讀寫作的學習,還是其他方面,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不過在陳老師看來,如果贏在起跑點的方式不對,可能會害我們的孩子輸在終點。家長應該鼓勵孩子閱讀,無論是繪本還是故事書,只要孩子感興趣就應該支持他們。

有些孩子還沒進入小學,就已經對閱讀產生了明顯的牴觸情緒。出現這種現象很多原因是因為老師和家長採用了不恰當的教學方式,太急功近利。

比如過分擔憂孩子的跳躍性閱讀,認為一本書不能跳躍著讀或者只讀一兩頁,便要求孩子靜坐著將書從頭看到尾。

陳老師說,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它不但打擊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同時也灌輸給孩子一個理念:閱讀好枯燥無味!

相反,閱讀的第一步就是娛樂閱讀。它秉承著喜歡至上的原則。無論是漫畫還是圖片,簡單的閱讀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過渡到學習閱讀。

此時,家長再去教授一些閱讀技巧與策略,可以讓孩子融會貫通。最後跨越文本,閱讀生活,長久地對閱讀保持熱情,達到悅讀的境界。

閱讀寫作的學習,也需要避免過多的學前練習與機械訓練。不要讓孩子對學習形成恐懼,破壞閱讀跟寫作的初心,要讓讀寫學習變得快樂而有效。

深度读写的“四步进阶法”,大多数孩子只做到了第一步

打造記憶宮殿,

需要培養孩子的整合力

在很多家長或學生看來,看過這本書就是閱讀。在陳老師看來,看過某本書與真正的閱讀之間有一個很大的空隙。雖然兩位同學在同樣的時間看同一本書,其實這背後的結果千差萬別。

家長或老師承擔著去引導學生從簡單看過到真實理解之間的過渡。陳老師說,“閱讀是在心上留下痕跡的過程。它不是簡單地通過語言文字獲取信息,看個熱鬧。更為重要地一步是學生通過整合文本最終理解、消化成自己的東西,成為自己知識框架的某一部分。”

學生如果沒有對文本進行整合消化,文本始終是作者的。但如果學生通過掌握一些技巧,在閱讀過程中,消化理解了文本,那他可以隨意對文本進行隨意的加工、演繹。

很多人應該對福爾摩斯那座龐大地記憶宮殿記憶尤深。他個人對此的解釋是,他只是將這些信息像地圖一樣,存放在一個類似於三維的空間裡,有需要時隨時調取。試想,如果沒有前期對這些知識的消化理解,福爾摩斯怎麼能如此輕鬆地調出需要的信息呢?

閱讀也是如此。它需要閱讀者具有強大地整合能力,將書本上的信息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並存放在記憶宮殿裡,隨意取用。

深度读写的“四步进阶法”,大多数孩子只做到了第一步

而在陳老師看來,閱讀過程中的整合能力是很多學生匱乏的。該如何補救呢?為了幫助家長們可以陪伴孩子實操,她將其方法簡化為四個字,即概括縮寫:

第一步:拿到一篇文章,圈出相同的內容,即重點;

第二步:刪除舉例的部分與修飾詞;

最後一步:進行合併。

例如:

原句

一般來說,只要能夠輸入資料進行運作,再將資料傳送出來的電子設備,像是體積有好幾間大的超級計算機,或是電子鍋裡像迷你火柴盒的控制器,都可以算是電腦。

刪舉例

一般來說,只要能夠輸入資料進行運作,再將資料傳送出來的電子設備,都可以算是電腦。

只要能輸入資料進行運作,再傳送出來的電子設備,都可以算是電腦。

重點合併

電腦是能傳輸資料進行運作的電子設備。

陳麗雲老師還總結了朗朗上口的口訣幫助孩子記住這一方法。

深度读写的“四步进阶法”,大多数孩子只做到了第一步

閱讀時要抓重點,縮寫時要留原意,圈出關鍵刪枝節,調換位置順一順,圈刪調順四步驟,閱讀寫作我最行!

深度读写的“四步进阶法”,大多数孩子只做到了第一步

除了概括縮寫能幫助閱讀理解,掌握適當的提問策略也能幫助理解。

學會提問是自學的第一步,會想問題比知道答案更重要。問題能幫助孩子啟動思維訓練,學習歸納、詮釋整合與判斷。

思考這篇文章主要的在講什麼?這個主人翁具有什麼特質?整篇文章的寫作手法有何特點?從事實問題,到推論問題,最後是評論問題。通過提問梳理整個文本,與文本的對話,與思想對話。

讀寫還是太難,

式子來解!

