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上有真心反對招安的嗎?

龍駒帶你看水滸

水滸108將,形象各異,性格不同,上梁山的理由和目的,也是不一樣。比如林沖是被朝廷逼上梁山、時遷等是主動投靠梁山,朱仝、秦明等是被“梁山逼得萬般無奈下上的梁山”.....

但在宋江為老大後,梁山的主旋律已經從晁蓋時期的“笑傲江湖”,變為了“尋機招安”,從《水滸傳》中來看,公開反對招安的人,有武松、魯智深、李逵。

所以討論真心反對招安的人,只能從這三人身上選擇,畢竟其他人未表態,你如何給人家“扣個反對招安”的帽子?

先看武松,本是江湖無名輩,只因打虎天下聞。然後進入體制內了。武松進入體制內後,其實表現的非常有“進取心”和“心機”,比如主動替官老爺押運東西等,直至後來,跟官府決裂,命案在身,從而行走江湖。從武松的經歷來分析,他對招安的反對,出於一種不信任。且最先提出招安的也是武松。

而魯智深,堪稱是最懂體制內玄機的,原話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宋朝體制內的黑暗,但卻對宋徽宗的昏庸無感,因為他說是“矇蔽聖上”,一個矇蔽,就把魯智深的心思暴露了,他信宋朝的皇上,不信官員。所以魯智深從這點上,跟宋江是一致的——不反皇上,故而宋江和魯智深可以進行溝通。所以,雖是反對的很堅決,但卻留有餘地。

最後一個是李逵,這位李逵可是公然喊出:殺了宋皇帝,宋江當皇上的。對於李逵來言,其實宋江早就是皇上了!但可惜,宋江卻不是皇上,而是要接受招安。這其實是兩人最大的矛盾點。所以宋江被毒死後,為何要殺李逵?全是因為這個因素。

即,李逵無所謂招安不招安,只要老大是宋江就行。這其實等於是宣佈李逵,才是最反對招安的人,因為他眼裡連宋徽宗都沒有,皇上就是宋江!他不是最真心反對招安,還會有誰?只能是李逵!


靜者為王的江湖

梁山泊上,聚義廳中。各位首領依次序而坐,鴉雀無聲。

半響,居中而坐的及時雨宋江開言道:“各位弟兄,今天將各位召集在一起,是有一件最重要的事與大家商議,希望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已見為好。"說完環顧了一下在坐的諸人,接著說道:"那就是我們梁山義軍將來如何發展,路在何方?此事事關重大,請大家發言吧。”

宋江話音剛落,黑旋風李逵大嚷道:"公明哥哥,這不簡單,我等兄弟將來打下京城,殺皇上宰娘娘。哥哥作皇上,盧員外為大帥,吳軍師做宰相,我等也做回大官,多好的事啊。哈哈哈”。宋江聞言,臉色一沉道:“鐵牛,你是個粗莽之人,暫且少言,聽聽別人如何說。"

之後有一陣沉默,阮小二起身言道:"三哥,鐵牛說的也有一定道理,或許行的通。"對面的小旋風大官人柴進接言道:"此事肯定行不通。想那朝庭坐擁雄兵百萬,將官數不勝數,我等主動出擊,無異於以卵擊石,前朝的黃巢就是前車之鑑,。再說朝中雖有奸侫專權,但老百姓並非生活於水火之中,有又多少人願意前來參軍作戰。不得民心啊。"

混江龍李俊開口道:“那我們與鎮南王方臘合兵一處,共舉義旗,如何?"如此一來,誰做首領?方臘勢大,讓他來管我們嗎?”搭話的是雙鞭呼延灼。"方臘算個鳥人,憑啥用他來管咱,俺鐵牛隻聽宋江哥哥的。""招啊,不止你這麼想,我等兄弟都這麼想。可一旦合併,肯定是方臘為首領,人家比咱人多勢眾啊。”金槍將徐寧說道。“那還合個鳥啊,找個後孃管著。要不咱哪也不去,就在梁山上待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也是快活的很嘛"。說話的又是李逵。此刻神機軍師朱武起身緩緩道:"與方臘合兵,兩夥合併,很難做到同心同德,這就註定大事難成了。佔據梁山,也非長久之策。倘若來日朝庭派大軍圍困梁山,我等糧晌何來?單打個曾頭市,就損了天王大哥,以後怕是各處都難以功克了吧。一旦梁山被破,你我兄弟不但自身難保,怕是要誅連九族了吧。”

