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手握百萬雄兵還有上將千員,為何在山海關一戰而潰?

翁董威

李自成表面上的確是握有百萬雄兵,但來源過於複雜,很多人在實際上有忠誠度問題。加上李自成自身的經濟實力薄弱,註定了他必須不斷依靠打贏才能維持勝利成果。在這樣的基礎上,他的失敗是不難想象的。

李自成在從山西和河南發起東征後,一路上並沒有遇到什麼強烈的抵抗。由於明朝的財政基本上已經崩潰,皇帝的權威基本上出不了紫禁城,所以各地的明朝駐軍實際上紛紛主動投降。


很多人認為當時崇禎只能依靠的軍隊,是山海關的吳三桂那些關寧軍。但實際上,崇禎一直在前期沒有掉吳三桂到北京救自己,是因為他至少覺得還有兩支部隊可以援助他。一支是唐通在山西一帶的部隊,一支是南面劉良佐的山東部隊。結果前者投誠李自成,後者自稱騎馬時受傷,不能及時趕到。

李自成在佔據北京後,其軍隊主要的構成基本上是三個部分。大量直接投降的前明軍隊,在維持低位和待遇不變的情況下,駐紮在原地。大量農民武裝則成為流動的炮灰部隊,是李自成作戰的主力之一。李自成自己有數萬人的核心部隊,是早期農民戰爭中歷練出來的老兵和關中的大明朝西軍軍戶組成的。


由於李自成沒有能力立即恢復北方各地的生產能力,所以他必須不斷戰勝來保證自己的勝利果實。所以,面對突然又叛的吳三桂,他不僅拖不起,而且必須速戰速決。但來源複雜的軍隊,尤其是大量農民軍的炮灰,嚴重拖累了他的後勤與進軍速度。這就給了清軍及時趕到的機會。

山海關本身是明朝花大力氣營建的重要軍事防禦設施。為了以最快的速度拿下山海關,李自成在發起進攻後,幾乎派出了所有部隊去進行強攻。也就是說連一點成規模的預備隊都沒有留下。結果,在清軍的先頭騎兵趕到後,幾乎沒有阻攔的就擊潰了唐通的前明叛軍。後者也非常習慣性的直接投靠了滿清。

在後來的一片石戰役中,李自成認為清軍只是一些騎兵而非全軍抵達,所以義無反顧的對吳三桂的關寧軍進行猛攻。

清軍則在關鍵時候,發起了無人阻擋的側翼攻擊,讓李自成的部隊全軍覆沒。這些在山海關損失掉的部隊,也是李自成這邊最有戰鬥力的那些。之後他雖然還能進行反擊和防禦,卻已經無法集中力量進行大規模決戰了。


可以說,李自成內部勢力的混雜和不穩定,造成了他在山海關的戰敗。也是在山海關的失敗,讓他很快就失去了控制中國北方的機會。


米南德王問道

入關前

李自成在明末先是在銀川做驛卒,後被裁員後加入“闖王”高迎祥的隊伍。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李自成從普通小兵一步步晉升為將官的序列。憑藉的是智慧和勇敢,在高迎祥戰死後,李自成從眾多人選中成功接過闖王的衣缽,成為新闖王。

此時的陝北,天氣大旱。流民四起,起義的部隊有十幾股之多。高迎祥的隊伍是其中比較大的一支,並沒有統一全部的義軍,他可以說是他們中精神領袖。

李自成憑藉過人的謀略,一步步艱難的與明軍做戰。在作戰時自己的隊伍一步步的在壯大。如滾雪球一樣,慢慢的其它小的隊伍相繼投奔而來。

招安

崇禎皇帝疑心較重,明朝鎮壓流民的總督像走馬燈一樣的換掉。這些總督們剛熟悉些敵情就讓心急的皇帝嫌平叛過於遲緩,調回京城。降職的降職,殺頭的殺頭。

但其中的狠角色也是不少,明軍在與農民軍的作戰中重創了李自成無數次。這哥們就如不死鳥一體附體,就可以打敗我,但你打不倒我。大不了繼續重來,李自成站起來的速度比倒下的速度還快,這讓明軍頭疼不已。

