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穿開襠褲嗎?

楚楚留香17

古人不僅穿開襠褲,而且穿了二千多年,尤其是王宮裡最喜歡穿,直到漢朝才漸漸不穿了,而西方國家到了十七世紀,婦女還穿開襠褲呢。

漢朝以及之前的古人們是不穿褲子的,下身穿的叫“脛衣”,所謂的脛衣類似於今天的長筒襪,它只有兩隻單獨的褲管,沒有褲腰,上端用帶子系在腰上。只有褲管的褲子當然是沒有襠的,或者說是開襠的。

(脛衣)

除了脛衣,當時還有“下裳”,其實就是前後兩塊布,為了遮住中間的,是男女都穿,講究些的會在下裳裡穿上脛衣,豪放些的就直接光腿了。

在漢朝脛衣有了變化,兩隻庫管連接了起來,有了褲腰,但還是屬於開襠褲,叫“窮褲”。

《漢書·上官皇后傳》中記載:“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窮褲一直到唐朝還有人穿。

大家看古裝片的都知道,公子書生們都流行在腰部掛著一塊玉,其實這是有歷史根據的。古人們用玉石壓住下裳,不過不是為了瀟灑顯擺,而是為了別讓它在走路時大幅度擺動,以免春光外洩。

西漢人戴聖寫的《禮記·曲禮》中說“勞毋袒,暑毋褰裳”,意思就是:勞動的時候不要袒露身體,夏天再熱也不能把下裳提起來。意思就是大家都要點臉,別走光。

古代漢人愛春秋戰國穿開襠褲的時候,北方草原民族已經先行一步,穿上了有襠的褲子,叫“縵襠”,畢竟他們得騎馬嘛,沒襠怎麼得了。後來“縵襠”傳入中原,與窮褲相結合,成為“褌”,就是現在咱們穿的褲子的早期原形了。在史書中經常看到的“犢鼻褌”,就是短褲,如日本相撲手穿的短褲就叫“犢鼻褌”。

但是有意思的是,“褌”這種有襠褲發明出來後,被認為是一種低賤的服飾,都是下層百姓們穿,宮廷裡面仍舊喜歡穿開檔的“窮褲”。


漁樵侃史

就像其他回答所說的,有身份的人的古人長褲確實是開襠褲,但你要說所有古人一直光著屁股,也是不對的。


比如有一種犢鼻兒褲 也稱犢鼻褲,比如漢代的大文學家司馬相如落魄的時候,在四川臨邛,開了一座小酒肆,靠賣酒度日。老婆卓文君作掌櫃,司馬相如脫去外衣,大庭廣眾面前,只穿一條犢鼻褲進進出出幹體力活。


可見,雖然穿長衫的人褲子確實沒檔,但卻不是所有人都得穿長衫,工作中的勞動人民不可能穿那麼長的衣服幹活,只能穿短的,但要是把下體露出來,又丟臉又不方便,所以他們穿的短褲是有襠的。下圖是三星堆出土的,下身穿犢鼻褲的 人像。


另外還有例子,靠水邊工作的人們,以及相撲運動員,也是穿有襠的短褲,古人不是暴露狂,穿什麼肯定都要求遮住私處。

現在有些人嘲笑,日本人過去穿和服不穿內褲,導致明治時代有次 商場出了火災,很多和服女性順著繩子朝下爬,結果怕走光要一手護著下身,最後摔死了。


但其實在同樣的時代,中國同樣不少人也是如此,長袍下面,基本不穿內衣,更談不上內褲(別上電視劇的當,以為當時長衣裡面有什麼內衣)


所以內褲的推廣,在日本和中國一樣,都是從近代開始,到現代才徹底普及,我們全民穿上內褲的時代,非常非常晚(我讀大學時,有些同學人仍然是不穿內褲的)


紅楓歷史觀

在最遠古時期,男女通常只用一塊獸皮遮擋隱私部位。褲子什麼的,不存在的。

直到上古時期人們都是"上衣下裙",也就是“衣”和“裳”,裙子就是起一個遮擋作用,裡面什麼也沒有。

後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袴(kù),也叫做脛衣,在《說文·衣部》裡有:“袴,脛衣也。” 的記載。

