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龔賢山水作品窺“金陵畫派”的山水意境

賞龔賢山水作品窺“金陵畫派”的山水意境

金陵畫派,是明末清初活躍於南京地區的藝術流派,以龔賢為首。據畫史載,一般公認者有龔賢、樊圻、蔡澤、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謝蓀、胡慥、陳卓等人。多以江南山水為表現內容。其作大多雄偉而秀麗,很具江南山水特色。金陵畫派中的個人畫風相距甚遠

龔賢生於明代萬曆四十八年(1618),卒於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江蘇崑山人,後遷居南京,為畫壇金陵八家之首。在明末之際,針對神宗朝的政治腐敗,江南文人士大夫組織了復社,力圖挽明庭於既危之時。龔賢與復社文人過從甚密,主張以文濟世。至清兵進入南京,龔賢流亡十年,於1655年左右才重返金陵,以繪畫授徒為生。

賞龔賢山水作品窺“金陵畫派”的山水意境

清 龔賢 臨流覓句圖 寶港2015秋拍 成交價103.5萬港元

賞龔賢山水作品窺“金陵畫派”的山水意境

龔賢的畫,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以積墨為影調,表現體積和層次,渲染空間距離,這完全不同於前人的山石皴法,也不同於他的同時代畫家。海內外的美術史學家們,眾口一詞,說龔賢可能受到了西方寫實繪畫的影響。龔賢之時,歐洲傳教士已到達中國,南京便有耶蘇會教堂。教會傳播教義和西方文化,多以圖示。然而油畫鮮見,所示多為單色銅版畫。歐洲銅版畫,與文藝復興以來的意大利和法國素描,殊途同歸,注重明暗造型,西文稱chiaroscuro,意、法、英語皆然。史學家們猜測,龔賢在南京的耶蘇會教堂裡,見到過歐洲銅版畫,他借鑑於此,發展了自己與眾不同的畫風。雖然這種猜測沒有史料證據,但龔賢積墨為形、以影寫真的方法,在當時的確獨樹一幟,為文人山水畫的異數。我之所以喜歡龔賢,首先就是因為他的積墨畫法,與歐洲素描相通。這是我在繪畫的形式層次上,對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比較。雖然歐洲傳統素描講究光源的方向及其形成的明暗陰影,而龔賢卻是散光畫法,但考慮到陰天的自然天光確為散射,而陽光明媚的聚焦照射並非永恆,所以,龔賢積墨施影的筆墨處理應該可以接受。而且,龔賢並不是一個機械的寫實或自然主義畫家。其實,即便是歐洲的經典大師,例如達芬奇,也在風景中採用散射的天光。我在巴黎羅浮宮看達芬奇《蒙娜麗莎》,見其背景的風景中,儘管光源有大致的方向感,但畫家強調的卻是山體轉折處的明暗對比,而非陽光的投影。

再者,我之所以喜歡龔賢,更是因為我在繪畫的修辭層次上,看到了龔賢之視覺圖式的與眾不同。美術史學界有人從中西文化比較的角度,進行猜測,說達芬奇在《蒙娜麗莎》背景中畫的風景,與中國古代山水有相似之處,可能他見到過馬可波羅帶回去的山水摹本。這種說法同樣沒有證據,難以令人置信。但是,達芬奇的山水,確實與歐洲風景大不相同,反倒與龔賢有近似之處,只是龔賢比他晚了一百五十年。龔賢的圖式,可以追溯到宋代山水。北宋郭熙著有《林泉高致》,其中將山水構圖分為高遠、深遠、平遠三類。龔賢的構圖,與這三類都相關,但又不屬於其中任何一類。郭熙寫到:“自下而仰其巔,曰高遠;自前而窺其後,曰深遠;自近而望及遠,曰平遠。” 從局部看,龔賢的山峰當屬高遠,正象郭熙所釋:“高遠之色清明”、“高遠之勢突兀。”在龔賢《千巖萬壑圖卷》中,有垂直矗立的山峰,穿雲破霧,氣勢偉岸,大有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的氣派。但從整體結構看,龔賢的山川溝壑接近深遠與平遠,恰如郭熙所言:“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致衝融而縹縹緲緲。”我們看龔賢《千巖萬壑圖卷》,該實在之處皆實實在在,該空靈的地方又坦蕩無涯,有如元初趙孟(兆頁)的江南山水,逶逸而又流暢。同時,在龔賢的畫面上,雲霧起處皆朦朦朧朧,山澗流瀑卻清音可聞。龔賢的圖式,超越了郭熙的分類,他對前人的構圖設計,濫熟於心,但無意模仿,而是獨闢奚徑,自創一格。

賞龔賢山水作品窺“金陵畫派”的山水意境

龔賢的扇面山水,筆墨與圖式又有不同,他由繁入間,縱橫揮灑。這些作品,畫幅雖小,但氣勢如虹,有黃公望、董其昌和石濤的大家風度,與長卷《千巖萬壑圖卷》氣脈相通。我在此看到,龔賢的筆墨處理和圖式佈局,實際上是一種內心修煉,其積墨筆法,恰似打禪冥思,其構圖章法,又似大徹大悟。在此,龔賢的藝術從形式和修辭的層次,上升到了意境的層次。他的運墨設影,他對郭熙之三類圖式的超越,實際上不只是造型和構圖上的獨出心裁,而更是意境的開拓。所以說,龔賢山水畫在形式、修辭、意境三個層次上的貫通,標新立異,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

賞龔賢山水作品窺“金陵畫派”的山水意境

賞龔賢山水作品窺“金陵畫派”的山水意境

賞龔賢山水作品窺“金陵畫派”的山水意境

賞龔賢山水作品窺“金陵畫派”的山水意境

龔賢的山水畫非常重視構圖。他的畫視野開闊,氣象萬千。他的“三遠”構圖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他往往提高視線的角度,“平遠”構圖,多采取俯視角度,這樣,視野開闊,平淡中倍增飄渺的感覺。尺幅之中,山河無盡。作“高遠”構圖,也是如此,先俯視,爾後眼光往上作仰視,真有下攬深谷、上突危峰的氣概。他十分注重上下的位置。他的山水畫一般很“滿”,但“滿”而不塞,常常用雲帶、流水作為空白透氣。從整個畫面來說,很有氣韻。這才是龔賢的筆、墨、丘壑渾然一體的韻,從而創造出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畫。他是當之無愧的“金陵畫派”的首領。

賞龔賢山水作品窺“金陵畫派”的山水意境

賞龔賢山水作品窺“金陵畫派”的山水意境

賞龔賢山水作品窺“金陵畫派”的山水意境

賞龔賢山水作品窺“金陵畫派”的山水意境

賞龔賢山水作品窺“金陵畫派”的山水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