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的陝北、關中、陝南差異如此之大,為何硬生生被合為一個省?

小好剛剛好

陝西,其實是一個硬生生拼湊起來的地理產物,在中國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間裡,陝北、關中、陝南屬於不同的地理領域,最後硬是拉郎配,是蒙古人為了防止漢人造反而製造的傑作。

首先,歷史上的關中地區,是傳統中國式王朝的京畿所在,周曰豐鎬、秦曰咸陽、漢至唐為長安,至宋元仍有京兆府之名。就今日的地理劃分而言,包括西安、咸陽、渭南、銅川、寶雞這些城市,仍可以稱之為關中。

而陝北,以漢代州郡劃分論,是屬於幷州的。漢代的幷州,領太原、上黨、西河、雲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其中太原、上黨、西河、定襄、雁門在山西,雲中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朔方在今鄂托克旗西北部,五原在今包頭,上郡則在今陝北的綏德縣。延安,在當時為高奴縣,也就是項羽分封十八王之際翟王董翳的都城所在。

(圖:陝北曾與山西同屬一州)

陝南,則屬於益州的漢中郡。

完全不搭脈的三個地域,又是誰將其硬湊在一起呢?

首先,是唐朝劃分十道之際,將原屬幷州的陝北地區與關中一起列入了關內道,包括今日的寧夏賀蘭山以東,內蒙呼和浩特市以西,陰山、狼山以南的河套地區,也都在其中。而背後的緣故,顯然就是為了抵禦北方侵略的需要,關中直接管轄陝北地區,更便於警惕草原之上敵人的侵襲。

而陝南地區的加入,就與元朝蒙古人大有干係了。

陝南即漢中,諸葛亮當年就是以此為攻防樞紐,進可以北伐中原,退可以固守益州。曹爽、司馬懿的幾次征討均遭失敗,就是因為漢中的險要。所以後來鍾會一攻下漢中,就迫不及待地發告《移蜀將吏士民檄》,勸蜀地軍民投降,理由就是你們已經失去了最險要的依靠。

正因為這種認識,唐朝的皇帝,一聽說叛軍打破潼關,他就會往漢中跑。唐玄宗就是一個典型。而到了宋金、宋元對抗之際,漢中便成為南方的重要依靠。初期,吳氏兄弟在漢中外圍的和尚原(漢中北部)、饒鳳關(漢中東北)、仙人關(漢中西北)三次大戰,都依靠著地理優勢,讓金軍寸土難進,以至於金國數十年再也不敢越過秦嶺。

隨後蒙古滅金之戰,關鍵也在漢中這裡,當時遷都汴梁的金,遣重兵扼潼關、守黃河,作最後的頑抗。蒙古人視攻城為畏途,成吉思汗說:"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後來拖雷就是用了這個辦法,定下假道於宋以襲金側背之策。取道漢中,浮漢水而下,將出南陽。金急調潼關守兵步騎十五萬南下,於是潼關金兵南調,而蒙軍主力渡過黃河,與拖雷軍會合,圍殲這支金軍——此後,便是金朝滅亡的節奏。

正是因為這段經歷,元朝在同一天下後,就一定要將漢中一帶歸屬陝西。理由很簡單,漢中在北方人手裡,就不用擔心四川佔據秦嶺天險之後,難以攻打。

所以,在漢中歸陝西之後,就基本上不再有劉備割據益州以謀天下的模式,甚至如五代十國前後蜀這樣的割據政權,都難以立足。元末以重慶為都城的明玉珍,也迫不及待地搶佔漢中,正因為有了漢中,巴蜀才有立國的可能——當然最終他還是被明朝收了。到了明末,張獻忠入川之後,也曾對部下說:“三國以來,漢中原屬四川,今吾定都於川,不取漢中,難免他人得隴望蜀乎?“可見取川必取漢中,依舊是一種共識。而隨後清朝改派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等統率滿漢大軍,全力向大西農民軍撲來之際,張獻忠卻因為與明軍殘餘的糾鬥,無力支援漢中,結果豪格攻佔漢中——漢中一失,四川的淪亡便只是時間問題了。

所以,打元朝開始的三合一硬拼成陝西一省,就是一種權力制衡的政治考量。之後被歷代沿用下來,至今不改。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一般來說,中國的行政區劃大都按照地形來做的地緣劃分,再綜合考慮歷史沿革和經濟方面的考慮。

