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傳奇名畫,被稱為畫中的蘭亭序,現在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

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幅畫,它名氣極大,受無數人追捧,被稱為畫中的蘭亭序。後來有個人要拿這幅畫陪葬,就在大火燒起來的時候,被一個人救了出來,但畫燒成了兩半。而這兩半畫,現在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這幅傳奇的畫就是《富春山居圖》。

一幅傳奇名畫,被稱為畫中的蘭亭序,現在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

全卷

這幅畫的作者是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在後世,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位畫家被稱為“元朝四大家”,黃公望為元四家之首,因為他的作品無論是藝術造詣還是名氣都堪稱元代第一。

黃公望的人生其實很勵志,他在四十五歲之前是個讀書人,每天研究四書五經只為了考上一所好大學,結果呢,屢敗屢試,屢試屢敗,然後他放棄了。五十歲的時候想學畫畫,於是找了一個老師開始學。沒想到的是,當他到了八十歲的時候,便畫出了享譽天下的名作《富春山居圖》。

一幅傳奇名畫,被稱為畫中的蘭亭序,現在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

黃公望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想做一件事情,永遠都不晚。

黃公望從構思到完成這幅畫一共用了七年。為了畫好這幅畫,八十歲的黃公望每日都在富春江邊散步,看山,看水,看鳥,看雲。富春江其實就是錢塘江,錢塘江在杭州那部分叫做錢塘江,在富陽、桐廬一帶叫做富春江,所以這幅畫名叫“富春山居圖”。

這幅畫的藝術價值很高。《富春山居圖》裡畫了幾百棵樹,雄秀蒼茫,一樹一態,變化無極。明代大V畫家鄒之麟說:我和朋友們討論黃公望,大家都說他是畫畫界的王羲之,而《富春山居圖》就是畫畫界的《蘭亭序》。

相比於這幅畫的藝術價值,更有趣的是它傳奇的命運。

黃公望畫好《富春山居圖》後,把它送給了師弟鄭樗(chu1),這是這幅名畫的第一位收藏者。黃公望去世後不就,明朝建立,這幅畫又傳到了明朝畫家沈周手上。沈周很高興,把畫拿給一個朋友,想讓朋友給他題字。結果朋友兒子是個熊孩子,發現這幅畫值錢,偷偷拿去賣掉了。沈周知道後痛哭不止,但是沒辦法,畫是找不到了,他只好憑藉記憶臨摹了一幅。

這就是沈周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現在收藏於故宮。

一幅傳奇名畫,被稱為畫中的蘭亭序,現在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

沈周的仿圖

《富春山居圖》被熊孩子賣了後,又被明朝大畫家董其昌獲得。董其昌收藏了一輩子,晚年賣給了一個姓吳的收藏家。吳家就把這幅畫當傳家寶往下傳,傳到孫子吳洪裕的時候,慘了。吳洪裕這人比較私心,他當時收藏了兩個名作,一個是《富春山居圖》,還有一個是大書法家智永的真跡《千字文》。這個吳洪裕死前就告訴家人,把《千字文》和《富春山居圖》都燒了給他陪葬。

吳死後第二天,家人開始燒,先燒了《千字文》,所以現在智永的《千字文》只有臨摹本。燒了《千字文》就準備燒《富春山居圖》,剛要把畫丟進火裡,吳洪裕的侄子吳靜庵飛奔過來,把畫救走了。

雖然從火裡搶了出來,但是畫中間已經被燒了幾個洞,最後連不起來了,畫就裂成了兩半。後來吳家人開始整理畫卷,前一半篇幅比較小,但是被燒得不嚴重,把燒焦的地方輕輕揭下來,幾乎還和原作一樣,看不出燒過的痕跡,這一半就被稱為《剩山圖》。

一幅傳奇名畫,被稱為畫中的蘭亭序,現在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

而後一半雖然篇幅比較大,但被燒的痕跡嚴重,很多內容被破壞了,只能靠後人不斷地修補。這一部分被稱為《無用師卷》,因為黃公望最早把畫送給的那個師弟鄭樗,字無用,所以叫《無用師卷》。後來乾隆得到了《無用師卷》,放在皇宮裡保存了200多年,而《剩山圖》不知去向。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剩山圖》出現了,被畫家吳湖帆得到,作為私人藏品。而作為宮廷藏品的《無用師卷》後來被國民政府帶到了臺灣。新中國建立後,吳湖帆在勸說下把《剩山圖》捐給了浙江省博物館。

一幅傳奇名畫,被稱為畫中的蘭亭序,現在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

《無用師卷》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