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說喜歡某物、某事、某人,卻不去努力得到、不去用心做好、不去可以追求,那是一種什麼心態?

金旭濤

這真是個好問題!其實這對應好多種心態,不止一種!


不努力,我就不會真正失敗——低自尊者的自我保護

俗話說,爬得越高摔得越疼。

那麼如果一個人很害怕摔疼,如果一個人心裡認為爬太高會摔死,那他會怎麼樣呢?

他就不爬高了唄!

聽起來「努力就有機會」「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是非常激勵人;

但是其實每個人都經過「我努力了,但是我還是失敗」了的巨大痛苦!

那怎麼辦呢?——那就不努力了,不努力最安全。

沒有付出,就沒有損失嘛!

那這個跟自尊有什麼關係呢?

低自尊的人,會很在意自己的能力好不好。因為他們打從心底是沒有自信的。所以他們做一件事情的結果,就會很大的影響他們的自尊心。

如果努力後,還是失敗,低自尊的人很容易陷入絕望:『我果然很差,一無是處,努力了也沒用。』

高自尊者不同,他們打從心底是對自己有信心的。所以,一件事情的失敗,並不會打垮他們。努力後結果不理想,他們會認為:『這確實是太難了。這也是累計了經驗。更重要的是,雖然我這件事情做不好,其他事還是做得不錯的。


低自尊者是傾向於避免失敗的,而高自尊者是追求成功的。

就這好比:

人窮到一定程度,你都不敢做生意賺錢,因為你怕虧本後雪上加霜(低自尊)

人富裕到一定程度,就敢到處借錢,做生意也不怕虧本。(高自尊)

低自尊者的心理過程是:對自身能力不自信→預期會失敗→將失敗歸因為自身能力低→泛化到自我概念的其他方面→不能通過自我肯定進行補償→情緒痛苦


心理學家做過很多實驗,驗證過這個。比如有一個叫做「泰斯」的科學家。

他招募了兩撥人,一群是低自尊的人,一群是高自尊的人。

然後他給這兩撥人都做兩種測試。

測試A:告訴這兩撥人,這個測試A啊,能夠準確的測出誰的能力低。也就是說,如果你成績差,那你肯定能力低。但是能力高不高它測不出來,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力高,成績也不一定就好。

測試B:告訴這兩撥人,這個測試B啊,能夠準確測出誰的能力高。也就是說,你能成績高,代表你能力肯定好。但是呢,它測不出你能力低不低,也就是說,如果你成績低,也並不說明你能力低。

結果,低自尊的人很少去努力練習測試A,而更喜歡練習測試B。高自尊的人則相反。

因為,低自尊的人很害怕測試A測出自己能力低。所以他們就不努力,這樣就可以對自己說:『我測試A成績不好,是因為我不努力。』而測試B很安全,所以他們願意努力。


越是低自尊的人,越害怕失敗。

越是害怕失敗的人,越是不會去努力。

而正因為他不努力,所以他成功就越少、失敗就越多。

他成功越少、失敗越多,就越是低自尊。

越是低自尊就越是還害怕失敗……

這就惡性循環了。


其實不是真的喜歡,只是藉此「裝X」「YY」——虛榮者的假把式

剛才我們討論的低自尊者的自我保護,那是真的喜歡那件事情。

可實際上,有一種人,他其實並不真的喜歡說自己喜歡的事情。

因為我們現代的社會文化氛圍,是鼓勵人有愛好的、鼓勵人有理想的。

我們歌頌有理想的人,我們同情「懷才不遇」的人。

我們也佩服那些「超然物外」「不執著」「灑脫」的人。


所以有些人,就假裝自己有「理想」有「熱情」,然後呢他又不去做,就造成了好像是「懷才不遇」的結果,不去做好像就是「不執著」的。


藉此,他們就自我感覺良好了。


虛榮者的錯誤在於:他們誤會了。他們不知道……

人們不是歌頌有理想的人。而是歌頌追求理想的人。

懷才不遇的意思,是至少要些成果讓人承認才可以。

只有拿起過,才有所謂的放下。如果一個人沒努力過,其實也談不上「灑脫」。


保持一個永遠不會落實的希望,來讓自己保持希望感——迷茫者的心理防守

你有沒有過很迷茫的感覺?

那種感覺是不是很難受?

當然找到一個「目標」的時候,這種迷茫的難受感覺,就消失了。

但是,如果這個目標努力了,不能實現。人就會重新陷入迷茫。

所以,有些人就無意中讓自己停留在「最初的希望」裡面。

這就避免了自己再度迷茫


真的喜歡那件事,但是悲觀,確信自己得不到——悲慘者的控訴


有些人明明知道目標不能實現,但是就不是不願意換一個目標。

為什麼呢?


