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呂蒙殺了關羽之後,呂蒙也突然死了?

徐小仙說歷史

現在更多人願意相信的歷史事實是“巧合”

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呂蒙死於關於附體,魔怔而死,原文描述如下

於是親酌酒賜呂蒙。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 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曰:“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識我否?”眾將大驚..........被汝一旦以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 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只 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

比較神話,但是也怪不得羅貫中會這麼描述,歷史記載,呂蒙確實在殺死關羽之後,死的比較蹊蹺

“蒙疾發,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歲。”——《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突然之間就暴斃而亡。

關於陰謀論說法:呂蒙死於孫權或者小人的下毒毒害。

但是我們知道,當時呂蒙殺死關羽取得荊州,是吳國的一大有功將領,孫權都將他跟周瑜、魯子敬作比較,可見呂蒙當時在吳國的聲望地位,對於這麼一個重要的人,在吳國,在老巢,如果還能被宵小之人毒害顯然不可能。

那麼有沒有是孫權殺害的勒?

同樣不是,周瑜對於呂蒙的看重或者說倚重之情在《三國志》裡面表現的淋漓盡致

封爵未下(也就是剛殺了關羽不久),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慽,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

什麼意思勒?就是呂蒙病發之後,懸賞千金醫治呂蒙的病,還偷偷的從牆壁的洞觀看呂蒙,見呂蒙能稍稍吃點東西就高興,對身邊的人有說有笑,否則嘆息不止,夜不能寐。

可見孫權確實不是逢場作戲!

那麼關羽死後,呂蒙就死了,現在認為更多的是巧合,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瘟疫,因史載呂蒙、孫皎、蔣欽死於同年,或猜測是呂蒙年輕時在戰場上吃苦受累導致積勞成疾。


笑嘗歷史百態

前期曹操發育很好,對關羽來說,絕對的等級壓制,可是為什麼不殺關羽呢?因為曹操是奸雄啊,他看中了關羽的耿直,人品,想把關羽為自己賣命,赤兔馬都給他了,金銀珠寶更是不計其數,但最終還是沒留住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關羽一戰成名。

曹操不要面子嗎?他內心也很生氣。到了後期,關羽跟著劉備一隊,靠著劉備的各種搶佔地盤,打野發揮。關羽發育的也算不錯了,在江湖上的RP值和經濟也是突飛猛進,實力不容小覷。

呂蒙呂子明,三國時期的大將,東吳大都督周瑜的左膀右臂。身為三國裡最危險的職業——東吳大都督,周瑜陪了夫人又折兵,面子丟盡,含恨而死。呂蒙內心身處,下定決心,必須為大都督報仇,同時也想奪回城池。

到了後期,關羽大意失荊州。曹操和孫權都想趁機拿下荊州,但是誰也不想殺了關羽,因為啥?魯肅把情況說的很清楚,誰殺了關羽,誰就是劉備的死敵,曹操也看透了,所以派人只是追關羽,把關羽趕走就行,並不想真殺他,發展到後期了,曹操心裡早已經沒有愛才之心,純屬為了自己少惹麻煩。

可是呂蒙早已經被仇恨矇蔽了雙眼,他想的不是一戰成名,也不是立下赫赫戰功,就是為了報仇,給東吳大都督報仇,策馬奔騰,一路狂追,最終把關羽逼的無路可走。手下都已戰死,漢壽亭侯關羽,一代名將,自刎而死。

呂蒙回到東吳,拿著關羽的人頭往地上一扔,孫權表面很高興,心裡早已經萬馬奔騰,無數草尼瑪奔騰而過。孫權,接下來,開始你的表演。

孫權在東吳,表面大張旗鼓的為呂蒙舉辦慶功宴,頒發各種獎品,封侯拜督。然而不巧的是,呂蒙大病不起。野史有的記載說,可能長年戰亂,積勞成疾,也可能感染瘟疫。還有的更誇張的說是關羽靈魂附體,呂蒙魔怔而死。但放在現在這麼發達的社會,無法用科學加以佐證。

所以,呂蒙為什麼突然暴斃,很明顯,他違抗軍令,該殺!!!


