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選擇休養生息,蜀國未來會怎樣?

珍懿xbLY4160


魏、蜀、吳三國,總體實力魏國佔絕對優勢,很多時候都需要蜀、吳兩國聯合對抗魏國。因此蜀國如果選擇休養生息,那麼不外乎是養了一頭肥豬,等著魏國來宰殺罷了。選擇休養生息顯然有利於蜀國百姓,也有利於能統一天下的魏國或者晉國,但卻不利於諸葛亮的統一大業。諸葛亮精明一生,豈可為他人作嫁衣賞?所以諸葛亮治蜀以嚴法酷刑,終其一生都在向蜀人索取,以完成他的統一大業。

如果諸葛亮選擇休養生息,那麼他的功績不會太過顯著,畢竟歷史上的名臣名將都是戰功赫赫,殺人盈野而來。不打仗而發展民生,雖然有利於百姓,但歷史功績會小很多,人們常說的盛世雖好,但畢竟不精彩。諸葛亮受先帝所託,以恢復漢室江山為已任,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諸葛亮也顧不得體恤民眾了,恢復漢室江山最重要。

如果蜀國選擇休養生息,那麼魏國就會主動進攻蜀國,相比於橫渡長江,翻山越嶺正是魏軍所長,渡江擊吳,不如越嶺伐蜀。魏軍要翻過秦嶺才能跟蜀國交戰,因此諸葛亮只需要在漢中一帶固守即可。在漢中防守魏軍,明顯不會消耗蜀國太多國力,且諸葛亮穩穩的佔據贏面,無戰敗之危,無勞身之苦。東吳跟蜀國交好,自然不會主動進攻魏國,也會在長江一線固守陣地,阻擊魏軍。

蜀國如果不對外爭戰,那麼上層權力鬥爭自然而然會十分激烈,無事可做的情況下,權力傾軋就成了必然。蜀國內部派系林立,以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為兩大主流,兩個權力集團必然會明爭暗鬥,以諸葛亮的智慧,必然將益州集團鬥垮。不過上層的權力鬥爭對下層百姓的影響不大,總體來說對百姓有利。若干年後,諸葛亮身死,承平日久的蜀國必然被魏國擊滅,而且戰爭烈度不會很大。諸葛亮作為一代名臣也會青史留名,但不會被人津津樂道。


大秦鐵鷹劍士


蜀國極有可能陷入內亂。

當時蜀國的政治中心在益州,益州分以下幾個勢力集團。

第一是劉備的老班底,也就是劉備最初的天使投資人們,包括關張、諸葛亮、糜竺、孫乾、簡雍等,這些人對劉備最忠心,是劉備最可以信賴的群體。而諸葛亮是這個群體的代表。

第二是荊州集團。包括馬良、馬謖、李嚴、楊儀等人,代表人物是李嚴,因為他是劉備的託孤大臣。

第三是益州集團。包括原益州州牧劉璋的下屬以及益州本地的名士們。他們的代表人物如來敏、彭漾、譙周等人。

三個集團對待劉備的態度大致是這樣:第一集團非常忠誠,而且他們的利益與劉備緊密相連,於是,這個集團願意出大力來輔佐劉備;第二集團也很忠誠,但不如第一集團,他們也是在劉備勢力僅僅是草臺班子的時候加入的,對劉備來說也是很親密的一群人。第三集團就不一樣了,他們把劉備看作侵略者,雖然暫時臣服,但心裡卻不是太看得上劉備。

再看看三個集團對待諸葛亮的態度:第一集團是認可,第二集團競爭(但不激烈,因為諸葛亮也有荊州集團的部分底色),第三集團還是看不上。

縷清了上面的狀況,就不難發現一個問題,第三集團既然看不上統治者,為什麼會臣服?

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備集團打出來的旗號-----復興漢室。

如果諸葛亮去休養生息,那當年劉璋就很休養生息,為什麼你劉備集團要滅掉劉璋跑來統治我們?

