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盤葫蘆,到底要不要上油,什麼時候上油比較好?

瓠裡看山

我是《愛瓠說》小瓠。

葫蘆要盤,盤出來要出現紫紅的顏色,還有包漿,是每個葫蘆玩家都想做和一定會做的事。但是怎麼盤是對的,效果好,對葫蘆有利,對自己有益,則是非常考驗耐心,品性和細膩的過程。市面上有不少盤葫蘆的法子和傳說,莫衷一是,也是令好多玩家特別糾結的地方。



首先我們看什麼是包漿,什麼是上色,什麼是盤。

到現在為止,並沒有一部專著或者文章來具體界定這個包漿的定義是什麼。大家對它的概念的認識也有偏差。葫蘆能盤出包漿,玉器能有包漿,核桃能出包漿,木器能出包漿,甚至瓷器和銅器鐵器都能出現包漿。那麼包漿是什麼呢?

包漿的形成,是器物材質,與人手摩挲,再加上時間的暈染,空氣的氧化,最終在器物表面形成的一種皮殼。這個俗稱"皮子"的保護殼,是一個綜合因素導致的結果。包漿既不同於人為打磨,也不能形成於自然之中,各種元素缺一不可,還帶有一些偶然性。


開始盤,就得選陳年老葫蘆

葫蘆的包漿,則是由葫蘆表皮極薄的皮質層,它的納米級的微結構微孔洞,和人手,手油,細膩溫和的摩挲,以及太陽的照射,溫度,還有空氣的不斷氧化,時間的漫長參與——的過程共同結晶的產物。最終形成的那個令人著迷的深邃內斂,厚重滄桑的包漿層,是異化的,昇華的物質。

盤葫蘆,怎麼盤?是個問題。

大家很多人都用手套和布來盤,其次才用手。有的人甚至加上油(核桃油)來盤,期望能快點出現那種玉質和玻璃光澤的包漿。



葫蘆本身是不建議用布來盤的,只能用手來盤。布是比手粗糙很多的物質,時間長了會破壞葫蘆最表層的結構,導致葫蘆越盤越暗。除非是大汗手,否則不要用手套盤。

而上油,核桃油,就是想快速獲得包漿和光澤,——上油的一瞬間似乎確實讓葫蘆上光了——這只是錯覺。油對葫蘆沒有一點好處。紫紅的色相和包漿的形成和它毫無關係,只會增加葫蘆皮質細節處的阻滯感,(還會吸引灰塵)令葫蘆變髒,沒有靈氣。核桃油的大分子是浸潤不進去葫蘆裡的。至於大家動輒抹擦的臉部的油,皮膚的油,也對葫蘆不利。這些油裡都有汗液,它們的成分都是一些鹽類和脂肪酸,對葫蘆是有一定侵蝕作用的,對葫蘆的變色,沒有意義——葫蘆的變色,主要就是太陽日曬和時間的長短,這就是為什麼不能用油盤的原因。

盤,只能用手。真正的玩家為什麼能盤出夢想裡的葫蘆呢?盤的方法和步驟對。手是既柔軟又細膩並且靈活的東西,可以全面周到的照顧到葫蘆的每個角落。手油是最佳的油,幾乎感覺不到,但是就是這微量,手的溫度,陽光的照射,才能真正使一件美葫蘆,一步一步從當初的青澀,蛻變成潤澤圓融,寶氣襲人的靈物。

葫蘆越老,盤的越好

葫蘆的盤要輕柔,不要用力。這才是盤。葫蘆的盤玩分三步:

一上色。注意一定要先讓葫蘆上色。沒有上色的葫蘆先讓它掛瓷,以後就很難再上色了。那就只有瓷,而沒有色,就不是真的包漿了。無論怎麼盤,也是跑偏了。

上色需要成熟葫蘆的大量日照。沒有太陽曬,葫蘆顏色菜。經過一年以上的曬和空氣氧化,葫蘆自己就會變色到金黃甚至發紅的感覺了。此時才可以盤。

二掛瓷。用手把上色後的葫蘆輕盤,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因為葫蘆基礎已經打好,半年時間慢慢的就會出現瓷器釉色一樣的潤澤和光澤。這其實已經就快成了——稍安勿躁。

三,玉化。在悠然自得中,再經過一兩年以上的盤玩,葫蘆越發出息了,會出現厚重感,同時當初的掛瓷,就從會微薄轉化成和葫蘆融為一體的結合層,這個層氣韻生動,底蘊十足,像修煉得道了一樣,令人神往。



葫蘆不用盤,只需要時間,自己就會變紅

這是一個陶冶葫蘆,陶冶自己的過程,是韜光養晦,和光同塵的歷程。也是歲月在葫蘆上,通過人手,達成的結果。這裡盤只是輔助,時間才是真正的盤玩家。我們自己也從開始時的心急如火,到火力盡褪,再到和諧從容。此時再盤什麼葫蘆,都可以達到道的境界,都可以盤成。

我是《愛瓠說》葫蘆文化。書法篆刻,工藝美術的小築。 葫蘆藝術的推廣者。 關注即可獲得古今中外葫蘆藝術,歷史源流,工藝技法。


愛瓠說

不要上油,我對盤的概念就是乾淨的棉布,手,刷子,本身這些東西都有油性,擦油會堵塞毛孔,導致發黑,最早我盤的一個橄欖核就因為上油導致發黑。

人的手本身就有油性,尤其是葫蘆是喜汗的,用乾淨的手,一定不要髒兮兮的手!一定不要!經歷幾個春夏,一定能盤出一個漂亮的葫蘆!

今年我種了十幾顆小葫蘆,運氣好的話能結大幾百個小葫蘆,誰想要私信我,葫蘆免費送,郵費自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