小小嬴政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趁孫權發兵攻合肥、曹操將部分兵馬調往淮南作戰之時,荊州守將關羽見時機難得,於是立即留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他自己親率主力大舉進攻樊城。8月,襄樊連降暴雨,漢水猛漲,關羽乘“水淹七軍”之機,率戰船猛攻魏軍,逼降於禁,陣斬龐德,數萬曹軍被俘。接著,關羽乘勝派兵圍攻襄陽,一時間“威震華夏”,唬的曹操“幾欲遷都以避其鋒芒”。曹操穩下神後,派徐晃率部增援襄樊,又採納司馬懿之計,利用孫權和關羽的矛盾,派人對其曉以利害,攛掇孫權派兵從背後襲擊關羽。孫權正擔心關羽攻取襄樊後會染指整個荊州,於是答應派兵西上偷襲關羽。

正在關羽揮兵圍攻樊城時,吳國大將呂蒙給孫權寫來密信,認為偷襲荊州的絕佳時機已經到來,建議孫權公開調他回建業養病,使關羽放鬆對吳軍的警惕與戒備,吳軍則可乘虛襲奪南郡。孫權接信後果然公開召呂蒙回建業治病,私下裡卻與他秘密策劃襲取荊州的作戰方案。孫權任命足智多謀的書生陸遜做偏將軍、右都督,接替呂蒙守陸口。陸遜一到任,立即寫信恭維關羽,關羽被其美言給侃暈了,果然將後方的部分軍隊調去襄樊前線以為援軍。此時,關羽因俘虜了于禁的數萬人馬,軍糧難以為繼,就強取東吳囤積在湘水以東的糧食供養降軍。孫權以軍糧被關羽搶奪為由,命呂蒙率部突襲江陵。

呂蒙率軍進至尋陽,將精銳隱藏在大船中,命搖櫓和把舵的士兵都換上白色的衣服,扮成商人模樣,晝夜划船,溯江西上。船隊抵達夏口(今武漢)後,呂蒙命蔣欽率水軍逆漢水而上,阻止關羽荊州水軍南下。船過巴丘(湖南嶽陽)進入蜀境後,吳軍出奇不意地將沿江崗哨全部襲佔,使關羽耳目失靈,不知吳軍西進。接著,他利用蜀將糜芳、傅士仁和主將關羽之間的矛盾,收降了二將,不費一兵一卒就佔領了公安、江陵這兩座軍事重鎮。陸遜則往西攻佔夷陵、秭歸,切斷了關羽失敗後西上逃往四川的退路,同時也遏制住了劉備發兵增援荊州的來路。

幾乎就在同時,徐晃率曹魏援軍趕到樊城,隨即對關羽的部隊發起反擊,蜀軍抵擋不住,關羽失利。關羽得知南郡已經失守的消息後,被迫率軍南撤,曹軍卻不追趕,坐觀吳、蜀相爭,只想當那個最後得利的漁翁。11月,關羽心知兵敗而勢單力薄,不敢回軍去奪江陵,只好率殘部西走麥城(湖北當陽以東),準備取路回川。12月,關羽逃至章鄉(當陽東北),卻發現去路已被吳軍截斷,關羽、關平父子拼死搏殺,無奈寡不敵眾,身經百戰的關羽力戰不支,被吳將潘璋部下無名小將馬忠俘獲 ,關氏父子後被孫權下令處死 。220年秋,蜀國上庸守將劉封和孟達不和,孟達獻城投降曹魏,劉封回成都後被劉備“賜死”。至此,荊州全部被孫吳奪取,蜀漢在大巴山以東的領地全部淪陷。

221年,劉備親率大軍出三峽,大舉伐吳,企圖重新奪回荊州,同時為關羽復仇。次年,吳軍大將陸遜用火攻大敗劉備於夷陵,蜀軍殘部狼狽退回四川。至此,吳蜀爭奪荊州的戰爭正式結束。在小說《三國演義》裡,為奪回荊州立下大功的吳將呂蒙在關羽、關平父子死後不久就被關羽的英魂附體索命而死。而在正史《三國志》的記載中,呂蒙是病死的,歿年42歲。值得一提的是,他死在孫權吳宮的內殿裡。因此,也有人說,呂蒙功高震主,為孫權所忌,遂被其下毒給害死了。

【寫作答題不易 剽竊必究】【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歷史總是充滿了懸念和未知,吸引後人不斷追尋探索。呂蒙在關羽死後突然暴斃,這究竟是巧合還是另有陰謀?對於呂蒙的死因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壇,其實我更願意相信呂蒙死於自身疾病,並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玄乎。

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裡面講述的呂蒙死於關羽魂魄附體,在孫權為呂蒙準備的慶功宴上,呂蒙突然神情失常,大聲吼道“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