袴的外形是用兩根細帶子系在腰間,而要害部位則全部暴露在空氣中,前後都沒有遮蔽,只用於古人腿部保暖用,這也是為什麼古人要跪著坐的原因。

古時有一種極不文雅的坐姿叫做“箕踞”,就是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箕。結合古代老祖宗的服飾特色,你就不難想象了。大家都應該知道《荊軻刺秦王》的故事,這篇文章中,有一句描寫荊軻刺殺不成功,便邊走邊罵秦王MMP,其中有一句這樣寫:“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之後秦王大怒,對著荊軻連捅8劍,為什麼呢?應為荊軻打不過,便箕踞而坐,雞兒對著秦王,你覺得秦王會不屌他嗎,嘲諷10000點。

後來,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想著光著屁股騎馬磨肉,胡人的包襠褲才漸漸在軍隊中普及,但也僅限軍隊。

到了西晉時期,褲的概念才被百姓接受,魏晉名士們發明了一種“犢鼻褌”的短褲,形似現在日本的兜襠內褲,上寬下窄,兩頭有孔。

直到宋代人們因為受不了跪坐,才慢慢的不再穿開襠褲了。


秋林夏木

古代男女穿開襠褲,不是為了大小便方便,而是為了“性”方便.由此可見,古代人是真的“會玩”,“敢玩”.


都說古代人保守,但我覺得,古代人保守的是思想,但“性”是絕對的開放.後宮佳麗三千的漢靈帝劉宏是開襠褲的發明者.劉宏是個“極色”之人,到了看見女人就想“上”的地步,為了自己方便“行事”,下令“穿開襠褲”.這只是傳聞.


其次,古代人穿開襠褲,並非“好色”.而是為了方便,古代人的衣服穿著比現代人複雜的多,上廁所“方便”十分的麻煩,所以穿開襠褲是為了方便“大小便”.

最重要的一點,在中國古代,人們在正式場合下,應採用跪的姿勢來坐,臀部放在兩腳的腳跟上。如果是兩腿伸向前坐著,叫作箕坐,是個很不禮貌的坐法,兩腿盤起來坐也是不合適的。所以穿開襠褲是為了跪姿的方便和舒服.


會會會210

一:沒有開襠褲之前

中國秦漢之前,古人腰部以下,是沒衣服可穿的,他們穿的都是衣裳,也就是中國最傳統的服裝“深衣”。深衣,是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也就是現在長衫和旗袍雛形。古人穿深衣的時候,為了遮羞或者保暖,裡面多會穿脛衣,脛衣就是褲子的最原始雛形。

深衣

二:開襠褲的來歷

到了漢朝,百廢待興,統一的國家下,人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發現到了冬天下半身就冷,於是這才出現了所謂的開襠褲。但是這種開襠褲其實只有兩隻褲管,裹住腿,主要是為了保暖。但是後來人們發現開襠褲不僅可以保暖,還方便行事,特別是新婚夫婦,由於剛剛接觸,女性會害羞,男性從未見過女性肌膚,對於雙方來講,開襠褲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盛行一時,很多女性的陪嫁品裡必須要有開襠褲,無論貧窮富貴。據說這種行為“至少延續到了唐宋”。


開襠褲

三:開襠褲也不單穿

有了開襠褲之後,你以為古人就這樣穿著出去了嗎?非也,他們下半身外面還會穿前後兩片的“裳”,即圍裙狀服飾。即使有“裳”遮住,也不能隨意妄為,不能輕易提起下裳,除非過河時,否則便是失禮,屬“不敬”。《禮記·曲禮》中記載“勞毋袒,暑毋褰裳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四:開襠褲的搭檔——“縵襠”

“縵襠”想必大家不知道是何物,它是“胡服”的一種,西域居民的日常服裝,便於騎射出行。戰國時期為中原居民接受胡服,結合脛衣的款式,將其發展為“褌”,成為士兵和勞動者的服裝。夏天穿的褌較短,俗稱“犢鼻褌”,其實就是今三角短褲!但是到了漢朝很多人嫌棄這個麻煩,特別是權貴們,他們則令侍女和宮女妃嬪只穿開襠褲,方便享樂。

