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話“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應該怎樣理解?

用戶67207919997

農村俗話“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也就是我們平時知道的“升米恩,鬥米仇”這個成語(也有人認為成語原話就是“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它來自於一個民間故事,也是在講述一個人生道理。解釋一下也就是指如果別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但如果經常幫助他或者給他的幫助又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會認為這些幫助都是應該做的,如果再停止了幫助,反而會讓他忌恨。

這個故事講得是兩個相處的不錯的鄰居,一個窮,一個富有,窮的這家連溫飽都難以解決,富有的鄰居看不下去就幫他,給他一升米解決了燃眉之急餓,窮人很感激!可是慢慢的等到窮人度過了難關後,又開始想既然能給我一升米,那能不能再給我多一些不僅能用來吃,還能解決明年的種子問題呢?結果富人體恤他真的又多給了他一斗,這次不但沒有得到窮人的感謝,反而讓窮人家“心懷怨恨”,原因是,這一斗米雖然能解決吃的問題,但不足以作為種子,你(富人)這麼有錢為什麼就不能多給我些呢?就開始詆譭富人“為富不仁”等壞話,結果很明瞭,原本關係不錯的鄰里就此鬧掰,幾乎到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

現實生活中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有些人在困難時,你給他些許幫助,他會心懷感恩。對於一些有良知的人來說,這種恩情也許他還會記一輩子;但對於一些貪心的人,你給的幫助就像是往大海里投石一樣,遠遠不夠,一旦不再幫助或者他認為幫助過少的時候,他可能會像“餓虎”反咬你一口,真真是“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啊!

不僅在朋友之間相處時要注意“幫助得當”外,教育孩子時也是一樣的,過度的、一味的滿足孩子的各種慾望都是不恰當的做法,這不是在養孩子,更有可能是在“養仇人”,現在時不時還能看到因為家長沒有給他買想要的玩具、衣物、食品等,未滿足孩子的願望,和大人撒潑打滾甚至打罵父母的情況。這不也是“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引申意義所在嗎?

所以我們每個人要與人為善,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一定要掌握好一個“度”,往往“過猶不及”。


駿景農業

農村俗話“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應該怎樣理解?


花開隴上

記得曾經工作的時候,我是公司剛到的實習生,跟我一起實習的還有另外一個女同事,我們兩個都是剛到公司,畢竟都有些人生地不熟的,於是不自覺的我們兩個就走在了一起,剛開始工作上老闆會安排很多雜事,那個女同事行動力不太強,有些工作難免比較落後,我就會主動的去幫助她,比如幫她今天做一個稿件,明天做一個策劃,後來她竟然直接讓我幫她設計一個方案,結果可想而知,我拒絕了她,而她卻責怪我不如從前一樣,兩人也就慢慢疏遠了。


同樣,“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想必很多人都大概能理解,這句農村俗語可謂是處世之道的經典語錄,可以說生活中每個人都曾經體會到過。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施捨給別人一斗米,別人會感激你,而你給他一擔米,別人只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當你不再給予時得來的卻是對方的仇恨。

這句話也告訴我們:識人很難,所以才會有那句會看人的才是偉人,但無論怎麼樣都要記住,在這個世界上好人不能做得太過,否則當有一天你不在做雷鋒時,別人就可能與你反目成仇,因此,無論是對同事、朋友甚至家人,都要權衡好關係的天平,不要因為你的好太多不值得的人得到。

席慕容曾說過:我願給,但只給那些值得受的人。當一個人不知感恩戴德時,那麼也請你不要賜給他“一擔米”養仇人。最後我想說,人秉持著善意終是好的,但也要找準值得的人哦。希望以上內容能幫到大家,我會持續解答有關的農村問題,請大家多多關注!


農村巷

這句話不光是在農村能聽到,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經常會聽到的,解釋這句話首先有一個很簡單的小故事,有一個人沒有吃的了,身無分文窮困潦倒,眼看日子就過不下去了,這時一位富人給了他一碗飯吃,讓他能夠在絕路之中獲得希望,吃飽了飯維持生命,才能夠繼續活下去,他可以去找工作、賺錢,而這個人會一直記得這位富人在他最艱難最絕望的時候施以援手,才能夠讓他走出困境,會對這位富人一直保持感恩之心,會知恩圖報。


而換一種思路,如果這個人即將餓死的時候,富人給了他一碗飯,他吃飽後富人繼續給他糧食滿足他的一日三餐,這個人就不會想去賺錢工作,會讓富人一直養著他。而富人不可能一直養著他,如果長此以往,富人有一天不繼續給他提供免費的糧食了,這個人就會憎恨這位富人,因為在這個人的思維中,富人就應該一直給他提供糧食,而不去想想富人為什麼要給他提供糧食。這也就是所謂的“鬥米養恩,旦米養仇”的道理。


“鬥”和“擔”是古人一種計量單位,“擔”比“鬥”的計量單位要多的多。也就是說幫助人要有量,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 現實社會中有很多類似的事情和情況,這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方式方法,人心是很難揣測的,所以在為人處事中也要有相應的方式方法。

以上只是個人觀點,如果大家還有其他想法和不同的觀點,歡迎大家評論互動!


