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皇帝趙構《賜岳飛批札卷》賞讀(2卷)

第一卷:

書札全景:

宋高宗皇帝趙構《賜岳飛批札卷》賞讀(2卷)

宋高宗趙書法《賜岳飛批札卷》紙本行楷 縱36.7釐米 橫67.5釐米,臺北蘭千山館藏。

宋高宗皇帝趙構是宋徽宗趙佶皇帝第九子。此書法作品是宋高宗給岳飛的親筆信,共17行,每行字數不一,共99字。後署“付岳飛”三字,上鈐御前之寶,下有宋高宗趙構皇帝御押二印。根據內容推斷,書於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為宋高宗皇帝趙構(1107~1187年)早年所書。無論從整體的佈局上,還是從筆法的意態上,均具王羲之《蘭亭序》的神韻和智永的特色,並能加以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家的風貌,顯示出“秀異而獨立”、精彩潤朗的藝術風格。其點畫中的撇與捺挺健有力,秀色可人,絕無劍拔駑張之態。結字妍媚多姿,清和俊秀,字體在行與真之間,從中可窺其鐵畫銀鉤,又時以側鋒取勢之主觀追求。全篇豎成行橫無列,行間參差,錯落有致;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朗寬穩,雖字字不相連屬,然以氣貫通,頗有書卷之氣。成為有宋一代皇帝書家之精萃者。

宋高宗皇帝趙構《賜岳飛批札卷》賞讀(2卷)

書札局部圖

趙構即位初年,起用一些抗戰派將領,特別對岳飛,是又愛又敬,不要說下的詔書,僅親筆寫給岳飛的信,就夠印一本厚厚的書。不但如此,趙構還寫了“精忠報國”四個字送給他。以上《賜岳飛批札》是趙構給岳飛親筆信一部分,後署“付岳飛”三字,上鈐御前之寶,下有高宗御押二印。字體介於行楷之間,氣韻清和,顯示作者深厚的書法功力。

宋高宗皇帝趙構《賜岳飛批札卷》賞讀(2卷)

書札局部圖

趙構的書風是屬於純正的二王一路的,他專心於學習過二王、智永、孫過庭、陸柬之等人的書法。比如我臨寫的這幅《賜岳飛批剳卷》就與陸柬之的書法很相似,帖中的“管”、“帶”等字有王羲之《蘭亭序》的遺韻。這篇帖子是宋高宗寫給岳飛的回信,雖然後來他和秦檜合謀殺害了岳飛,但從這篇書札來看,宋高宗登基初期對岳飛還是很信任的,甚至是推心置腹的。此時岳飛鎮守長江一帶,文中說:“風霜已寒,徵馭良苦,”是高宗對愛將的貼心慰問。;又言:“長江上流一帶,緩急之際,全籍卿軍照管。”是高宗把國家軍事安危託付給了岳飛;文中末尾說:“如卿體國,豈待多言!”這更看出高宗信任岳飛的精忠之心,也信任他應對軍情危機的才能。想想宋高宗曾經那麼信任岳飛,最終會殺害他,不免讓人扼腕痛惜。岳飛一首《滿江紅》慷慨激揚,“靖康恥,猶未雪……”岳飛之志是收復中原,迎回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宋高宗可不這麼想,他依戀皇權,如果二帝歸宋,自己豈不是要退位,到手的權利誰也不想拱手讓出。高宗一方面為了阻止金兵南侵,他要借重岳飛等名將之力,另一方面他又擔心他們權利過大難以控制。高宗只想坐穩江山,做個太平皇帝,至於收復中原的理想他不是沒有過,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把皇位保住是大事。岳飛善於打仗,但在揣摩上意方面,不如秦檜。秦檜知道高宗是主和派,於是他極力打壓朝中的主戰派,深得高宗之意。宋高宗既要動用兵力讓金國知道南宋的實力,同時又向金國示好,戰和並舉,來維持南北的平衡,保持現狀,安穩地做他自己的皇帝。只是一人的富貴榮華,可惜了岳飛等忠臣的性命,更可惜了南宋喪失了收復中原的絕佳時機。以至於偏安東南一隅,苟且偷安,任由北方的女真族、蒙古族坐大。蒙古在吞併南宋周邊小國後,對南宋形成軍事大包圍。國土面積小、軍民鬥志渙散的南宋不敵野蠻兇悍的蒙古鐵騎。最終,南宋被蒙古吞併,中原大地被外蒙古族統治很長時間,華夏文明遭受了一次浩劫。這不能不說與宋代自建國以來重文輕武的國家政策有關,而宋高宗建立的南宋在面對內憂外患的非常時機時,依然延續這一政策,軍事上的被動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宋高宗皇帝趙構《賜岳飛批札卷》賞讀(2卷)

書札局部圖

中國素有因人廢字的傳統,學書法的人選字帖時,也是特別中意人品名聲和書法兼佳的書法家的字帖作為範本,習其字,學其德。說句實在話,人們雖對偏安東南的宋高宗趙構沒有太多好感,但其書法造詣卻毋庸置疑。宋代是個文化昌盛的朝代,精於書法的皇帝有許多個,其中宋徽宗和宋高宗父子,可列於古代一流書法家的隊伍裡,而宋室後裔的趙孟頫更是可以與王羲之、顏真卿等頂尖書法家相提並論。“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絕無此書。”趙孟頫應該是元代以後中國書法第一人,他年輕時曾專心臨習趙構的書法。現在,人們喜歡趙孟頫中和典雅的書風,空閒時常臨習。就連趙孟頫都肯下過苦功學習趙構的書法,那定然是好的,再說練書法講究上溯源頭,既然選擇了趙體作為學書主攻對象,就有必要去了解趙孟頫師從過的趙構書法,才會瞭解趙體的來龍去脈,進而融會貫通。

第二卷:

宋高宗皇帝趙構《賜岳飛批札卷》賞讀(2卷)

宋高宗皇帝趙構《賜岳飛批札卷》賞讀(2卷)

找到了一張岳飛的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