五:開襠褲的演變——窮褲

這還得說到漢武帝劉徹死後其子漢昭帝劉費陵繼位,這時候漢昭帝才八歲,輔佐大臣霍光的孫女六歲成了皇后,他為了不讓漢昭帝長期處在春光乍洩的環境下,便禁止嬪妃穿開襠褲,連宮女也不允許,只能穿將襠縫起來的“窮褲”。為的就是讓自己的孫女早點懷孕。這窮褲是什麼呢?“窮袴”實際上還是一張開襠褲,與脛褲不同的是,它上達於股,在兩股之間連接成襠。但襠不縫合,用布條繫住,不繫仍開襠,與現代褲子的拉練一樣,所以霍光要求後宮穿窮褲的同時,還要求繫緊帶子,窮袴因此又叫“縛帶褲”,在唐代則稱“緄襠褲”。


萬萬沒想到的是霍光的這一舉動卻帶來了服裝的一場大變革!人們從此開始喜歡上了窮褲,經過不斷演變越來越好,但是開襠褲並沒有因此銷聲匿跡,很多皇室貴族依然在用,不過這個時候僅僅只有女性了,箇中緣由,大家也能猜個一二!

羽評歷史,謝謝右上角關注,觀看最新動態】


羽評歷史

古人是穿開襠褲的,這一點基本可以做實,因為人類從茹毛飲血逐漸走向文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褲子本來就是開檔的啊。漢靈帝更是對“開襠褲”情有獨鍾,漢靈帝即劉宏,在歷朝皇帝中,靈帝之荒淫無度,絕對榜上有名,有此愛好也算是名副其實。

靈帝要求其宮女們必須穿開襠褲,而且開襠褲裡面什麼也不能穿。為的只是方便“交通”。靈帝臨幸時,可隨時隨地行交媾之歡,都不用脫,省時省事,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當然,你若以為靈帝僅僅只有“開襠褲”這一個花招,那你就太低估他了。


靈帝在西園修建了1000件房屋,蓋了個豪華遊泳館,賜名“裸遊宮”。裸遊宮金碧輝煌,宮內各門之間,河渠相通,綠水環繞,河渠中植有南國蓮花,荷葉夜舒晝卷,名曰“夜舒荷”,這種蓮荷需月出之後,葉子才會舒展,故又叫“望舒荷”。靈帝整天與宮女們在裸遊館裡飲酒裸浴,連開襠褲也省略了。

靈帝命美女們在裸遊宮裡執篙划船,再將船沉於水中,落水的裸體宮娥,更顯體態輕盈、白玉肌膚。靈帝還命人將西域進獻的茵墀香煮成湯,供宮女們沐浴,脂粉飄在河渠中,人稱“流香渠”。靈帝玩得不亦樂乎,常在裸遊宮通宵達旦。靈帝感嘆:“假如一萬年都如此,就是天上的神仙了。”

靈帝期間,宦官當權,標價賣官,大興土木,民聲四怨,各地黃巾起義,江山朝不保夕。靈帝去世後劉辯即位,董卓傭兵入洛陽,廢少帝劉辯,立九歲劉協,是為漢獻帝。自此漢朝名存實亡,三國群雄並起。是為後話。


靜水笑滄笙

上衣下裙,也就是古代所說的“上衣下裳”。衣,依也,人依以庇寒暑;裳,障也,人依以自障蔽。這是中國人上古時期的常服,不論男女。事實上中國人穿褲子的歷史並不久,中原地區的人一直到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才開始穿褲子,而事實上,那還不能完全叫褲子,那叫“脛衣”,其實就是兩隻褲管,往小腿上一套,用帶子繫於腰間,很顯然要害地方沒東西遮擋,就跟現在娃娃們穿的開襠褲似的,其目的是便於私溺。所以還得在外面穿條裙子,這樣才不會走光。



東晉的《拾遺記》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戰國時的張儀和蘇秦“同志好學”,外出時看到什麼典故,就馬上記下來。當時紙還沒發明,他倆手邊也沒有木簡,所以在手掌上和大腿上記錄,回到家裡後就將這些字抄寫下來。



