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藝術中的敘事性是什麼?

陳康喜

繪畫中的敘事性其實跟文學中的敘事性一樣,都是表現一個具體的故事情節,展現事件發生的地點、人物和發展過程,並在事件中渲染一種衝突和矛盾,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欣賞者傳遞一種價值觀和是非觀。

但比起文學,繪畫的敘事性要弱一些,它不像文學可以完整而全面的展現出故事情節,繪畫只給觀者提供一個引子,只是描繪出一個具有典型性的瞬間場景畫面,讓觀者依靠想象力,去補充整個事件過程。

布格羅《維納斯的誕生》

中外歷史上,具有故事性的繪畫作品很多,國外繪畫在表達敘事性方面,要更加擅長一些。可以說,歐洲傳世名畫大多數都具有敘事性,他們善於用繪畫表現宗教、神話、戰爭、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故事情節。讓觀者可以真實瞭解到那一段歷史。

比如,生活在法國19世紀的重要學院派畫家布格羅的《維納斯的誕生》,畫家以極其細膩的筆法展現了愛神維納斯來到人世間的盛況。維納斯剛一出生,就是一個大美女,小朋友給她歡呼,青年男子給她吹著螺號,他們都在表達著對維納斯出世的狂熱喜愛。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

又如,跟布格羅幾乎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他在油畫《自由引導人民》中,展示了法蘭西在七月革命中,在一條小巷子裡激烈戰鬥的場面,畫中構圖充滿動態的節奏感,筆觸豪放而熱烈,具有強烈的浪漫氣質,以及極強的故事性和敘事性。

國內繪畫,同樣有不少敘事性作品。

韓熙載·夜宴圖

比如,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全畫共分為五段,畫中主題是一個叫“韓熙載”的朝中官員,在自己府上設宴宴請賓朋的整個過程,場面非常熱鬧。有樂器演奏場面,有歌舞表演場面,有欣賞者飲酒作樂、欣賞歌舞的場面,還有中途休息,再到宴請結束後送別賓客的場面。

可以說,這幅畫為我們完整地展示了古代官員的日常生活,以及興趣愛好,對現在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再比如,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同樣是極具敘事性的代表名作。此畫以全景式的構圖,詳細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百姓的生活狀況,人們流連往返于都城購物、經商、旅遊、辦事,畫中各種人物,動物,馬車,房屋,城樓,橋,帆船,樹木等穿梭其中,全面展示了當時經濟和商業的繁榮狀況。

在我看來,相比於風景畫,人物中因為有了敘事性,有效地增加了人文厚度和深度,使作品更具有張力,容易讓欣賞者產生思想情感共鳴。


鴻鵠迎罡

藝嶼EYESVOT |敘事性

藝嶼,來一次靈魂擺渡!

繪畫藝術中的敘事性是什麼?

為什麼畫背面,因為,可以創造更大的想象空間。


故事是敘述的載體。

簡單來說,就是繪畫傳遞信息和情節的能力。



需要作者安排敘事元素

如下組畫中,

飄揚的紗,曼妙的身姿,便是故事裡的元素。





一些可以辨認的指示性符號——比如“動作” ,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

比如《馬拉之死》,浴缸裡死去的馬拉還在寫信,這就給了觀看者一個信號,他為什麼寫信?



別人看到信以後會怎麼樣?

人自己解答腦補的過程也就是完成敘事性的過程。

還有就是運用象徵隱喻手法來完成敘事任務,最典型的如《自由引導人民》。

有的時候純風景畫或抽象畫

也會具有一定程度的敘事性,並不絕對。


藝嶼EYESVOT

正如作家通過文字來敘述某一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過程、結果以及作家的思想感情觀點一樣,畫家則是通過自己的畫作來對某些事件或某種觀點理念進行表述。所謂“畫裡有話”正是。

一幅畫通過畫面主體和背景材料可以告訴我們畫中講述了哪一件事情或事件,或交待了某一個生活場景,某一種生活態度,我們在欣賞畫作的過程中對畫中描述或反映的內容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這幅鉅作向我們描述了中國北宋前期京城汴梁(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各種各樣的人物熙熙攘攘,穿梭於街頭巷尾,做著各種各樣的事情。這幅畫不僅讓我們形象地看到了那個時期的汴京城的市面景象,也為人們研究那一段時期的人文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系列畫作,通過畫面講述了關於耶酥被釘在十字架之前的神話傳說故事。畫中耶酥在對其他十二個教徒傳教,眾教徒神情各異,表現不一。其中誰是那個出賣耶酥的猶大呢?