無數次的失敗讓李自成的隊伍銳減,終於有一次玩了個大的讓明軍在車箱峽圍住。僅僅幾十騎的兵力,在統兵四省總督洪承籌的重兵包圍下,久久脫不了身。

眼看就要深陷絕地,兄弟們就要喂烏鴉了。闖王此時就如辟穀一樣,在山谷中與大自然的接觸中一下子來了靈感。與明軍達成接受招安的意向。

這是相當明智的舉措,好在當時李自成的勢力尚未壯大,沒有引起明軍足夠的重視。

脫了身的幾十騎農民軍,假意歸順了明軍。在合適的時機就隨著李自成以閃電的速度跑到了河南。

進北京

在成功脫離了明軍的包圍後,李自成和這些兄弟們靜靜等待機會。

其時,河南也是年景不好。快和陝北一樣了過著人吃人的生活了。

李自成此時振臂一呼,應者雲集。方法對路,加上老油條忽悠的本領見長。隊伍的人數呈幾何級增長,沒有多長的時間就達萬人。

這支隊伍越來越壯大,從開始純粹的農民軍。到後來許多明軍相繼加入,完成了從業餘到專業的過度。一路攻下洛陽,大同,宣化。

此時,北京城已是近在眼前了。這樣的驚人的速度,闖王都不敢想。

兵敗如山倒,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明朝的太監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偷偷的打開了北京的城門。

不會打感情牌

崇禎皇帝在國破家亡下於景山自溢。他的胸懷不夠寬廣。多疑。殺了忠臣袁崇煥,造成了千古奇冤。

崇禎皇帝想勵精圖治,可惜他沒有扭轉乾坤的能力。他的命不好,接手的是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一繼位“119”的熱線就打不停,帝國的“消防車”顧此失彼,疲於奔命。崇禎也是拿著“滅火器“衝入火海里猛噴,可帝國的“火勢太大,火星子都快把鬍子燒著了。

崇禎沒有過上幾天好日子。

崇禎的腦海裡就是想挽救帝國,連陳圓圓這樣絕色的美女都不感興趣。

崇禎日夜批閱奏章,甚至於把自己的私房錢都用上了。連他老丈人皇后的父親都是糖公雞一毛不拔。那些自私的大臣寧可日後讓劉宗敏酷刑烤打下把財產吐出,也不肯救國。那時腸子都悔青了,對不起後悔藥沒有賣的了。

這些貴族飽讀詩書,他們的書都喂到狗肚子裡了,有句話他們忘記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就知道打口水仗,玩口活。書生誤國啊!現在有種觀點是如果魏忠賢沒有被幹掉,也許明朝不會亡命

看似很荒唐的論調,仔細想想也有些道理。東林黨玩口活救國,天天彈劾別人。崇禎想和敵人談判,他們天天上書。既然四處起火就要有些策略啊,他們認為這是喪權辱國。

這些儒生大概把崇禎當做他們的老公了,拿出女人對付男人的絕招,一哭二鬧三上吊。還打著救國的旗號。

要不你就用行動帶兵,學曾國藩書生帶兵啊。他們沒有這些本事。

崇禎在兵臨城下時,敲響了鐘聲,可明朝的那些大臣竟然無一人前來。

現實有時很詭異,魏忠賢雖然很壞。但是,這隻帝國之鷹對付愛噴的麻雀是特效藥。至少,能封住他們的嘴,不會給敵人加油,增加負能量。

這是現在的一種論點,也有些道理。本文暫不討論,有時間在網上好好的探討。

景山上崇禎的屍體吊在一棵海棠樹上,長髮負面,腳上的一隻襪子也沒有了。旁邊忠僕王承恩在另一棵樹上陪著崇禎自溢而亡。

在崇禎的衣服裡留著寫給李自成的信,大意是:“在如此情形下,是這些大臣耽誤了國家,誤我。你們進了北京城。可以毀壞我的屍體,你們隨便。但是,不要傷害老百姓。”

這就是純爺們崇禎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氣節的皇帝。雖然他有時糊塗,但大節絕對是讓人豎起大拇指的。

為了避免受辱,在敵人入宮前。崇禎親手揮劍將刺向了皇后和公主。

崇禎是中國幾千年來,在最後時刻絕不投降最徹底最堅決的皇帝。這種風骨讓人敬佩!

