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沮二水 滋養煤城換新顏

在煤城銅川,人們對於漆水河和沮河的記憶是長久的。

這種記憶無關她們的河流長度,而是因為她們的厚重,因為她們在歷史長河中對銅川人的滋養和哺育。

她們,從橋山山脈的山谷中發源,流經渭北旱腰帶上的銅川大地,在耀州區城南匯合,經岔口流入石川河,繼而向南至西安市臨潼區交口鎮入渭河,再由渭河匯入黃河,流進大海。

相比雄渾壯闊的黃河、綿延不絕的漢江、穿越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她們是嬌小溫婉的,但她們靠著執著和堅韌在銅川大地上流淌不息。同時,她們的胸懷又是博大的,她們傾其所有,用並不豐足的“乳汁”哺育著沿岸生靈萬物。

像每個摯愛孩子的母親,她們將自己的愛深深印在了銅川大地。她們,是銅川人心中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漆沮二水 滋养煤城换新颜

漆沮二水匯流處。

兩河清水出橋山

從地圖上看,面積3882平方公里的銅川像張網。受地質運動影響,全市境內山巒縱橫,梁峁交錯,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可是,這網中的水系並不發達,境內僅有位於銅川西南部的石川河水系和北部、東部的洛河水系。其中,以石川河水系中的沮河最長,為77公里,漆水河次之,為64.2公里。

漆沮二水縱貫銅川南北,流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57.6%。

4月25日,我們溯沮河而上,在耀州區廟灣鎮三政村,沿著被當地人稱作東溝的河道,向沮河的源頭——長蛇嶺進發。順著河道蜿蜒而上,只見山泉從山澗匯聚而下,河流兩側的山坡上長滿了草木。

儘管是個大晴天,可是,順著一米多寬的窄小河道向密林深處行進,光線卻越來越暗,如入秘境。一抬頭,河兩邊的樹木大都以“探頭”的姿勢向河道傾斜,猶如給河道撐起了一把綠色的“保護傘”。較小的樹木和藤草更是“熱情”,伸出枝葉“擁抱”河流。

“這裡有香椿、山核桃、漆樹等樹木以及黨參、連翹、淫羊藿等名貴藥材。”隨行的嚮導三政村西溝組組長汪雪明邊走邊介紹,“這裡的‘常住戶’還有野豬、鹿和各種鳥兒。”

長蛇嶺海拔1732米,從山頂環望四周,只見一條條綠色的山川向遠方綿延。這裡有銅川的香山自然保護區、旬邑的石門自然保護區和黃陵的橋山自然保護區。這裡也是水源涵養地,多條河流的分水嶺。

從長蛇嶺往東,就來到位於印臺區金鎖關鎮柳樹溝村的鳳凰山。鳳凰山東麓的崾嶮坡就是漆水河的發源地。千百年來,沮河和漆水河從子午嶺的崇山峻嶺間走出,唱著歡歌一路南下,滋潤著銅川大地。

漆沮二水 滋养煤城换新颜

沮河沿岸朱䴉生態苑中休憩的朱䴉。

戰天鬥地興水利

“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在《詩經·大雅·綿》中,提到了沮漆二水。正如“綿綿瓜瓞”一句所象徵的子孫昌盛,沮河和漆水河就像母親一樣滋潤著銅川,養育著銅川兒女。

作家和谷出生在銅川市王益區黃堡鎮的一個村子。他在《渭河札記》中這樣寫道:“我蹣跚的腳步,是從渭河流域神經末梢的一條小溝岔出發,而走向小河、大河和海洋的。”他筆下的小溝岔,指的就是漆水河。

儘管兩條“母親河”的流域面積佔銅川市總面積的57.6%,流域內的水資源卻並不充足。兩條河流多年的平均徑流量相加只有不到1.02億立方米。

此後1300餘年,銅川人一直像“強公”一樣,頑強不屈,興水利,除水害,在這片土地上與“缺水”做抗爭。截至目前,銅川市共有32座水庫,其中桃曲坡水庫為蓄水量最大的中型水庫。