庫貝爾《礦工》

法國現實主義畫家庫貝爾的《礦工》,真實反映了19世紀的法國正處於資本主義初期快速發展時期,煤礦工人艱苦的勞動條件和繁重的勞動強度,反映了那個時期法國的某些社會現狀。

喬爾喬內《沉睡的維納斯》




喬爾喬內《沉睡的維納斯》,畫中的愛神維納斯展示出極致的造化之美,與周圍的自然景觀和諧交融,形體勻稱而舒展,情狀優美而溫柔,恬淡寧靜,起伏有致,表達出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體和純潔心靈的美的統一。作者通過這幅畫表述了對以人文精神為主旨的美的理念和思想。


誰憐一燈影

繪畫藝術的敘事性就是通過一幅畫,一個場景,一些人人物表現一個故事,然而不是單純地展現一個完整的故事,這裡面往往包含了作者當時穿創作的感情,以及他對繪畫,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

我們常常說“字如其人”,其實畫也如其人,從一個人的畫作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作者的喜怒哀樂,表達的思想感情。

作者創作一幅畫,敘述一個故事,有時這個故事是真的,有時是作者自己為了表達某種情感而自己聯想的。

例如這副畫,可以看做它是表達了一種女性的自由,健康。愉快。

這副畫,它可能表現了一個至少是貴婦的日常生活,沒有壓迫,很隨心的生活。

當然很多名畫有它特定的背景,也有它特定的故事環境。

以上是我個人看法,對此你有什麼認識呢?歡迎留言,謝謝支持!


鐵匠的頭髮

用口頭語言講述事情,即使只講一個細節,就可視為敘事;用文字表達同理。

“寶貝,一回家就給我打電話呦。″

一個母親給兒子發一個短信提示他,這就是敘事交待。

敘事形式多樣,工具、載體繁多,繪畫藝術早就成了傳達信息或敘事的形式之一。

從古人類的巖畫到今天敘事性繪畫,萬變不離其宗!

從著名的《創造亞當》、《馬拉之死》、《復活》再到首都機場的《森林之歌》、《潑水節》乃至不少旅遊景區的多幅內容相關的壁畫,外行人隨便瞅瞅,都明白這就是用繪畫這種語言、這種藝術在敘事。

其實有許多時候不用多幅連續,獨幅就可以敘事。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展現的是北宋汴京(開封)城市繁華景象及三教九流人物的生活狀況。它信息量龐大,完全可以當成N多個故事細細解讀、品味!

有的繪畫偏重於藝術性,有的則偏重於敘事性,有的兩者兼顧。

我完全可以下定論,但凡人物畫,都或多或少具有敘事性;是無意敘事還是刻意敘事,則是另一碼事。

敘事不需要完整,一葉即可知秋!


北斗星2013727

繪畫不管是寫實還是抽象,都只是一片靜止的畫面而已。而敘事性則是通過某種載體所要傳達的精神或思想。

直觀的就是通過繪畫的場景,動作,顏色等呈現出來的直接的想法。再有就是作者通過繪畫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或者讚美,或者諷刺,或者自嘲,等等將所有的喜怒哀樂通過筆尖體現出來,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共識或者認知,是很難看到本質的。


格一

所謂的「敘事性」,小民以為其實是怎樣「解讀」一件繪畫藝術品。

一般主流觀點是認為,在鑒賞時,應該是在完全不瞭解任何背景知識的提前下,依據人自身的感性、用心靈去體會畫中的色彩、筆法和畫家營造氣氛等等。但對大部分人而言,參觀畫展或美術和博物館就成了非常無聊的事。其實對於繪畫藝術,尤其是19世紀前的繪畫,最重要就是「解讀」,因為他們充滿了故事-即敘事性。比喻,Georges de La Tour(喬治.德.拉圖爾,1593-1652)的The Cheat with the Ace of Clubs《方塊A的作弊者》(作於1635年,現存巴黎 盧浮宮美術館)。

這幅名畫背景一片漆黑(這是拉圖爾獨樹一幟的風格-夜景畫,著重強調寂靜、冥想的氛圍),畫面呈現正在玩牌的男女三人及一名倒酒的女服務員。每個人的服裝色彩繽紛,極具美感。畫面正中是位展露雪白酥胸的女子,面相誇張的斜眼,形象突出。而狡滑及邪惡內容都包含在她那視線中。她在向畫面左邊的男子使著眼色。只有右端的年輕人把目光聚精會神在自己的紙牌上。由此可見此青年人處世不深,且還是個富二代。

這場面一看就知道是在賭場而且還是個老千窩中。坐在左側背對光源的老千,在畫中央的女子的授意下,可以看到他在黑色腰帶下暗藏方塊A和梅花A。此刻,他正伸左手準備抽其中一張,以止決定勝負。

這幅油畫深刻的刻畫了人心的邪惡,故事展開通俗易懂,但表達「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婦人的斜眼卻是完美的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