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炕圍畫在哪個朝代就有了?

Emzie

炕圍畫是流傳於我國北方的一種特殊藝術形式。和年畫、門神等農村常見的繪畫形式不同。炕圍畫在北方農村特定生活條件下,更具有實用性:山西一帶地處黃土高原,冬季氣溫偏低,農村家家戶戶都用火炕取暖禦寒。土坯壘成的牆面極易脫落起皮,經常弄髒衣物被褥。於是,聰明的先祖們用白色的甘子土加膠,在靠著炕的牆上塗一圈高約二尺的“圍子”,再用桐油刷抹加固保護牆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城市家家戶戶離地約一米高的牆面上,都流行用油漆刷一層淺藍、淺綠或者淺黃色的牆圍,其實和炕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炕圍慢慢地發展到後來,人們開始在白色牆面上繪製簡單圖案來裝點,這就是最初的炕圍畫。

據考證,炕圍畫在宋代已具雛形。金元時期,受壁畫藝術的影響,有餘力的人家在修繕房屋時,都會對自家炕圍精心修飾一番,並由此誕生了一些專門從事此種營生的畫匠。請一個手藝好的畫匠回來給自家炕圍作畫,成為了蓋房子這一重大工程中一項最露臉的內容——主人的心願和期望都會展現在炕圍畫裡:豐衣足食、延年益壽、閤家團圓等等。

到了明清時期,炕圍畫已逐步走向成熟,影響及應用日益廣泛,炕圍子成了農村家家戶戶的裝飾。

後來,隨著審美觀念的轉變,炕圍畫漸漸淡出人們視野,如今,這項極具北方農村審美風格的藝術形式,已經成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待傳承與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