陝西的區域劃分大致也如此,但陝西的疆域劃分,很大程度上卻是從軍事角度出發的。


我們從這張圖可以看的很清楚,陝北的延安榆林地區,氣候乾燥,黃土遍地,但自古以來卻一直是陝西最重要的屏障。尤其是榆林地區,乾旱少雨,但在中國曆朝歷代一直是西北軍事重鎮。原因一是氣候乾燥,雖不利於耕作,卻適合存糧。這使得榆林就成了西北的最重要的後勤基地之一。歷朝歷代在榆林都建有軍糧庫,一般都是國家直接掌握,氣候乾燥,糧食就不容易腐爛變質。


另外,之所以陝北一直劃入陝西,還在於其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唐以前,中國建都一直在西安或洛陽,大家可以看看,榆林緊鄰鄂爾多斯,也就是河套。而河套地區一直是北方遊牧民族最重要的牧場之一。這地方,用《漢武大帝》裡的說法就是快馬兩天就可以奇襲長安!

這麼近的距離,失掉榆林,失掉延安,長安就門戶大開,離亡國不遠了。但同樣的,控制住陝北,向西可以攻擊河套,向東可以策應山西大同和太原,更遠一點可以策應右北平(河北豐原一帶),進可攻退可守,可以有效保障首都長安的安全。

還有,康雍乾進攻準格爾,左宗棠收復新疆,都在榆林設有糧庫,是重要的後勤基地。

至於關中,其重要性主要就是西安,扼淆函之險,沃野千里。

陝西另外一個重要的板塊就是漢中,包括漢中安康等地,確實更接近南方,以前曾經在四川陝西中變動。

但自元以降,漢中就歸了陝西。漢中陝南歸四川,關起門來四川就很難攻進去,中原政權也得花很大勁來防禦割據政權的攻擊。諸葛亮六出岐山,佔了漢中地形的大便宜。

把漢中劃歸陝西,四川的割據就很難成型,因為秦嶺天險不在手中。

也就是說,陝西疆域的形成,主要是從軍事政治的角度考慮更多。

但現代,由於河套平原已經成中華一部分,榆林的軍事屏障作用已經大為下降,但還是重要的後勤基地,最重要的是,陝北劃出去,就很難生存了,還需要西安帶動落後地區。當然,有煤了,陝北日子好過了一點


江上一峰青

“陝西的陝北、關中、陝南差異如此之大,為何硬生生被合為一個省?”——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首先,中國一省,土地面積和人口常常抵得過海外一國,面積通常逾

10萬平方公里(即兩個半荷蘭),人口通常數以千萬計,甚至近億;要求這樣大一塊土地、這麼多人口方言、風俗、地理、氣候完全一樣,顯然是不合理的。


其次,由於陝北歷史上千百年間一直被視為關中屏障,行政區劃上(不管是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還是後來的郡縣)也長期被視為一體的大區,而且,陝北貧瘠,無法單獨設省,周邊地區也沒有比關中更合適的承載地區,所以,關中、陝北劃入一省,天然合理。


第三,陝西省內關中、陝北、陝南(漢中)三大塊中,真正差別大的存在與陝南(漢中)與關中、陝北之間,因為中國大陸地理南北分界線是秦嶺—淮河線,關中、陝北在秦嶺—淮河線以北,屬於北方;陝南(漢中)在秦嶺—淮河線以南,屬於南方。從方言、風俗來看,陝南(漢中)與關中和陝北的差別也非常大,而是更接近四川盆地。為什麼要跨越地理南北分界線和秦嶺崇山峻嶺、無視方言風俗差異將陝南(漢中)劃入陝西省,源於劃分國內政區的“區域制衡”原則。


在《大象之殤:從印度低烈度內戰看新興市場發展道路之爭》一書和其它多篇論文中,我提出並詳細論述了“區域制衡”原則,這一思路實際上是中國數千年探索實踐總結出來的,簡而言之:



一國要想長久保持統一,其國內行政區劃分應充分考慮區域制衡原則,即任何一個一級行政區(省、州、邦)企圖分離叛亂時,中央政府都能從毗鄰地區方便地扼住其咽喉而實施鎮壓;任何一個一級行政區分離後都會在經濟上蒙受重創,難以獨存。正如制定法律的基本思路不能是假設人人都是自律的聖人,而必須著眼於使其不能、不敢作惡;一個大國行政區劃設置也必須著眼於使任何一個地區都不能、不敢尋求分裂。