這就涉及到立國之本的大問題,得位正不正,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

形勢逼迫諸葛亮只能北伐,諸葛亮比我們還清楚肯定打不過,但是不北伐就不能證明自己的統治合法性,不北伐就無法轉嫁國內矛盾,這才是北伐的根本原因。


紫陌留雲


蜀漢處於當時相對偏於閉塞的西陲,什麼都跟不上,尤其是人才脫節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廖化那些渣渣關打仗啥事?更重要的是蜀漢政權各集團之間還存在許多內部矛盾,這個是致命的!


在頻繁的戰爭中,蜀國的經濟保持了一定的發展。農業大發展。為了克服“民貧國虛擬”的困難,支持戰爭,諸葛亮實行了“先農後戰”的方針。在黃沙漢中、谷口、沔陽、赤崖、武都蘭坑、陰平沓中和魏晉渭水海岸,開通了軍糧生產通道。他也非常重視灌溉工程。

鑑於李冰都安堰(今天都江堰)。它有助於“水旱自民,不知飢解,沃田千里,數字陸海,所謂天府”,諸葛亮把這道堰視為“農業之本,國家之都”,在北伐期間,“以諸葛亮.72萬人為主要衛士”。在農業領域,諸葛亮實行“先存錢,後當僕人”的政策。這一政策保證了自耕農獲得再生產的條件。



儘管蜀國的經濟已經發展起來,但基本人口很少,士兵超過10萬人,國家和自耕農年戰爭的負擔沉重。姜維年連續的北伐對經濟的壓力比諸葛亮常年的北伐更大,使農民的臉變得多姿多彩。



有句老話說的好,“少不入川,老不出蜀”這樣的舒適的環境,容易缺乏生活激情,消彌鬥志青春年少時,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正是展露個人才華的好時期,如果過上那種悠哉遊哉的安逸生活,就會失去了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也就幹不成什麼大事。一個地理環境的影響,就是諸葛亮再怎麼發展,也改變不了。還有就是諸葛亮搞內政還行,但是他不會識人用人。這才是最可悲的,不然諸葛亮不會活活累死。


武威堂後裔


三國鼎立局面出現後,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他決議開始了五次出兵北伐的策略,但最終未能成功,自己卻病逝於五丈原。從此蜀國也逐漸走向衰敗,直至被魏國所滅。後世人肯定都會問,在三國各割一方的時候,怎麼諸葛亮的政策不是休養生息,而在國力衰弱的情況下決議選擇北伐呢? 如果他不北伐,那蜀國又會是哪種局面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諸葛亮要北伐的目的:1、蜀漢在失去荊州和關羽後,已經到了人力疲憊,困苦窮乏的地步,在此形式下如果坐以待斃,只會被魏國步步蠶食,所以主動進攻,一方面可以伺機擴大地盤與人口,掠奪魏國資源,當時三國人口是二千萬,而蜀國只有一百二十萬,另一方面激起蜀漢對魏國的仇恨,從而增加自己在蜀漢的凝聚力。2、蜀漢內部政權的不穩定,劉備政權是在荊州、東州、益州三股力量才穩固統治的,他去世後,劉禪繼承王位,內部就開始出現了矛盾,為了平衡內部矛盾繼續激化,諸葛亮才提出“北伐中原,復興漢室”的口號,用蜀漢與曹魏的矛盾來壓制內部派系的矛盾,這麼做的目的也是遵從了劉備的遺願,也證明蜀漢政權的正統性。從而來緩和內部矛盾,也能贏得百姓的支持。3、通過戰爭來歷練人才,為以後延續蜀漢政權穩固博取更多的希望。 這三點是諸葛亮執意要北伐的目的。