農家巷

關注【著迷丶大鄉村】,關注農村那些事兒!

農村俗話“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應該怎麼理解?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一下想到了演員孫儷(鄧超的老婆)。孫儷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一位演員,她的公益行為都很低調。很多愛心捐贈,都不曾被報道。

孫儷捐助了很多寒門學子,其中有一位學子的所做所為,很好的解釋瞭如題所問的那句俗語。那位學子是孫儷資助多年的其中之一,而孫儷沒想到的是,那學子在入大學期間不知自食其力,變本加厲的向孫儷索要資助生活費。因為他那不懂感恩,不懂自食其力的做法,讓孫儷心寒,便斷了他的資助,卻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那位學子竟然因此借媒體抹黑恩人。此事一經報道,引無數人為此憤慨。


其中對錯,我無意去評判。這裡我僅僅借這個事件。說說我對這句俗語的理解:鬥米養恩,對於一個人的恩情,在你僅僅幫他一線的時候,這最重要的一點兒,會讓他永遠銘記感恩;擔米養仇,當你對別人的恩情,多到讓他喚起內心的慾望時,你幫助的將是一個仇人、白眼狼。

這句話也是在告誡:幫助他人,你應該是去激起他生活的鬥志,幫他完成自救,而不是過度幫扶,讓他變得好吃懶做!


最後說一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國家實行的‘精準扶貧’,就是對這句話很好的詮釋。


著迷丶大鄉村

曾經有個故事:說一個青年看見一個乞丐可憐,每次遇到那個乞丐都會施捨10元錢。可有一次只給了5元,並說我現在結婚了,只能給你5元,乞丐知道後大怒,並說道,你拿我錢的去養老婆。這個故事就是典型的”鬥米養恩,但米養仇。”




雖然說“升米恩,鬥米仇”是農村諺語,卻並不只在於農村,這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大衣哥走紅之後為了做了很多事情,鄉親們不但不知感恩,反而後顏無恥要他給每家送小車送存款,可見人一旦產生了依賴思想之後,靈魂不知道骯髒到什麼成度。在看現今的少數低保戶,貧困戶,得到政策補肋之後,不思進取,不愛勞動,寧願待在家中無所事事也不想脫貧,有的人甚至整天以賭博度日,這種不勞而獲的思想不但影響成年人,更滲透在孩子身上,才出現了一篇小學生網絡熱文,孩子長大以後的理想竟然是爭取當一個貧困戶。有人當是一個笑話,可這是笑話嗎?深深體會後能笑得出來嗎?



鬥米養恩,升米養仇。只有在一個人最困難之時,幫扶一下,適可而止。扶人必扶志,讓其懂得感恩之心。千萬不能因一時可憐變成時時可憐,讓其有依賴之心,否則就會變成農夫與蛇的故事。


鄉村老農民

我媽從小心疼我,每天給我兩顆糖,我每次吃糖都給小夥伴一顆,有一天我媽沒給我糖了。小夥伴伸手向我要糖,我沒有他竟然怪我並蔑視我,然後我就再也沒給過他糖,並且無視他到處宣揚我小氣。第一天給他糖的時候,他萬分感激,持續一段時間後,他已經沒有感激了,不給的話還怨恨。無視他的怨恨,到後來,他仗著比我體格大,竟然來搶我的糖,還說本應該是他的。


Mr泛其流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是一句民間諺語。這一句話實際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現實反映,愛己及人,你可以去兼愛別人,但要把握好一個度。換言之: 愛可以,但不可以溺愛。又或者: 對你好可以,但不可以慣著你。可見,愛別人需要理性不可盲目,在可控範圍內的愛最好。倘若愛心氾濫,便會適得其反。


歐陽大拙

救危難之人一急,他存感恩之心,但救之,再長養起來他就感覺施救者救人救到底是應該的,一旦施救者不養了,他就轉恩反為仇,恨施救者沒能永遠供養著他……………………俾人認為就大概是這麼個意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