又是一陣長時間沉默,花和尚魯智深問道:"不知宋頭領有何高見?”宋江穩穩言道:"我與盧員外、吳軍師討論過此事,一致認為,正確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招安,投靠朝庭。"此言一出,全場譁然。有人竊竊私語,交頭接耳,更多人閉口不言,獨想心事。武松率先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曰也要招安,冷了弟兄們的心。杢逵馬上應和:“招安,招安,招甚鳥安!"並一腳把桌子踢得粉碎,林沖嘴張了張,最終沒有講話,其他人看著宋江,並無人開口相隨。

宋江見無人再發言,便講道:“弟兄們,各位兄弟都是人中龍鳳,身懷絕技,男子漢大丈夫理應頂天立地,做出一番轟轟烈烈地事業,也不枉此生。我宋江遵天王哥哥之託付,身為梁山之主,無時無刻不為眾兄弟的命運與前途而憂心,幾乎夜不能寐。誠如大家所說,各條路都不是坦途,一旦走錯必將身敗名裂。經我再三思忖,並與幾位首領多次思謀,最終認定接受招安方為上策。朝庭正是用人之計,內憂外患不斷,以各位之謀略武功,不出幾年便可建功立業,謀個封妻廕子豈不是好事。作為武將,難免流血犧牲,既使如此,也是為國捐軀,忠名留傳於千古,子孫後人也能受朝庭照顧,不留遺憾。此乃山寨大計,不能更改,有人著實不願接受招安者,可自行離開,決不阻攔。但若有離開者,今後決不能再以梁山之名義,幹反對朝庭之事,以免負我梁山好漢忠義之名,我宋江絕不能容。希望大家再加三思才好,至於鐵牛,我去說好了,不礙事"。

眾人剛剛散去,一直沒有開口的副軍帥入雲龍公孫勝憂憂說道:“宋頭領,你可曾想過,一旦接受招安,我等兄弟正如頭領所講,安身立命甚至封妻廕子沒得可說,就怕宋頭領和盧員外到時會性命難保啊。以歷史經驗來看,朝庭是不會留下你等具有一定號招力的前首領的,如前朝之瓦崗軍,秦瓊、羅成、程咬金等可留,可李密就一定非死不可了。"

宋江與盧俊義對視一眼,苦苦一笑,道:"我宋江何德何能,讓這麼多英雄豪傑齊聚梁山,我要對眾人負責;再者天王哥哥臨終遺言,將梁山事務交付於我,若不能將眾人的前途安排妥當,我倆將束有何面再見晁蓋天王。犧牲我倆,成全大家,值了"。

幾日後,梁山108將一個不少的換上朝庭發給朝服,趕赴東京前去面聖了。


無劍的劍客

對於這個偽水滸迷來說,只能說了解個大概情況,通過正本小說的脈絡,我們可以老街道梁山上最先提出招安的是宋江,而附和者有之,卻並不堅決,從始至終要堅決反對招安的,我認為只有李逵一人。

首先,我得說明一下,我認為的招安是徹底的於整個宋朝為敵,而不是於朝廷中的部分奸臣、貪官為敵,從這一角度上來說,只有李逵是符合的,因為他不止一次說過“殺去東京,奪了鳥位".但是,每次李逵說這話的時候,梁山上並沒有人附和,從這一點上可以說明,梁山上的人其實,並沒有多少反抗朝廷的想法。

其次,歷史上社會底層的貧苦農民“落草為寇”後,基本上追求的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銀”的日子,而這樣的好日子並不會長久,但是整個梁山中並沒有多少這樣的貧苦農民,好多人都是從官場、或者從官場相關的事物中涉及到的,他們可能無意中反貪官、反奸臣,但是本質上並不會反皇帝,反當朝。