如果蜀國真要是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那蜀國又是那種局面出現在世人眼中呢?個人認為,雖然可以讓蜀漢政權延續更長的時間,但終歸是逃不掉被滅的風險的,蜀漢所在的蜀地多為山地高原以及少數民族聚集地,地廣人稀,很難發展的起來。如果同時休養生息,它是比不過曹魏和東吳的,魏國佔據著富有的中原,吳國也有著富庶的江南,這兩國的發展一定會快於蜀漢,休養生息到最後,自己是強大了,但是敵人也比自己更強大了,按當時的局面,當兩者的實力差距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被滅國。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此舉是不明智的,但這卻是諸葛亮不得已之法。若是任由曹魏和東吳發展下去,只會加速蜀漢的滅亡,到時候可能會導致回天乏術。而且諸葛亮北伐之前,蜀漢內部其實並不太平,國內糾紛不斷,叛亂四起,加上幼主平庸,朝內人才凋零,後繼無人。而北伐則可以緩和內部矛盾,凝聚內部共識,這恐怕也是諸葛亮選擇北伐的原因之一。與其讓對方逐漸強大,諸葛亮不如爭取主動權,這是他的一次賭博,也是他唯一的選擇。

歷史已經註定,我們無法去評判和假設,當時的局勢太過複雜,諸葛亮出兵北伐這個決定到底是對還是錯,我們也很難得知。但可以知道的是無論諸葛亮如何選擇,出兵北伐也好,休養生息也罷,蜀國都逃不掉滅亡的命運。


雜趣雜論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這一點諸葛亮是深知的,如果不積極進攻,而是在那裡休養生息的話,曹魏政權勢必會主動發起進攻,而整個蜀國的總人口還不及曹魏政權的軍隊人數,兩個政權之間實力相差距大,蜀地只會更快的走向消亡,而諸葛亮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選擇主動出擊,以戰養戰,一來可以保持凝聚力一,二來使後方的農業經濟慢慢恢復,《出師表》裡諸葛亮說的很清楚,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運籌幢幄決勝千里,是對他的最高評價。從兩國的實力來看,北伐失敗也許在亮的意料之中,卻也成就了他武候的美譽和第一軍師的英名。


藍色銀河星系


如果諸葛亮選擇不北伐,而是休養生息,那麼蜀國很可能會滅亡的更快的。諸葛亮幾次北伐雖然消耗了蜀國的許多錢糧,但是軍隊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所以諸葛亮的北伐並不是導致蜀國滅亡的原因,相反諸葛亮的北伐給蜀國帶來了相當大的好處!



諸葛亮的北伐成功轉移蜀漢內部矛盾

諸葛亮當時之所以北伐,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想要北定中原了,因為諸葛亮心中很清楚,曹魏並不是數代之國。

蜀國多次和吳國共同夾擊曹魏都是無功而返,因為蜀國的國力和曹魏是無法相比的。所以諸葛亮北伐的真正原因在出師表中有所體現的,那就是益州疲弊。

在劉備去世之後,荊州集團的大本營已經被東吳奪走,已經無法再湧現出新的人才,而且荊州集團的老人一個個死去,此時的荊州集團已經是青黃不接了。

而一向把劉備集團當成侵略者的益州集團看到荊州集團的厲害人物越來越少,於是就想打敗荊州集團,代替荊州集團在蜀國的位置。所以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矛盾越來越激化。

只有對外發動戰爭才能讓蜀國團結一致,共同對外,所以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對蜀國的穩定是有一定的好處的。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蜀國必定進入內耗

如果諸葛亮不發動北伐戰爭的話,蜀國嚴重的內耗必定會拖垮蜀國的。

首先就是政治不安定,直接導致民心更不安定,生存於戰亂時期的蜀國必定會因此一步步衰敗,甚至更早被曹魏吞併。

其次就是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蜀國的士兵就會慢慢喪失戰鬥力的,而軍隊的數量也會減少的,所以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為蜀國穩定了一支強大的軍隊。

諸葛亮的北伐並沒有給蜀國帶來太大的損失

上面已經說到北伐的原因以及北伐的好處,那麼諸葛亮的北伐給蜀國帶來了多大的害處呢?頂多就是消耗了部分錢糧,其實並沒有給蜀國帶來太大的損失。

所以諸葛亮的北伐其實對蜀國來說是好處大於壞處的。因此,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北伐,蜀國很可能會提前滅亡了!


