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下半場 誰來救援?

蔡英文上任2年來,施政滿意度民調快速下滑,雖然強力推動4200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且換上高人氣的賴清德“組閣”,然而都沒能改變民眾對民進黨“執政”失望甚至轉為憤怒的趨勢,原因就出在蔡當局對臺灣現狀的解讀和民意落差過大,小英號稱“維持現狀”,結果是除了她的思維堅持維持現狀外,其他內外因素都改變了。

蔡英文的下半場 誰來救援?

“轉型正義”、政經“脫中”、新南向政策是支撐蔡當局的三大縱軸,“轉型正義”在政治上清理國民黨黨產和“黨國”政治法律體制餘燼,在教育文化掃蕩“大中國主義文化幽靈”和“教科文歷史臺灣主體”的重構。政經“脫中”核心是拒絕任何具有“一中原則”意涵的兩岸協議,從反“九二共識”、“服貿協議”出發,對內形塑反大陸壓迫的內聚力,對外形成親美、日的國際關係主路線,而新南向則是三大主軸中的補充性角色,作為臺灣經濟“脫中”後仍然可以轉型並接連國際的替代方案。

蔡英文的下半場 誰來救援?

遺憾的是,這三大主軸最早破功的就是“新南向”。不僅東盟國家和大陸經貿關係緊密,泛亞鐵路經濟圈快速滾動,東盟國家幾乎沒有人敢冒搭不上車的風險,連印度、日本都選擇和北京大幅改善關係,“新南向”不但臺商無感,東盟國家冷對待,蔡當局也很難再出新文章。

蔡英文的下半場 誰來救援?

“新南向”失向、兩岸關係緊張,蔡當局第二年施政主軸改為“加強建設”,全力提振島內經濟、加強建設臺灣及推動各項重大改革,並且推出新版“以創新、就業與分配並重”的新經濟政策,但依舊不敵兩岸關係逆轉,造成產業、資金、人才進一步向對岸傾斜的打擊。臺灣經濟欲振乏力,尤其觀光相關產業,陸客不來,整個基盤滑落,建立在陸客經濟上的民眾就業和商機,如土石流崩潰後的重災區,民間消費力疲弱、低薪化擴散,民怨當然越來越深。

蔡英文的下半場 誰來救援?

新經濟中的綠能政策更是禁不起現實考驗,火力發電引爆環保團體怒火,上兆元的風力發電投資計劃引發效益爭議,全臺仍被缺電、空汙籠罩,蔡當局“勞基法修法”或“年金改革”等政策,至今陳抗仍四處蔓延。由於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蔡當局兩岸政策的有效性和正當性都不為民眾所接受,歷次民調都是民眾最不滿意的政策。

蔡英文的下半場 誰來救援?

正當民怨激增導致大陸加大對臺施加軍事和外事雙重壓力時,民眾沒出現民進黨所期望的“仇中”、“反中”心理,反而今年赴大陸申請入學的臺灣學子爆增,顯見民進黨政治操作手法再怎麼高明,終究不敵內外環境的客觀壓力和大中華經濟圈的強大吸力。如果小英堅持“維持現狀”,則蔡當局民調下滑的現狀也會維持。

臺北、新北兩市長選舉,民進黨至今尚拚不出樂觀的選情,綠、柯分家後,難保中間選民流失,為護住基本盤,民進黨更受深綠綁架,一言堂現象普遍。如今,“賴神”光環漸褪,花媽緊急北上,黨內明星快速折損,如何期待下半場蔡當局還能有王牌登板救援。

蔡英文的下半場 誰來救援?

當下,民進黨似已養成只要打垮泛藍就萬事OK的惰性,無視“卡管”卡出知識界大反彈,這種只問藍綠的心態,對臺灣追求民主和進步都是很大的諷刺。問題是,民進黨還要、還能維持這樣的現狀嗎?

(作者陳建仲為臺灣資深媒體人,本文原載於臺灣《中國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