1969年,渭南地區(當時耀縣屬渭南地區)組織富平、耀縣4萬多名勞力,在耀州城北關15公里處沮河下游興建桃曲坡水庫,解決農田灌溉問題。在建設者的艱苦奮戰下,1974年水庫建成,1979年投入運行,水庫總庫容5720萬立方米,可灌地28.9萬畝。

進入20世紀90年代,經濟社會發展加劇了銅川供水矛盾。銅川市72歲的退休幹部何安琪至今記得,他家住在王益區市電機廠5樓時,經常吃不上水。即使來水了,水也特別渾濁,要沉澱好久才能使用。

為了緩解銅川水荒,陝西省政府於1990年第46次省長辦公會議上決定,建設馬欄河引水工程,從馬欄河跨流域調水補充沮河水源,由桃曲坡水庫給銅川供水。此項工程被列為“八五”期間20項興陝工程之一,也是我省首個大型調水工程。

該工程於1992年10月開工建設,1998年10月完工。當清澈的馬欄河水歡快地流向桃曲坡水庫時,銅川從此告別了水荒。

漆沮二水 滋养煤城换新颜

印臺區漆水河道中的湖心島,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用心守護生命之水

2013年7月3日,在耀州區沮河流域柳林林場,國家林業局、陝西省政府首次在秦嶺以北野化放飛了32只朱䴉。當朱䴉張開輕盈的翅膀,飛向沮河上方湛藍的天空時,不少人嘀咕:“從溫潤的陝南來到渭北旱塬,對水質、空氣質量要求很高的朱䴉能適應嗎?”

5個年頭過去了,總共46只“銅川籍”朱䴉寶寶的順利孵出,宣告了兩次朱䴉野化放飛試驗的成功,更印證了銅川水資源生態的改善。

銅川因煤設市,曾經“先礦後市”的發展方式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吃過虧、流過淚,使他們的發展理念由曾經的“在治汙中發展”轉變為“在保護中發展”。

從實施“5523”工程重視水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到成立市水源保護站在沮水之上立起環保“閘門”,再到全面啟動漆水河、沮河綜合整治工作,10多年來,銅川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了一條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呵護生態的自省和自覺之路。

2017年,銅川開始全面推行河長制,並被列為全國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示範區,奏響了河流保護工作的強音。

“盈盈二水會中流,如雪蘆花鋪滿洲。河上詩人歸何處,煙波依舊漢時秋。”這是清代詩人郭泌作的《漆沮會流》。詩中描寫的是漆沮二水匯流後出岔口的情景。作為一名基層河長,宋景輝所在的耀州區永安路街道,正好管轄著漆沮合流區域以及上游合計13.56公里的河道。

為了守護好“母親河”,現在,宋景輝堅持每週沿河道巡查一次,汛期時,一天還要多次巡查河道。他說:“我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漆水河、沮河邊,都應像對待母親一樣用心愛護好兩條河流。”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言猶在耳。我們相信,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銅川定會做好水文章,開啟水潤銅川的新篇章。

漆沮二水 滋养煤城换新颜

水天一色的桃曲坡水庫。

用行動守護青山綠水

參加本次探尋漆水河與沮河源頭的採訪,我們拍了許多照片。回來翻看時,最打動我們的竟是護林員汪雪明的照片。

那是在沮河源頭的大山裡,他嘴裡嚼著剛剛揪下的幾片樹葉,綻開了笑臉。相機定格的一瞬間,我們看到,58歲的老汪快樂得像個孩子,每道皺紋似乎都填滿了歡喜。

對我們來說,大山像一個別有洞天的秘境;對老汪來說,這是他熟悉的家園,更是快樂的源泉。

森林對水源的涵養至關重要。在銅川大地上,隨著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全面實施,青山越來越美,對水源的涵養能力也越來越強。好山出好水,好水育佳人。在天藍、地綠、水清成為銅川的“標配”和閃亮“名片”的當下,我們相信,“母親河”沿岸,會有越來越多的“老汪”綻放出發自心底的笑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