唐朝的長老


如果諸葛亮不是一昧地北伐,而是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那麼蜀國的壽命會大大延長,甚至是有能力統一天下。

有人說得臥龍鳳雛者可得天下,劉備二者皆得,只是三分天下而已。由此可見,臥龍沒有歷史學家和文學家描述的那麼厲害。古人說話大多言過其實,水分太多了。

三國之中,蜀國最弱。它的人口人才以及經濟實力是最差的。但是它的政權內部是穩定鞏固的。劉禪將大權託付於諸葛亮,對他無比信任。諸葛亮完全可以大展宏圖,勵精圖治,將蜀國建設成為富強的國家。應該是施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鼓勵人口增長,大力發展農業,強化軍事實力。在北方和東方屯重兵,防衛魏吳的進攻。北方秦巴山區,交通不便,易守難攻,物資補充困難,魏國無力對蜀國發動大規模進攻。守住北方不難。東方鄂西湘西也是山高林密,人口稀少,屯重兵完全可以抵制吳國的進攻。魏國統治集團內部有派系鬥爭,諸葛亮應該對他們進行離間分化,讓他們窩裡鬥。魏國西方北方還有外敵,這也是蜀國可以利用的力量,可惜諸葛亮都沒有利用起來。

應該在軍事上採取守為主攻為輔的策略。有有利時機就進攻魏國,得到一塊地方,就把它守住,屯兵開田。每幾年開展一次較大的進攻,取得一些地盤。幾次下來,就會取得很大的成果。用三十年時間打敗魏國,是比較符合實際的。魏亡以後,再順江而下滅亡吳國,大約三五年可完成。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是必然的。想一下子滅亡魏國是不可能的,一口吃不下胖子啊。諸葛亮太急功近利了,如果是毛主席做蜀相,我相信他的做法和諸葛亮大不相同,和我的主張相近吧。






天目散人203


那些說因為蜀國的地理位置,如果不出戰等到魏國打過來自己必滅亡的人真的沒腦子嗎?還是就喜歡睜著眼睛瞎說話?