連李自成也說他不是個壞皇帝,是大臣們誤國。可李自成就是說說而已。草草的就將這位九五至尊的皇帝以一口普通棺材入殮

明朝遺臣和百姓看到他們的皇帝在死後是這樣的悽慘,是什麼樣的心情?

反觀滿清入關後,以金絲楠木重新將崇禎遺體入殮。以隆重的天子禮儀將崇禎的棺槨重新下葬。

清朝這一舉措一下子贏得了明朝無數遺臣和百姓的心,粉絲如股市猛牛一下子爆表。

得人心者得天心,此話有理!清朝這張感情牌打的相當專業,是情商高的極致表現。而反觀大順軍呢?就是鬥地主中傳說中的兩王四個二還會輸的奇才,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如此收買人心的機會沒有抓住,一手好牌打得好爛。

軍紀渙散,享樂主義。沒有重視整軍

“迎闖王,盼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句廣告詞沒毛病,並且策劃的相當專業。在前期老百姓心目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進了北京之後呢。大順軍以為萬事大吉,忘記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訓。

天天過年,殺雞宰羊。刀槍入庫,馬入南山的生活就在眼前了。腐敗的有些迅速了。

一開始大順軍軍紀良好。可是,後來和土匪差不多了。上至明朝遺臣日夜拷打,按官員級別大小向大順軍提供贊助。否則,大將軍劉宗敏準備了好幾百套夾棍,無償使用。

這些,在崇禎面前聲稱無力助國的大臣,在酷刑下損的銀子成千上萬。可就是這樣也沒有落下好,死於刑罰下的大臣何止數人。錢也花了,命也沒了。前任老闆對你們怎麼樣在閻王那反思吧!

對於老百姓,大順軍也出現了劫掠,姦淫婦女的亂象。且沒有受到軍紀的懲罰。而李自成對於軍隊的思想工作早已是扔到爪哇國去了。

順軍的人氣指數在急速下滑。

打仗打的是錢糧,後勤很關鍵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有道理的。再厲害的部隊也要吃飯,沒有足夠的後勤補給部隊是很難前進的。說道底是錢糧。

劉宗敏奉命用大棒不加胡蘿蔔的方法,在明朝的大臣身上榨出鉅額財富。這對緩解軍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歷朝歷代,後勤都是大事。為了長治久安,都是想盡辦法,優中先優。像大順軍這樣暴力,不講方法的絕對是臭棋婁子。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是古代心理戰的典範。有很強的實用性,可是,李自成不聽忠臣李巖的勸諫。重用奸佞牛金星,昏招頻出。

在大順軍享樂主義盛行的形勢下,士氣和他們的信仰都讓糖衣炮彈給瓦解了。

而李自成感覺他的號稱百萬部隊,戰將千員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

再看看清軍入關後,對明朝的官員有才能的人士多方拉攏,禮遇有加,懷柔的讓許多人心甘情願的為清朝賣命。至少,這些人受到了尊嚴。

將帥失和

劉宗敏是李自成手下第一悍將,也是地位僅次於他的二號人物。當時位居大將軍之職。

李自成對於劉宗敏是能用而不能御。打仗對於劉宗敏比較倚重,可是,劉宗敏是相當跋扈的人,進北京後,對於李自成的規勸根本不聽。連稱帝后的李自成也當面頂撞。

對於處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他是先關後打,還讓人家給兒子寫信勸降。而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讓李宗敏給霸佔了。

李自成規勸,劉宗敏不聽。為了大局李自成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此時,如果再強烈些的反對。很可能就內鬨而起。