當時人們穿脛衣,是出於防寒考慮,畢竟穿再長的裙子,裙底也會灌風進來。《韓非子》裡也有個有趣的故事。齊國有個盜賊,專門披著狗皮行竊,他兒子很得意,向小夥伴吹噓:你看,就我爸爸有尾巴!沒想到那小夥伴的父親是一個因犯了罪被剁去小腿的人,這個小夥伴就反擊說:我爸爸到了冬天都可以不穿絝。“絝”,也稱“袴”,也就是脛衣。



到了夏天,穿絝就太熱了,人們就只穿衣裳。不過,對於有錢人來說,絝可以不用粗陋的麻布做,完全可以用輕柔的絲織品啊,這才出現了“紈絝”,在當時社會上被公認為奢靡之服。我們今天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絝子弟”,就由此而來。這種“脛衣”一直到了漢朝才有了襠,這才算有了真正意義上“褲子”的概念。


渭水北山人

古代中國人有穿開襠褲的習慣,沿續了不知多少年,一是方便生產,二是方便生活。那時的生產力低下,人們生育多,死的也多,壽命不長,所以對勞動力的需求是第一重要的,生育成了部落,民族,國家的頭等大事,有法律懲罰不結婚的男女,早期和尚都允許生子。

女人結婚後回孃家,肚子不大不能回夫家,女人著急了什麼事都幹得出。這叫不落夫家。肚子大了,好,男方接回來,把禮金才送回女方家,比現在結婚實在多了,又買房又送禮送錢的。那時男方負擔輕。聽說聯合國要出新規,針對生育下降,人口老化,要推行開檔褲制度和不落夫家的法規,以促進人口的發展。

試想一下,某省市長廣場開會講話,大風吹過,掀起開檔褲對人類發展多狀觀?

所以馬克思說:人類社會的第一生產力是人本身的生產。


趙曙光教授

這問題不錯,很多人都知道古代褲子的大概,卻很少探究的這麼詳細~,今天咱們就一起聊聊古代的褲子的進化~,這個進化是籠統的,畢竟每個朝代的樣式會有不同,我們只討論系統,不討論樣式,如果有興趣,我可以在頭條單寫一份褲子進化論給你們。

目前,《譚談世界史》的知識庫裡能查到的最早史書記載並具有出圖實物的褲子是西周(編注:歷史需要嚴謹,文字記載和實物必須同時具備才能算有效節點),《說文》:“絝,脛衣也。”他所說的脛衣實際上就是倆褲管兒套在小腿和膝蓋上,《太平御覽》中也詳細的提及了絝的樣式。

好了,進入第三階段,到了宋代,特別是南宋,小資情調被日益崇尚,射獵戰騎被淪為低等生物,打什麼仗?拓什麼疆?爺拿嘴噴就能把胡人噴回去,把屬於我大宋的領土噴回來!

於是!好吧,宋代人類開始了第一次退化,回到了絝,也就是大內褲+高筒襪的時代,如下圖~

但歷史是不能允許這樣的朝代存活太久的,崖山之後,哎,好吧,對於褲子來說,至少是又回到了進步的軌道上,返回了開襠褲的年代,但區別是,女性是不能開襠褲的,而是終年長袍無襠大內褲,主要原因是,沒得穿,只能穿男人剩下的褲子裁剪,慢慢形成了將近150年的封建女性傳統,直至明代才有所改善。

最終,我們實現了把褲襠縫上的重要人類進步,也是中國人一大創舉,有人說是來自西方傳教士,有人說是光緒同志搞出的發明(說漢唐就把襠縫上的拖出去砍了),總歸,我們再也不用跪在地上假裝坐著,想分腿坐就分腿坐,想怎樣就怎樣了。


譚談世界史

在中國古代人是有穿開襠褲這一說法,但是也和中國古代的禮儀有關係,古代在正式的場面上應採用跪下的姿勢來坐,這樣開襠褲就顯的尤為重要了,其實不僅是開襠而且只是兩條腿而已。也有人們說古代女人洞房的時候穿開襠褲為了第一次尷尬和取悅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