首先,說一下諸葛亮北伐的原因。

諸葛亮的北伐沒有一點點取勝的可能——注意,是一點點都沒有。

這一點,諸葛亮自己心裡最清楚,但他還是控制不住自己,他很焦慮,他發洩這種焦慮的做法就是凡事事必躬親。

大家一定聽說過哥舒翰的故事。

唐朝安史之亂,哥舒翰守潼關,守得好好,敵人打不進來,只能在關外安營紮寨,但是現在,長安城裡的玄宗皇帝坐不住了,他接連下旨:哥舒翰,你必須出關去作戰。

——看到了嗎?哥舒翰守關一點問題沒有,是玄宗皇帝心理焦慮,著急,一定要做點什麼才行,所以一定要主動出戰。

哥舒翰比誰都清楚,一處戰必敗,那怎麼辦,不出戰,皇帝肯定砍死你,出戰只能戰敗,於是哥舒翰和自己的親人死別,大哭著出戰,大敗。

這個原理和諸葛亮北伐是一樣一樣的,當時三足鼎立,形式沒那麼嚴峻,魏國沒有死盯著蜀國一定要弄死他,是諸葛亮老想著弄死人家魏國,吳國就在旁邊等著他們掐架。

再說一下題主的提議,不北伐,休養生息,其實這才是諸葛亮當年最應該做的事。

與民休息,四川是天府之國,土地肥沃,抓緊時間搞生產啊,人民富裕了,自己的身體養得好好的,就等著魏國內部鬧矛盾,然後趁機出兵去打。

自己好日子不知道好過,幹嘛一定要去北伐?活生生把自己累死了,最後呢,蜀國也沒守住。

而且,連年征戰,真的耗費了蜀國太多力量,你看後來後主投降,除了自己一個傻兒子飛揚去撞死,其他老百姓怎麼表態,沒有人說咱不能降吧,為什麼呢?因為老百姓也害怕打仗。

諸葛亮在蜀國其實不是那麼的民心。

所以,最正確的做法, 當初就是不應該主動出擊,訓練自己的軍隊,增強實力,在別人來攻打時能夠抵禦,這就行了。

民富才能盡心護國。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捨本逐末,大錯特錯。


之乎者也說


無論諸葛亮怎麼做,他都無力迴天。我的分析是這樣的:

孫子兵法雲,倍則攻之。蜀漢實力不如曹魏,諸葛亮著急對外用兵,在策略上是錯誤的,除非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等等)在戰術上比他差很多,足以彌補戰略的不足。

但是諸葛亮用兵明顯不如韓信,劉禪在西北與中原的政治影響力,也遠遠不如劉邦。劉邦甚至能夠傳繳定三秦,可以策反中原某些諸候。但是劉禪在中原完全沒有存在感。

我們現在是事後軍師,甚至可以看到,連“三國鼎立,聯吳抗曹”這個方案的確立與實施,也是很差的。

原本聯吳抗曹的設想,被公元220~221年三件大事徹底破壞:

①荊州被孫吳偷襲後方,關羽敗走麥城,全軍覆沒,關羽身死。直接導致蜀吳反目成仇。

②曹操病逝,曹丕廢漢自立,導致劉備勢力“匡扶漢室”的政治口號失去了匡扶的目標。

③劉備於成都稱漢,自立為帝。如此一來,孫吳在名份上成為漢室的“亂臣賊子”,更加不可能與蜀漢聯盟了。後人總結“緩稱王”,是有一定道理的。

關羽敗走麥城,連累三兄弟與黃忠相繼身死,包括關羽荊州部,與劉備率領的主力相繼被滅。可以這樣說,蜀漢經此一役,已經傷筋動骨,無力迴天了。

其後於西北,諸葛亮六出祁山,徒勞虛耗,蜀漢國力已經極度衰弱。最後是蜀中無大將,翏化做先鋒。

最弱的蜀漢佔據最差的領土,依常規評判,蜀漢最終的失敗是必然的。除非蜀漢能夠有超越當時現實的舉措。

比如:

①劉備在生時,把荊州歸還東吳,讓關羽與荊州部完整退回四川

(這句超越了劉備、諸葛亮、關羽甚至蜀漢整個管理團隊的性格特徵,劉備作出這樣決定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②仿照斷棧道之策,固守蜀中,收服南蠻。

(這句與劉備諸葛亮的志向不符,或說與其野心不符。)

③鼓勵生育,政府開設文武學堂以培育人才。

(這句是超越三國時代認知的。)

④部份軍隊協助農業生產,休養生息。

(這是屯田制,在漢代一直是有的。)

只有這樣,曹魏與孫吳才會在荊州一帶引發衝突,兩敗俱傷。然後才會有蜀漢進攻的適當時機。

但是,劉備需要有更長的壽命,如果劉備依然死於223年,諸葛亮依然難有作為,他無法具備劉備的執行力,因為諸葛亮名望不足,沒有劉禪的大義與名份,身為湘派,他無法迅速凝合蜀漢內部湘派與川派。


紅金01


諸葛亮北伐的是與非,一直都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現今有很多賢達也專門做過研討,針對蜀漢當時所處的環境,基本上都認為蜀漢是沒有機會成功的。