陳麗雲老師有29年的一線教學經驗。教過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她,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在她看來,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內容也不盡相同,思維程度有淺有深。

不過,這不代表學生的學習背後沒有共性的東西。她獨創的式子教學法,幫助不同的孩子會讀會寫會說會用。例如:

聯想式子:寫作主要考察的是孩子的思維能力。針對某一事物進行詳細生動的描寫就需要有豐富的聯想能力,適當確切地用文字傳情達意。寫不了大段的文章,可以先從最簡單的擴寫開始練習。

為什麼孩子讀了很多名家名作,作文成績仍是止步不前?關鍵在於孩子的思維方式沒有得到訓練。

以下句子通過比喻與擬人的手法,更生動形象表現出了主體的特徵。

妹妹的臉紅紅的好可愛。

妹妹的臉紅得像蘋果一樣,好可愛。

火紅的太陽熱情地親吻妹妹,在她臉上留下了兩個紅蘋果。

山被狂風暴雨襲擊著。

山堅強地忍受著狂風暴雨的襲擊。

無情的狂風暴雨襲擊這沉默的山。

邏輯思維不僅體現在語言中,還體現在文章的結構中。以最簡單的詩歌為例子,家長可以選擇一個聯想的梯架圖來作為寫作的框架,教孩子寫詩。

深度读写的“四步进阶法”,大多数孩子只做到了第一步

《紅的想象》

林蘭芳

紅包是紅的,

西藏是紅的,

蠟燭是紅的,

餐巾是紅的,

新娘嬌羞的臉是紅的,

新郎的臉蛋和胸花是紅的,

幸福和快樂也是紅的吧!

整首詩前幾句的意象都是具體的,最後一句幸福和快樂則是抽象的情感。把最重要的寫在最後,加上抽象情感的表達,可以使文章更順暢,更生動。

文章的組織結構反映的是學生邏輯思考的能力。陳老師強調,閱讀時要重點教孩子讀懂文章結構,並學會舉一反三,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來。

讀寫能力的培養從家庭起步

而不是在學校

孩子閱讀寫作能力的培養不是從學校才開始起步。陳老師說,家庭更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與習慣的重要場域。

有研究表明,電子產品對孩子認知心理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們直接影響了孩子對真實生活觀察的細緻程度。接觸電視、平板電腦等時間越短的孩子,越能畫出細節完整的圖。

因此,在12歲之前,孩子應該都跟家長共度快樂的時光,去體會愛與溫情,而不是讓科技麻痺他的心靈。

此外,家長可以把書作為禮物送給孩子。一起看書、說故事,這類活動頻率越高,子女閱讀成績越好。父母有正面的閱讀態度,如喜歡和別人談論書籍、喜歡利用空餘時間閱讀等,子女的閱讀態度也趨正面。

每天給自己和孩子一點時間安靜下來,營造一個膝蓋教室。為孩子讀書,把孩子抱在膝蓋這裡,說故事給他聽。據研究表明,孩子的耳朵發展比眼睛快兩年。臨睡前的為孩子讀經典一類有厚度的書,孩子耳濡目染,也會主動閱讀。

深度读写的“四步进阶法”,大多数孩子只做到了第一步

除此之外,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身想法。表達其實是寫作的一種表現形式。

首先,家長要注意自己說話的態度,靜下心來,好好聽孩子說話。很多家長苦惱從小讓孩子乖乖聽話,長大之後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的想法,沒立場沒主見。

寫文章能夠提出自己的思想,但在孩子不會寫字階段進行是不現實的。家長可以與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練習,把訓斥的語氣改為聊天。

—“為什麼你總是不聽話!你總是賴床?你應該要趕快早起的,誰叫你每天遲到!”

—“怎麼啦?還好嗎?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起不來,是身體不舒服嗎?”

前者的訓斥模式孩子往往會感到牴觸與不耐煩,他們的行為也不會有太明顯的改觀。後者把問題拋給孩子,讓他們明白自己需要為自己負責,解決問題。

家長不應該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席那個人。哈佛大學教授夏爾曾以六個階段描述兒童學習閱讀的歷程,這六個階段又可分成兩大部分,分別是

學習閱讀的能力和透過閱讀學習知識。

前者透過閱讀,學習如何讀;後者也是透過閱讀,進而學到各種知識。不論前者或後者,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參與。

享受閱讀、彼此親近,去閱讀前人的智慧。和孩子一起,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