原因有兩個


①我們人,其實都是喜歡抱怨的,喜歡得到別人的理解。

我們都知道得不到想要的很痛苦。

如果一個人平時沒有別人理解他。但是這種「我喜歡的得不到」的狀態,其實很容易得到被人理解。於是他就爽到了。

既然他爽到了,他無意識裡,就會繼續抱怨、繼續向人傾訴。為了保持這個,他就不能換目標,只能是一直抱著「不能實現的目標」不放。


還有一種可能是:他小時候的願望沒有被滿足,也沒有被理解。比如,小時候家裡窮,想上學上不了、想學鋼琴學不了。長大以後哪怕他其實有錢可以自己學鋼琴、有空自己讀書學習了,他也沒真的去學。

因為他要的,其實是大家理解他小時候有多苦。而不是去實現願望本身。


②換一個目標,他們就覺得自己「認命」了,而他們不想「認命」。他們覺得世界不公平,必須有一個持續的理由去發洩自己的「憤怒」和「不平」。


比如說,一個人想「我要有錢」。但其實他是羨慕富二代。他不是想白手起家,他是想成為富家子弟。

所以這種人,一邊會說:『我真的想變得更有錢啊!』但是他從來不賺錢。因為他從來要的就不是「賺錢後的有錢」。他想要的是「我出生就有錢,我不賺錢也有錢」。

然後他又覺得,出生就決定了財富,很不公平。

所以他就要一直的說這件事情。其實他是在表達對這種無法選擇家境的命運的控訴和憤怒。


作者簡介:佘炤灼,首都師範大學-應用心理碩士(心理諮詢方向)。熟悉正念冥想,帶領過正念團體總計250小時以上。有兩年心理諮詢經驗,接待過167人次以上的個體心理諮詢。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實習心理諮詢師。較多回答心理諮詢、情緒調節、婚戀關係、原生家庭等問題。

照見

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人都遇到過,或者是自己曾經有過,或者是身邊的朋友有諸如此類的。


我的一個朋友,從小長大的,但是後來我出外讀書,後一直不怎麼見面,後來都長大了,就開始聯繫的頻繁起來,時不時也聚個會什麼的。經過很多次的交談,我就發現他是這麼一個人。

時常羨慕別人擁有的,但從不考慮別人付出的什麼,成天工作的時候說累的不行,不去賺錢,還總是想要得到他口中所說的種種。

我就在想,為什麼他會有那種心態,不靠努力和汗水能換來回報的事情,怎麼就那麼有把握會掉到自己的頭上,首先,沒技術,再有沒文憑,想改變現實卻不去學習,依然沉寂在自己的夢境當中,他是2008年步入社會,如今十年了,還是一無所有,卻成天還在誇誇其談。該說是幼稚心理嗎?


在這我就想牽扯另一個話題,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當然,不讀書發財的人很多,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經商的情商的,大部分還是需要書籍來讓自己明白事理的,不懂就要去讀書,提升自己,免得讓自己在適當的年紀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

他就是典型的沒讀過多少書,還自認為自己懂得很多道理的那種人,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上,給別人講述應該怎麼怎麼做,然後,自己卻懶得不想動。

沒有任何自省能力,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妥,大概是這類型人最大的特點了。


遲暮心懂

語言是很多因素雜糅在一起的外在表現,包括說話者當時的處境,心理,所以具有很強的偽裝性。有時語言是一個人想要麻痺自己和他人的一種表現,通過自己的語言傾訴想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對自己認定的事實深信不移,具有指向性和勸導性;但有時也只是淺表意識的體現,下意識的語言並不能作為探究他人內心真實考量的依據。所以語言是很不可靠的。通過一個人說的話很難判斷一個人真正的意識在指向什麼,有時候甚至連說話的人自己都可能不清楚。

但行動比語言更加隱蔽,它是意識的不斷執著和刺激所激發的。所以大多數時間人的行動受深層意識的支配更多,受淺表意識的支配較少。深層意識與每個人的先天性格相聯繫,再與內心深處的慾望相結合,通常表現為對真正在乎的東西格外熱忱,以行動來表示內心的衝動。但對於只是口頭上說說的東西,一般也僅僅流於表面。所以,我們經常有這樣的感覺,真正在意的,想要的,一般都會通過實際行動來付諸實踐,且無需他人催促就可辦好,但對於那些只是用來掩人耳目,自我欺騙的反而會每天掛在嘴上。就如同葉公好龍,不是真正喜歡,在意的。


KK健康

一個人要改變,要麼現狀讓他非常的痛苦,要麼就是能得到的事物會帶給他非常大的快樂。

如果遲遲不做出行動,無非是內心安於現狀,或者還沒有足夠的動力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