話音剛落,只見呂蒙七竅流血倒地而亡。

對於這個說話,大家也不必太過認真,畢竟演義不是歷史,羅貫中之所以這麼寫,似乎是為了更加突出關羽的形象,也就是“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

另一種說法是呂蒙死於孫權之手。呂蒙在周瑜死後,成為東吳的頂樑柱,由於他生平最敬佩周瑜,所以發誓一定要為周瑜報仇。而當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呂蒙對關羽窮追猛打,最終逼的關羽自盡而亡,呂蒙還下令割下關羽首級。

表面上呂蒙斬殺關羽立了大功,可在孫權眼裡,殺關羽實在是沒有必要,能夠奪取荊州已經達到了目的,可如今殺死了劉備的結拜兄弟,劉備豈會善罷甘休,定然會不顧一切為關羽報仇,到時候蜀國和東吳打的兩敗俱傷,曹魏則得漁翁之利。

孫權為了推卸責任,命人將關羽首級送給了曹操,而且對於一意孤行的呂蒙,孫權暗中命人將其殺害。當然,這種說法也是猜測而已。

我認為呂蒙的死純屬巧合,他既不是死於關羽附體,更不是被孫權密謀殺害,而是死於自身疾病。據記載公元219年曾發生過一場瘟疫,這場瘟疫令江東損失慘重,在呂蒙死之前,蔣欽、孫皎皆因瘟疫而死,呂蒙由於帶兵打仗,整日裡面對的都是屍橫遍野,於是也不幸感染瘟疫。

古代醫學條件並不發達,只要感染瘟疫肯定是凶多吉少,雖然孫權不斷請人為他醫治,但最終呂蒙還是一命嗚呼了!《三國志》中記載:“蒙疾發,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歲。”因此,呂蒙在殺了關羽後突然暴斃,這僅僅是個巧合而已,大家認為呢?


讀史知天下

呂蒙,死於孫權的謀殺。證據見如下分析:

第一,東吳大都督 (孫權稱帝后,為上大將軍) ,一個高危崗位,善終者寥寥,“病”死者眾多。

歷任東吳領軍者:

  • 1.周瑜,卒年:36歲;死因:病死。
  • 2.魯肅,卒年:46歲;死因:病死。
  • 3.呂蒙,卒年:42歲;死因:病死。
  • 4.陸遜,卒年:63歲;死因:捲入太子黨爭,所孫權所忌,憂死。
  • 5諸葛恪,卒年:51歲,死因:被吳主孫亮處死。
  • 6.孫峻,卒年:37歲,死因:病死。
  • 7. 孫綝,卒年:28歲,死因:被孫休捕殺。
  • 8.施績,卒年:不詳,死因:病死。
  • 9.陸抗(陸遜之子),卒年:49歲,死因:病死。

(關羽的死,就是呂蒙的催殺令)

第二,直接證據分析。

先看《三國志》的記載。

《呂蒙傳》說: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蒙固辭金錢,權不許。封爵未下,會蒙疾發, 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 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慽,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 為下赦令,群臣畢賀。後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 命。年四十二,遂卒於內殿。



這段記載是相當奇怪的,稍加分析,細節可疑之處太多!

1.天價的醫酬其實已經預示了呂蒙的死訊。

孫權賜呂蒙錢一億、黃金五百斤。呂蒙生病了,有能治好他的,賞千金。獎高級將軍五百,獎醫生一千,這是什麼情況?要知道當世名醫華佗,曹操徵召他時,華佗說妻子有病,曹操送“ 四十斛小豆 ”!(《三國志》)。而演義中,華佗為關公刮骨療傷,關羽重謝華佗,取“百兩黃金”,這是演義,但也能說明一個問題,治病重謝,百兩黃金已經是天價中的天價!賞千金是個什麼概念?“賞千金、封萬戶侯”!這在三國時代是一個高得離譜的酬勞。事出常規必有妖!這個妖就是孫權的“鬼”,可以肯定地說,孫權已經斷定呂蒙必死,神仙也救不了他,故此開出天價,“不惜一切代價”,一可以秀主上之隆恩,二可以堵路人之口舌。

2.為了給呂蒙“治病”,孫權的表現也非常奇怪。

2)孫權欲觀察呂蒙,“常穿壁瞻之”,就是在牆上打個洞,這麼大動靜,呂蒙豈能不知?這不是給病人施加天大的壓力嗎。

3)孫權見呂蒙“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 咄唶就是嘆息的意思,孫權喜、笑、嘆息、睡不著,是要做給天下人看嗎?

