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盘葫芦,到底要不要上油,什么时候上油比较好?

瓠里看山

我是《爱瓠说》小瓠。

葫芦要盘,盘出来要出现紫红的颜色,还有包浆,是每个葫芦玩家都想做和一定会做的事。但是怎么盘是对的,效果好,对葫芦有利,对自己有益,则是非常考验耐心,品性和细腻的过程。市面上有不少盘葫芦的法子和传说,莫衷一是,也是令好多玩家特别纠结的地方。



首先我们看什么是包浆,什么是上色,什么是盘。

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部专著或者文章来具体界定这个包浆的定义是什么。大家对它的概念的认识也有偏差。葫芦能盘出包浆,玉器能有包浆,核桃能出包浆,木器能出包浆,甚至瓷器和铜器铁器都能出现包浆。那么包浆是什么呢?

包浆的形成,是器物材质,与人手摩挲,再加上时间的晕染,空气的氧化,最终在器物表面形成的一种皮壳。这个俗称"皮子"的保护壳,是一个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包浆既不同于人为打磨,也不能形成于自然之中,各种元素缺一不可,还带有一些偶然性。


开始盘,就得选陈年老葫芦

葫芦的包浆,则是由葫芦表皮极薄的皮质层,它的纳米级的微结构微孔洞,和人手,手油,细腻温和的摩挲,以及太阳的照射,温度,还有空气的不断氧化,时间的漫长参与——的过程共同结晶的产物。最终形成的那个令人着迷的深邃内敛,厚重沧桑的包浆层,是异化的,升华的物质。

盘葫芦,怎么盘?是个问题。

大家很多人都用手套和布来盘,其次才用手。有的人甚至加上油(核桃油)来盘,期望能快点出现那种玉质和玻璃光泽的包浆。



葫芦本身是不建议用布来盘的,只能用手来盘。布是比手粗糙很多的物质,时间长了会破坏葫芦最表层的结构,导致葫芦越盘越暗。除非是大汗手,否则不要用手套盘。

而上油,核桃油,就是想快速获得包浆和光泽,——上油的一瞬间似乎确实让葫芦上光了——这只是错觉。油对葫芦没有一点好处。紫红的色相和包浆的形成和它毫无关系,只会增加葫芦皮质细节处的阻滞感,(还会吸引灰尘)令葫芦变脏,没有灵气。核桃油的大分子是浸润不进去葫芦里的。至于大家动辄抹擦的脸部的油,皮肤的油,也对葫芦不利。这些油里都有汗液,它们的成分都是一些盐类和脂肪酸,对葫芦是有一定侵蚀作用的,对葫芦的变色,没有意义——葫芦的变色,主要就是太阳日晒和时间的长短,这就是为什么不能用油盘的原因。

盘,只能用手。真正的玩家为什么能盘出梦想里的葫芦呢?盘的方法和步骤对。手是既柔软又细腻并且灵活的东西,可以全面周到的照顾到葫芦的每个角落。手油是最佳的油,几乎感觉不到,但是就是这微量,手的温度,阳光的照射,才能真正使一件美葫芦,一步一步从当初的青涩,蜕变成润泽圆融,宝气袭人的灵物。

葫芦越老,盘的越好

葫芦的盘要轻柔,不要用力。这才是盘。葫芦的盘玩分三步:

一上色。注意一定要先让葫芦上色。没有上色的葫芦先让它挂瓷,以后就很难再上色了。那就只有瓷,而没有色,就不是真的包浆了。无论怎么盘,也是跑偏了。

上色需要成熟葫芦的大量日照。没有太阳晒,葫芦颜色菜。经过一年以上的晒和空气氧化,葫芦自己就会变色到金黄甚至发红的感觉了。此时才可以盘。

二挂瓷。用手把上色后的葫芦轻盘,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因为葫芦基础已经打好,半年时间慢慢的就会出现瓷器釉色一样的润泽和光泽。这其实已经就快成了——稍安勿躁。

三,玉化。在悠然自得中,再经过一两年以上的盘玩,葫芦越发出息了,会出现厚重感,同时当初的挂瓷,就从会微薄转化成和葫芦融为一体的结合层,这个层气韵生动,底蕴十足,像修炼得道了一样,令人神往。



葫芦不用盘,只需要时间,自己就会变红

这是一个陶冶葫芦,陶冶自己的过程,是韬光养晦,和光同尘的历程。也是岁月在葫芦上,通过人手,达成的结果。这里盘只是辅助,时间才是真正的盘玩家。我们自己也从开始时的心急如火,到火力尽褪,再到和谐从容。此时再盘什么葫芦,都可以达到道的境界,都可以盘成。

我是《爱瓠说》葫芦文化。书法篆刻,工艺美术的小筑。 葫芦艺术的推广者。 关注即可获得古今中外葫芦艺术,历史源流,工艺技法。


爱瓠说

不要上油,我对盘的概念就是干净的棉布,手,刷子,本身这些东西都有油性,擦油会堵塞毛孔,导致发黑,最早我盘的一个橄榄核就因为上油导致发黑。

人的手本身就有油性,尤其是葫芦是喜汗的,用干净的手,一定不要脏兮兮的手!一定不要!经历几个春夏,一定能盘出一个漂亮的葫芦!

今年我种了十几颗小葫芦,运气好的话能结大几百个小葫芦,谁想要私信我,葫芦免费送,邮费自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