但李自成對於主宗敏的控制,就是日後假設他稱帝,這也是個巨大的矛盾。不排除像太平天國洪秀全與楊秀清自相殘殺的局面,而且很有可能。

衝冠一怒為紅顏

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是明朝最為強悍的部隊,戰鬥力相當的彪悍。這支隊伍的班底是袁崇煥任薊遼督師時所組建的生力軍,後金那麼強大,幾次入關。可沒有一次突破關寧鐵騎的防線攻下山海關。而是迂迴繞道進入中原。

這支幾十萬的部隊,是不可小視的隊伍。

當李自成攻下北京後,不時的讓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給兒子寫勸降信。再加上自己的愛妾陳圓圓也在北京。

經驗激烈的思想鬥爭,吳三桂交出山海關給大順軍。當他的部隊向北京行進時。家人來報,老你吳襄被關入牢,愛妾陳圓圓已讓劉宗敏霸佔。

歷史上著名的故事終於發生了。

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立即掉轉部隊,復奪山海關,殺死李自成的部將。

決戰

在得知吳三桂反水後,李自成並沒有立即殺向山海關。兵貴神速的竅門他沒有執行,這給了吳三桂和後金聯盟提供了時間。

而當大順軍不情願的離開溫柔之鄉時,後金的部隊得到吳三桂伸來的橄欖枝。吳三桂準備和後金聯盟,事後臣服於後金。

當大順軍和關寧鐵騎激戰了一天眼前吳三桂的軍隊就要支持不住時。

“辮子軍來了”大順軍隊伍出現了驚慌的喊聲,不知是發 自內心的驚懼,還是間諜在此時作亂。大順軍聽到這喊聲,士氣一下子瓦解了。在敵人前後夾擊的情形下潰不成軍。


每天來罐正能量

1644年4月13日,李自成率領十萬大軍,押著明太子還有吳三桂的父親為人質,親征山海關,欲以泰山壓頂之勢迫降吳三桂。

不過此時的李自成也犯了個錯誤,自己的軍隊連日征戰,行程千里攻下京城,待了20多天又再出征討吳,此時的李自成軍已是疲憊之師。而且身邊的將領們還在貪戀著京城裡的花天酒地,戰鬥還未打響,隱患就已埋下。


這次李自成的出兵促成了吳三桂倒向清軍,本來是李吳之間的對抗,變成了李自成與清軍的對抗。吳三桂的舉動讓本打算繞道山海關的多爾袞大喜,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加快調整軍事部署。

另一邊的李自成確是出兵急行動慢,京城山海關700裡之遙,走走停停用了8天,4月21日到達山海關時,還不知道清軍吳三桂已成聯軍,徹底貽誤了單獨與吳決戰的戰機。從後來的4月22日其與清、吳聯軍交戰失敗,26日就跑回了北京,可以看出,他之前的進兵行程是4天完全可以到達的。




在與吳三桂苦戰一天久攻不下後,沒有心理準備的李自成再去與清、吳聯軍作戰,是完全不在狀態,可以說李自成是打了一場糊塗仗。面對意外殺出的八旗兵,李自成驅馬而去,脫離了戰場,這讓農民軍陣腳大亂,無心戀戰。

李自成敗到河北後還打算勸降吳三桂,被拒後殺掉吳三桂的父親,後退京城,匆忙登基,然後燒了內城九門城樓,挾持著陳圓圓離京西撤,前後在京城待了41天。


史說新傳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說李自成有雄兵百萬、上將千員的,我只能說,題主大概是姚雪垠先生的小說或者連環畫看多了。且不要說他根本沒有雄兵百萬、上將千員,就是有,此時在北京城裡面的,也就十幾萬人左右。而且,不能忽視的是,此時有一股神秘的力量籠罩在整個北方大地上空,那就是鼠疫。

之所以北京城能被李自成那麼容易的打下來,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北京此時正在流行鼠疫,城防軍的戰鬥力已經基本降到了最低點,達到了“鞭一人起,另一人復臥”的悲愴境地。正是因為如此,大順軍方能長驅直入,幾乎不遭遇任何抵抗的進駐京師。