最後,我們可以從阮氏兄弟的漁歌感受一下:

小五:打魚一世蓼兒窪,不種青苗不種麻.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

小七:老爺生在石碣村,秉性生來要殺人.先斬河濤巡檢首,京師獻與趙王君

就阮氏兄弟的水平肯定寫不出如此的歌,這些只能說明是出資吳學究之手,側面反應這夥截“生辰綱”的水泊梁山之人心底的想法,是不反朝廷,不反詔安

畢竟小說中,曾說過頭次詔安的時候“宋江以下皆有怒色”,說並不是招安時機,現在不能接受,故而我認為,梁山中真心反對詔安的只有李逵一人!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見諒


青菜糰子

梁山好漢其實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成員龍蛇混雜,有雞嗚狗盜之徒,也有殺人越貨之徒,扶危救困,也朋友兩肋插刀,豪氣雲升之人都有。

梁山首領志向不同,追求也不同。白衣秀士王倫只是一介書生,想的只是佔山為王,自給自足。而晃蓋則是一方豪強,想的是割據一方,成為一個獨立王國。劫富不濟貧。他當上梁山首領後,梁山四處招兵買,兼併各山寨。而宋江則是大宋官僚體制下的下級官吏,上梁山是被逼無奈,其願望就是重回朝庭體制!

宋江所代表的是當時宋朝官僚體系中的中下層軍官和官吏。他們渴望得到朝庭更多的關注,取得更大的利益和成就,以便光耀門楣,封妻陰子。但只常的上升渠道堵死,只有通過造反獲得朝庭承認並招安來實行這一願望。

這一追求得到了絕大部分梁山好漢的支持。因為這符合當時社會價值觀,對大家都是有好處的。當在忠義堂好漢們聚會時唱道:“願天王早降御旨招安”時,梁山眾好漢作默不作聲,只有武松,魯智深雖然表達反對,但他們內心其實是十分贊同的。宋江勸慰一下就借坡下驢了!而李逵只是個頭腦簡單的匹夫,一心追隨宋江。跳出來叫嚷幾下只是試一下樑山眾兄弟的反應和態度。被宋江喝幾下就認慫了。

縱然有些梁山好漢厭惡朝庭招安,不想受朝庭管制,只想自由自在地生活。但為了兄弟情誼,心甘情願地追隨宋江征討方臘。不是戰死,就是被朝中奸臣排擠丟官回籍。


鋒楓2016

通過讀書,或者看電視劇,我們的印象是梁山上的好漢大多反對招安,只是胳膊擰不過大腿,不得不聽從一把手的安排。其實不然: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幾乎沒有一個是真心反對招安的:

首先,宋江在菊花大會上首次提出招安主張,武松說:“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李逵也一腳踢翻桌子,表示反對。魯智深也說:“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其實,《水滸傳》裡第一個提出招安主張的並不是宋江,而恰恰是那個武松。武松在孔太公莊上和宋江分別時說:“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來尋訪哥哥未遲。”再看李逵,他雖沒什麼信仰,但也有農民式的簡單願望,就是殺到東京,做個將軍。魯智深也並不反對皇上,認為是滿朝文武,多是奸邪,矇蔽聖聰。

其次,那些本來就是朝廷命官的自然不反對招安,招安後還可以重新當官,而且這也是當初上山宋江給他們的承諾,他們才答應留下的。那些社會底層的屁民是沒有什麼追求的,招不招安無所謂,在梁山上吃喝玩樂逍遙快活,招安了去當官也不錯。

最後,宿元景前來招安的時候,賜御酒,“遍勸一百單八名頭領,俱飲一杯”,說明,他們心中已經開始接收招安了。後來宋江帶著眾好漢去見宋徽宗時,好漢們都換上了御賜的紅綠錦袍,公孫勝將紅錦裁成道袍,魯智深縫做僧衣,武行者改做直裰,皆不忘君賜也。可見看出,他們已經開始感激起宋徽宗來了!

綜上,梁山上,看似好漢們都反感招安,其實不然。


龍駒帶你看水滸


藍天白雲80294423

武松說到,今日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兄弟們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