從上述原則出發,審視漢中行政歸屬:如果將漢中和四川盆地劃入同一省份,一旦四川當權者與北方的中央政權分離而割據或對抗,就可以輕易堵塞艱險難行的蜀道,阻擊來自北方的中央政府軍隊。將漢中劃入陝西省之後,一旦四川發生叛亂,已經掌握了漢中的中央政府平叛軍隊進軍成都平原平叛就會輕易許多。同時,這樣的格局又會有效威懾、遏制掌握四川當權者潛在的叛亂割據意圖。正因為如此,自從漢中劃入陝西省後,再未發生過四川地方政府主動叛亂的事情,更未形成割據四川數十年的割據政權。


所以,這一行政區劃安排顯示了中國先人的智慧。


梅新育

元朝的時候,精明的統治者劃分的,省是元朝建立的。劃分的時候,是按照不同的地域劃分的,這樣子避免了割據和獨立,比如浙江省,比如江蘇省,比如四川省,四川省門戶漢中劃入陝西,四川無險可守,避免了四川獨立,保四川必須有漢中,這就是避免各個地域的割據獨立。江蘇省把不同的地域文化的人劃分到一個省,就是為了畫江而治,安徽也是這樣,浙江,福建更是這樣,福建可以說是把浙江南部和廣東北部的一塊跟閩一塊合併為福建,因為古代,兩廣割據的頻率和江浙割據的頻率太高了,所以把江南根據不同的地域重新劃分行政區域,江西,江蘇,浙江的江南部分在元朝之前是一個行政區域的,而江北部分屬於淮南,江南割據的頻率也非常高,所以把江南和淮南整合重新劃分為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四川割據的頻率是最高的,每次天下大亂,四川都會割據,所以一個陝西省,一個湖廣省,把四川的兩座大門給打開了,湖廣拿了四川的東大門,逆江而上。陝西拿了漢中,那麼陸路方面,四川就無險可守。這種智慧的行政區域的劃分,讓中國免於分裂,否則按照漢唐的行政區域劃分,一旦天下大亂,稍不留意就會分裂


Ljgamdwtp

方便統治,防止割劇勢力產生。陝、川、皖、蘇、閩、粵莫不如是。

不能以山川地形劃省,會亂世割劇。必須要犬牙交錯!

陝北和甘寧、晉北和部分河套同文化圈,分開拼盤。

陝南漢中,文化方言上是川文化,但不能留在四川手裡,這是中原入川的門戶。

整個淮河流域同方言同文化,分屬四省,魯蘇皖豫。但不能建立淮海省。

同理,客家人同心凝聚力太強。所以劃入三省贛閩粵。

潮汕人,祖先是福佬人,方言屬閩南次方言。是廣東人。

廣東三大拼盤,廣府、客家、潮汕。

最後,你是皇帝你也會這麼幹。


混沌chaos

答主我自己本身就是關中人,對於陝南和陝北也是有一定的瞭解。所以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一定的見解。

拿陝南和關中來講,秦嶺中間分界線,南吃米飯北咥面。

其實講陝西,最主要的通俗來講是指關中一帶,一般人也會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關中一帶,而且題主所說的關中方言被認為是陝西方言,其實這也是很易解的問題。

  1. 陝北一帶主講陝北話,陝北話其實就是晉語系的分支(也就是山西話)。

  2. 我們的陝南話,那已經是川音了。關中方言西起於甘肅天水,東至潼關。

  3. 從歷史上來講,陝西話被認為是”雅言“要追溯到西周時期,包括我們的中國漢族戲曲鼻祖——秦腔,也是以關中方言作為基本來演繹的,關中方言本身具有非常濃厚的歷史,其次也是中原官話的一個重要分支。

所以我們講陝西話,狹義的來講就是指關中方言了。


至於題主所說的黃土高坡被認為是陝西的形象,這點我想了一會,依我的鄙薄之見,應該是源《我家住在黃土高坡》這首歌,持此之外,應該還屬我們的窯洞這一極具特色的民居讓更多人知道“黃土高坡”。

陝南被稱作“西北小江南”這點毋庸置疑的按照行政劃分,陝南屬於陝西,又是西北雨水最為豐沛的,作物生長最易的地方,作為西北小江南當然是毋庸置疑的。

蘇南蘇北的差異小可能更因為他們的民俗特點劃分差距沒有陝西這麼大,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陝西地理位置就是跨度這麼大,所以民俗文化差距就大了。