但是鼠疫不會只傳染百姓不傳染李自成的兵,所以在進城後不久,大順軍的戰鬥力呈現了斷崖式的下滑。不要說幾十天的腐化生活,就能讓一支百戰之師變得一觸即潰,那不可能。

(在京虎子老師的《上帝的跳蚤》裡,已經對此考證得很詳細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而且,山海關之戰裡,李自成也並沒有一開始就兵敗如山倒,而是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鬥了個難分伯仲,大順軍還稍占上風。只是他沒想到啊沒想到,幾十年來都沒有被後金/滿清打開過的山海關,居然就被吳三桂無償的給女真人打開了。已經打得筋疲力竭的大順軍,實在無力招架前後夾擊,自然也就只能飲恨山海關了,時也命也。



青言論史

百萬雄兵從哪來的?

李自成對外宣傳極力誇大自己的兵力,是為了嚇住明庭的軍鎮、地方武裝,也是為了給想要投靠的各股農民軍集團信心。普通民眾很容易相信這種宣傳,但是帶過兵打過仗的那些名臣宿將不可能真的相信這一套。百萬軍隊要多大的人口數量供養??關寧軍八萬兵歲費銀兩百萬兩、糧幾百萬石,就幾乎抽空了北方四省的出產。那為啥還在史書中如是記錄?無他,為失敗找藉口遮羞耳!

闖軍後期一路順風順水進軍北京,沿途不斷有成建制明軍投降,投誠軍幾乎二十萬,李自成頭疼欲裂,這些部隊不堪使用,為安撫降軍還要無數錢糧。這些紙面上的降軍也被算進了闖軍總兵力中。闖軍本部極有可能被誇大了近二十倍,而且是連續作戰得不到調整喘息的疲兵,仗著士氣較高打著順風戰,不能遇挫。至於史料記載一片石闖軍身攜重寶財物野戰,應該是誣陷或誤解。軍士們頂盔掛甲持槍列陣,每人負重在三十斤左右,而明代的硬通貨可不是紙片子而是沉甸甸的銀子(以及絲、綢、錦等織物),這些勞什子帶在身上作戰是嫌自己死的不夠快嗎?這些參與一片石大戰的都是最精銳可靠的闖軍嫡系、百戰老兵,會不懂輕裝上陣這麼簡單的道理嗎?所以沒經過戰陣的記載者,可能憑空想象攻佔北京後闖軍縱兵劫掠,之後又守財奴般負寶北進成為戰敗的原因。也可能闖軍確實攜帶大量財物,但不應該是士兵個人私有物,而是中軍輜重隊押運的,戰後犒賞將士、安撫降軍用銀。吳三桂寫給李自成的書信中提出投降的條件之一是請餉以撫遼軍,雖然最後李自成看出吳三桂所謂倒戈是拖延時間,但還抱著一絲幻想,希望吳像姜襄那樣看到自己的大軍嚇慫投降,所以攜帶了可觀的財物打算徹底收服吳部。對闖營而言,攻佔北京代表天下已經易主,隨後就應解甲歸田享受和平了,誰也不願意戰死在勝利前夜,能花錢搞定儘量別動刀兵嘛。


城頭鐵鼓匣裡金刀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必須明確一點,正史和小說的區別。李自成率領百萬雄兵的說法,似在明史中出現在《流賊》之中,原文如下:“籍步兵四十萬、馬兵六十萬。”這是李自成在崇禎十七年從西安出兵進攻北京時的人數,加起來剛好一百萬。

但這個數字是存在問題的。明末人口據《中國人口史》的記載,明光宗泰昌元年的人口為51,655,459人(數據來源為《明熹宗實錄卷4》),明熹宗,明思宗時期因為戰亂等原因人口應減少不少,暫時就算減少100萬,而南方人口又多於北方,暫時算北方人口為2000萬,