其時,蜀漢政權內部有矛盾,諸葛亮之所以連年北伐,是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牢牢的掌握兵權。有兵權在手,才能有效維護蜀漢政權。

我有疑問,諸葛亮死後,兵權在誰手上?楊儀只是過客,費禕才算真正掌兵權。費禕算是諸葛亮一力提拔起來的人。

諸葛亮死後,蜀漢仍然好好的,沒有亂套。那麼派系之爭從哪來的?歷史上有哪個政權沒有爭鬥?哪個朝廷沒有爾虞我詐? 派系爭鬥在任何地方都有!正常得不得了! 諸葛亮犯不著為“緩解”內部矛盾去北伐,去勞民傷財!

為報先主知遇之恩、為一統天下中興漢室、為名垂千古,才是諸葛亮數度北伐的真正的原因!

諸葛亮實則是懷忠義之心,貪千古美名!

假如諸葛亮不北伐,蜀漢會不會安穩下去?

蜀漢能不能長存,與諸葛亮北伐沒有必然的關係。

我個人觀點,假如諸葛亮在第五次出祁山之後,嘎然止兵。修養生息,專心政務,致力改革,蜀漢會怎樣? 不再北伐,以諸葛亮理政能力,蜀漢如果靜下心來發展,會是什麼景象?

不要說什麼地少人稀,不要說什麼人才匱乏。二戰時期的德日意有多少人口多大地盤?不照樣攪動全世界。

木牛流馬、火獸、地雷、連弩、搭橋槍、饅頭等,這些現今人們都歎為觀止的發明,說明什麼? 假以時日,諸葛亮造不出飛機大炮我是相信的!

司馬懿為什麼不與蜀軍爭鋒相對?最大原因還是軍事實力不足!無論是在兵革之利,還是在排兵佈陣,抑或兵士勇武方面,曹魏軍隊的確是稍遜一籌的。

對於《周易》方面的研究,諸葛亮算是個中翹楚。但凡精於《周易》之人,在天文地理、農業、醫學各個方面都是要有很深厚的研究的。而這些,正是發展生息的優勢!

諸葛亮如果專心料理政事,蜀漢發展起來的速度會是什麼樣?

如果不累次北伐,蜀漢能夠有效“結好孫權”,不要說滅亡,“待天下有變”,聯孫吳之力,一統天下不是沒有可能的事!

從222年的夷陵之敗後,諸葛亮能在短短6年就恢復蜀漢元氣,足以證明其能力!

公元234年10月,諸葛亮油盡燈枯死於五丈原。殫精竭慮,當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費心勞神地要中興漢室,結果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假如諸葛亮不一再北伐,靜下心來修養生息,那麼會不會“累死”在五丈原呢?多活幾年有可能嗎?其後蜀漢會怎樣發展呢?

既然有此一問,姑且將孔明的壽延往下續幾年。或者說諸葛亮在修養期間,培養出了傑出的,堪以勝任的興復漢室之才也未可知。

魏國是強大,但是政權就很穩固嗎?沒有內患嗎?吳蜀就真的沒有機會嗎?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逝,年僅八歲的養子曹芳繼位,由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輔政。

曹爽、司馬懿,活冤家,死對頭! 這對冤家相互之間防賊一樣。

專擅朝政的曹爽雖然“忠”於曹魏,但是其所作所為並不忠於曹芳。而暗懷異心,素有“狼顧之相”的司馬懿,雖然並不忠於曹魏,但對於沒有多大能耐的曹芳,還是比較“扶持”的。畢竟大權在握的司馬氏也是想培養出一個“聽話”的傀儡皇帝的。

此時,曹魏政權就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內憂”!

如果,這個時候諸葛亮還健在,或者有一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大賢之才。那麼,是不是機會就來了呢?

既然有此假設,那麼萬事皆有可能!說不定蜀漢頃刻之間翻盤也不是什麼妄談的了!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感謝您的觀閱,敬請多多留言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