中國版圖最中間陝北關中連陝南秦嶺中間分界線一聲秦腔吼破天陝西到底咋個向趕緊聽我給你唱中華文明這發祥文化淵源時間長
給老陝點贊

電競小鈴鐺

陝北處於黃土高原,關中是渭河平原,陝南處於盆地,三個地方劃歸一個省,是元明以來的事情,主要從軍事角度考慮,易於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管控;

秦朝以關中為基地,向南吞併楚地漢中,向北吞併義渠戎地,之後才有了秦始皇滅六國;漢朝時候陝北屬於朔方部(東漢的幷州),關中屬於中央所在的司隸校尉部,陝南屬於益州(東川漢中);晉朝陝北淪為胡地,關中屬於雍州,陝南分屬梁州;唐朝陝北屬於關內道,關中屬於京畿道,陝南屬於劍南道;宋朝時候首都東移到了開封,首都遷走,關中地區地位下降,不再設置更多的行政區,關中、陝北、隴東整合為陝西路(後來分置永興軍路和秦鳳路),成為抵禦西夏的國防前線;

元朝定都北京,設陝西行省,省城興元路京兆府(西安),鑑於四川盆地內獨立性強,就把北方的門戶漢中劃歸陝西;這樣從軍隊從北方進入四川就容易;清朝初年還曾一度設置四川陝西總督,管轄陝西四川甘肅寧夏幾省區。


伊洛河畔看春秋

我國的區域劃分以地理和經濟特徵為基礎。南北差異是我國最重要的地區差異。南北凝聚是我國最重要的凝聚方向。秦嶺淮河是我國劃分南北的主要界線。秦嶺淮河以北和秦嶺淮河以南,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顯著差別。我國地貌西高東低,形成三大階梯。在我國東西差異中,最突出的一條是東部比較發達,西部相對欠發達。

東西之間差幅大,反差強。我國東西部社會經濟的巨大差異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疊加的結果。建國初期的沿海和內地兩分法、出於國防考慮的“三線” 劃分、以自然地理為主要基礎的東部、中部和西部的三大地帶劃分、以經濟地理為主要基礎的六大經濟區(東北、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東南、西南和西北)、七大經濟區(東北、西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八大經濟區(東北、環渤海、黃河中游、長三角、長江中游、東南、西南和西北)劃分等。

2003 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李善同和侯永志研究員等完成的“中國(大陸)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徵分析”報告,提出東北、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南部沿海、黃河中游、長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的八大社會經濟區域劃分。如果考慮南北差異,中國地區可以分為南方和北方地區;如果考慮東西差異,中國地區可以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如果同時考慮南北和東西差異,中國地區可以分為北方、南方和西部地區。如果考慮管理要素,中國地區的區域劃分要尊重行政區域的完整性。所以,任何的省區劃分都是在巨量的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劃分的。


昨思今明未武

來人吶!把這個分裂陝西的哈慫拖出去!

開個玩笑,新社會了,儘管我覺得你是一個慫娃,也是不能動私刑的,何況,我是個文人,讀書人怎麼能隨便動手呢?拿我的金絲大環刀來!

你說的這個“硬生生”,讓我這個讀了很多書的人也很費解,哪裡硬了?明明是自然形成的好嗎?


1.自古陝北和關中一代就是陝西的地盤,周王朝一開始就在寶雞一代活動,後來入住關中,現在的寶雞和關中一代都是中央政權的統轄地。


2.秦朝就更不用說了,秦都咸陽,渭水漢水一代,包括陝南的漢中、安康地區都是秦國屬地。當然當時還沒有陝西的名稱,可這片區域是屬於一個統一的政權。


3.到了漢代劃分九州,其中的朔方就是中央政權所在地,包括了今天的陝北、關中和陝南一部分。


4.唐朝的關內道包括今天的陝北和關中,與此相連的南山道則包含了陝南地區。宋朝的變化也不大,基本上陝北和關中地區還是連在一片。


5.明朝已經出現了陝西府,包括今天的陝北和關中以及陝南的一部分地區。


6.清朝,我大陝西秦俑的完整版圖已經形成。


新中國只是延續了各個省區的自然疆界,保留歷史的範圍,怎麼到您這就成了硬生生了?難道要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哪裡想要點哪裡?您當這是點菜還是小霸王學習機啊?


符號帝國

猜猜應該是,陝北,陝中,陝南口音裡都有共同的發音ang音,那就是鼻音很重!再有都愛吃麵食,biangbiang面,肉夾饃,臊子面,油潑面,羊肉泡饃,牛肉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