4)呂蒙“病中瘳, 為下赦令,群臣畢賀”, 中瘳的意思是病好了一半,孫權為此下“赦令”,赦免罪犯,群臣全部來祝賀,唯恐天下不知。

5)呂蒙“後更增篤”,就是醫不好了,孫權這才親自臨視,然後“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向老天爺要命。


(孫權的厚黑不亞於曹操)

3.檢視這些細節,各位不能發現點什麼嗎?孫權在彰顯為主隆恩的時候,不也在掩蓋著什麼嗎?況且,呂蒙置於內殿之中,處於孫權的嚴密監視之下,他與外界完全隔絕,有關他的一切消息都出自孫權之口,說他病好了一半,是孫權;說他病死了,也只能出自孫權。總之,呂蒙生死,孫權說了算,外間連猜猜的機會都沒有。

第三,進一步的分析

(呂蒙之死,是關羽顯聖的一個里程碑,關羽走向神壇的墊腳石,實際上這塊“石頭”是孫權一手打造。)

所以,我們就能理解孫權為呂蒙治病所做的一切表演。自此,呂蒙死於孫權的謀殺,可謂在情在理,證據充分。

關注(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分享“歷史都是新鮮事”。


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

可見呂蒙不是突然死的,而是病死的,呂蒙偷襲荊州時就是帶病之身。


夏有涼風61

關於呂蒙之死,恐怕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演義之中的被關羽冤魂嚇死!

我們看一下: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 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曰:“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識我否?”眾將大驚..........被汝一旦以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 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只 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

看了原文,先不說有沒有冤魂之說,就算有,關羽早先拒絕孫權聯誼不成,還口出惡言,呂蒙白衣渡江荊州群眾也沒有太大反響,足以見得關羽後半本就有問題,就算喊冤也不該是他。

那麼呂蒙究竟怎麼回事?還真是關羽死後死的,只是歷史卻不是那般玄幻而已。

《呂蒙傳》說:“蒙疾發,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歲。”

明明白白寫出來了,呂蒙是得病死的,那麼是什麼病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我們可以再看一下書中表: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慽,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

那麼千金重酬都不能治好呂蒙,足見呂蒙當時患的是重症絕症。

三國時期有什麼病會這麼厲害呢?

有幾個猜測,其中一個就是瘟疫。因為就在呂蒙死的那年,恰好爆發瘟疫,在當年這可絕對是難以控制的病症,一旦染病,則十之八九有難。

我們再分析一下,孫權作為一方首腦,又這麼倚重呂蒙,為什麼還要‘穿壁瞻之’?,僅僅四個字是不是已經說的很明白?

原因就是他不能進屋,不敢進屋去看,他是吳國首腦,再怎麼樣也不能用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所以很有可能說明呂蒙得的病,會傳染。

再結合上下分析,瘟疫的可能就十分大而不僅僅是巧合而已了。


井字頭


關於關羽為什麼會被呂蒙軍隊圍殲而兵敗麥城想必大家已經十分清楚了,如有疑問可以去翻看我之前的問答,我在這裡就不一一陳述其原因了,畢竟篇幅有限。

那麼大家就會發問既然呂蒙殺了關羽,那麼呂蒙最後怎麼也死了呢?還是在慶功宴上離奇死亡。是自己自殺還是被人忌憚遇害呢?

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可能發生的原因。

第一,呂蒙此次戰役功績明顯,深得人心,在軍中威望極高,出現了所謂的功蓋其主,而且呂蒙極為聽命於大都督周瑜,孫權在其中覺得權力勢力已經被慢慢吞噬。不得不除掉呂蒙以正主次。


第二,呂蒙取下關羽人頭,其大哥劉玄德怎會就此罷休,定會有無數蜀國將士鋪天蓋地向東吳集結,為其關二弟討一個說法,果然不出其所料,劉備為其安排好後事之後就興兵伐吳。然而此時除去呂蒙並無多大作用,劉玄德視兄弟為手足,不可能就此罷休。


第三,除去呂蒙可以減少當時仁義之士的輿論,關羽以忠義聞名,其美髯公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帶著嫂嫂四處尋大哥玄德,這感情試問還有什麼能夠與之相比的?而且過去沒有哪一個賢明之主不心生喜愛。當時的曹操也非常器重關羽。