若是算李自成有100萬軍隊,則軍民比例為19:1,而且此時李自成僅僅佔領了陝西一省,陝西的農業人口不可能供養得起如此龐大的軍隊。

所以,合理的解釋只有兩種,一是李自成把能夠成為戰鬥力的男丁全部算上了,二是他在虛報人數,而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所以說,李自成真實的軍隊數量,根本沒有100萬。

在山海關潰敗的原因如下:

其一,李自成軍隊質量不行,但吳三桂和清軍都是精銳。李自成的軍隊基本上是烏合之眾,他之所以能打敗明軍,主要原因在於明朝軍隊自身的腐敗,明軍沒有足夠的軍餉,軍心渙散,毫無鬥志,所以明軍失敗,並不能說明李自成軍隊戰鬥力強。而清軍和吳三桂的軍隊,都是絕對的精銳,尤其是八旗軍隊,當時在山海關外野戰,農民軍根本不是對手。


其二,李自成沒有帶來全部主力。當時李自成完全佔領了中國北方,所以他需要分兵去鎮守各地的城池關隘,所以明史記載 “自成怒,親部賊十餘萬,執吳襄于軍,東攻山海關,以別將從一片石越關外。” “自成兵二十萬,陣於關內,自北山亙海。”所以,李自成能夠調動的人馬只有二十萬,而吳三桂的人馬有三萬,再加上清軍約十萬人(幾乎傾巢出動),人數上吳三桂和清軍與李自成相差大概9萬,而戰鬥力則是吳清雙方遠勝李自成,所以李自成的失敗是必然的。


其三,李自成沒有想到清軍的突然出現,其軍隊亂了陣腳。《明史》記載當時情況如下

戰良久,我兵從三桂陣右突出,衝賊中堅,萬馬奔躍,飛矢雨墮,天大風,沙石飛走,擊賊如雹。自成方挾太子登高岡觀戰,知為我兵,急策馬下岡走。

這說明李自成根本沒有預料到清軍會參戰,也沒有預料到清軍戰鬥力如此強大,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李自成對於情報掌握的失誤,導致其最後的失敗。

綜上,就是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潰敗的原因。

【歡迎諸位交流討論!】


庭州行者

百萬雄兵就是扯淡。李自成的嫡系精銳最巔峰的時候是三打開封,還不足20萬人,被一場大水就衝去一半,之後一直沒有大的補充。李自成佔領西安後之所以東征山西就是因為實力不足,想從山西取得繳獲。出征的兵力不足十萬人,一開始也沒有計劃進攻北京。不過沒想到山西明軍根本就不抵抗,幾乎全都投降了。結果李自成就收不住腳最後到了北京。從李自成的多次檄文就可以看出順軍的虛弱,從一開始大義凜然要推翻崇禎,到了最後在北京城下要求被收編世鎮陝西。山海關一戰時順軍在北京雖然有十幾二十萬人,但有過半數是降軍。真正可用的兵力雖然比吳三桂強,但比清軍和吳三桂的聯盟差的遠。吳三桂三次反叛又消耗了順軍的寶貴兵力和時間,所以李自成從北京出征的時候已經是盡人事的局面了


豬痴豬

第一,李自成帶去北京城的軍隊沒有那麼多,最多10來萬。和吳三桂的軍隊差不多,其實李自成一開始就沒準備攻入北京城的,奈何自潼關開始,明軍就一路望風而降,這也導致了大順派系的飄飄然,也自然而然的把關外的滿清勢力忽視了。

第二,北京雖然是明朝首都,但是,明末以來,北方天災人禍,京畿之地根本無法自給自足,也根本無法支撐所謂的百萬大軍,怎麼來看,李自成在今一個月的時間裡,沒有恢復生產和建立一個新王朝的制度,而在搜刮財富,也就是說,李自成自一開始就沒有堅守北京城,繼承天子守國門的政策。

第三,李自成在完全,沒有了解吳三桂及關外後金勢力的情況冒然出兵,結果不言而喻。山海關大敗後,李自成根本無法有效組織起分散在北方各省的軍事力量,以及李自成與當時任然掌握著國家命脈的地主階級的矛盾下。最後,李自成被同時貧農階級的老農用鋤頭砸死,不得不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