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炕围画在哪个朝代就有了?

Emzie

炕围画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和年画、门神等农村常见的绘画形式不同。炕围画在北方农村特定生活条件下,更具有实用性:山西一带地处黄土高原,冬季气温偏低,农村家家户户都用火炕取暖御寒。土坯垒成的墙面极易脱落起皮,经常弄脏衣物被褥。于是,聪明的先祖们用白色的甘子土加胶,在靠着炕的墙上涂一圈高约二尺的“围子”,再用桐油刷抹加固保护墙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家家户户离地约一米高的墙面上,都流行用油漆刷一层浅蓝、浅绿或者浅黄色的墙围,其实和炕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炕围慢慢地发展到后来,人们开始在白色墙面上绘制简单图案来装点,这就是最初的炕围画。

据考证,炕围画在宋代已具雏形。金元时期,受壁画艺术的影响,有余力的人家在修缮房屋时,都会对自家炕围精心修饰一番,并由此诞生了一些专门从事此种营生的画匠。请一个手艺好的画匠回来给自家炕围作画,成为了盖房子这一重大工程中一项最露脸的内容——主人的心愿和期望都会展现在炕围画里:丰衣足食、延年益寿、合家团圆等等。

到了明清时期,炕围画已逐步走向成熟,影响及应用日益广泛,炕围子成了农村家家户户的装饰。

后来,随着审美观念的转变,炕围画渐渐淡出人们视野,如今,这项极具北方农村审美风格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待传承与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