每讀一次三國就不得不對其情義心生敬仰。


智化冰川

呂蒙之死不外兩個原因。 一個是無關他人的暴斃。 征戰沙場的武將,刀槍林裡穿梭。身體強壯的外表下可能已支離破碎,精氣神一放鬆,可能瞬間就崩了。呂蒙襲取荊州追殺關羽,志得意滿,人生巔峰,心志氣一洩,身體玩了。這樣的例子不少。明朝大將常遇春就是大戰後回軍途中暴斃軍中。 第二個就是政治死亡。 個人認為,孫吳最危險的時候就是劉備伐吳之時。為了保住江東,孫權向曹丕稱臣,政治上矮化自己。就是這樣,曹丕仍親領數十萬大軍壓到前線。所幸者曹丕遠不如曹操,沒有乘劉備的攻擊同時用兵。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追殺關羽。雖然不殺關羽,劉備也會想法子再奪荊州。但關羽被殺張飛被殺,糜芳投敵,隆中策被破,使得劉備極度仇恨小舅子鐵了心要滅吳。可惜曹丕傻傻分不清還等著一個敵人和另一個敵人分勝負後再出手。 孫權送關羽人頭到許昌就是認識到這個危險。那麼,於憤恨中以另類方式處死呂蒙也不是沒有可能。 那麼,有沒有第三種可能?譬如關羽追命。呵呵,我不信這個。


恬然滋味

不管是正史,還是演義,呂蒙也確實是關羽死之後,就突然死了,不僅如此,連曹操也是緊接著就去世了,那我們從演義和歷史的兩個方面來說吧。

三國演義的說法

關羽被殺之後,陰魂不散,一路飄著,就飄到了荊州當陽的玉泉山,然後在山上碰到了普淨,這個普淨就是關羽過五關斬六汜水關鎮國寺的那個長老,提醒關羽小心,救了關羽。


普淨認出是關羽的陰魂,就對他進行了感化,關羽感悟就在玉泉山上顯聖護民。

而呂蒙那邊呢,在呂蒙拿下了荊州之後,孫權就設宴賞三軍,讓呂蒙坐到上位,跟諸將說,我想拿荊州很久了,而如今輕鬆拿到,這都是呂蒙的功勞呀,呂蒙很謙虛說,不敢當。

然後孫權就跟呂蒙討論起了周瑜,魯肅的功勞,還親自給呂蒙倒酒,這個時候,呂蒙突然把酒杯扔了,一把抓住孫權,大聲的罵道,孫權,你這個碧眼小兒,還認得我嗎?

其他將軍大驚一起,一起來救,呂蒙這時候推倒孫權,然後大步向前,坐到孫權的位置,大喝道,我是漢壽亭侯關羽。

孫權大驚失色,連忙率眾將士,拜到在地。這個時候發現呂蒙已經倒在地上,七竅流血而死。

那麼這個說法,顯然就是關羽顯聖,上身於呂蒙,罵了孫權一頓之後,呂蒙就死了。

歷史的說法

歷史上,呂蒙確實也是在關羽死之後,不久就死了,甚至有一種陰謀論說,孫權看到拿下了荊州,就害死了呂蒙,但說實話,這種說法完全完全是臆想一點事實根據都沒有的,從孫權關心呂蒙的病情來看,就可以看出,這個肯定是假的。

荊州之戰,孫權就任呂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賞錢一億,黃金五百斤,劉備拿下益州之後,也就賞了諸葛亮關羽他們每人五千萬錢,呂蒙這次的功勞確實很大。

呂蒙一直推辭不敢接受,孫權不答應,這個封爵的公告還沒有頒佈,呂蒙就生病了,孫權就把呂蒙安排在自己的隔壁房間,還讓人在牆上鑿了一個洞,這樣能看到呂蒙的情況。

只要發現呂蒙能吃下飯,孫權就很高興,能跟手下人有說有笑的,如果看到呂蒙吃不下飯,孫權就很不開心,失眠睡不著覺。

最後呂蒙,還是病死了,孫權悲痛萬分。

對於呂蒙為什麼會死呢,也有兩種說法。

一種就是,建安二十四年,有一場很嚴重的瘟疫,像甘寧,孫皎,蔣欽也是在這一年就去世的。

還有一種就是,呂蒙很年輕就從軍了,一直很勞累,所以也是積勞成疾,荊州一拿下來,身體就病倒了。

所以,這個完全就是巧合。

關羽,張飛,劉備也是相隔沒多久也死了,這個也是一種巧合,也剛好驗證了,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