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沮二水 滋养煤城换新颜

在煤城铜川,人们对于漆水河和沮河的记忆是长久的。

这种记忆无关她们的河流长度,而是因为她们的厚重,因为她们在历史长河中对铜川人的滋养和哺育。

她们,从桥山山脉的山谷中发源,流经渭北旱腰带上的铜川大地,在耀州区城南汇合,经岔口流入石川河,继而向南至西安市临潼区交口镇入渭河,再由渭河汇入黄河,流进大海。

相比雄浑壮阔的黄河、绵延不绝的汉江、穿越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她们是娇小温婉的,但她们靠着执着和坚韧在铜川大地上流淌不息。同时,她们的胸怀又是博大的,她们倾其所有,用并不丰足的“乳汁”哺育着沿岸生灵万物。

像每个挚爱孩子的母亲,她们将自己的爱深深印在了铜川大地。她们,是铜川人心中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漆沮二水 滋养煤城换新颜

漆沮二水汇流处。

两河清水出桥山

从地图上看,面积3882平方公里的铜川像张网。受地质运动影响,全市境内山峦纵横,梁峁交错,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网状结构。可是,这网中的水系并不发达,境内仅有位于铜川西南部的石川河水系和北部、东部的洛河水系。其中,以石川河水系中的沮河最长,为77公里,漆水河次之,为64.2公里。

漆沮二水纵贯铜川南北,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7.6%。

4月25日,我们溯沮河而上,在耀州区庙湾镇三政村,沿着被当地人称作东沟的河道,向沮河的源头——长蛇岭进发。顺着河道蜿蜒而上,只见山泉从山涧汇聚而下,河流两侧的山坡上长满了草木。

尽管是个大晴天,可是,顺着一米多宽的窄小河道向密林深处行进,光线却越来越暗,如入秘境。一抬头,河两边的树木大都以“探头”的姿势向河道倾斜,犹如给河道撑起了一把绿色的“保护伞”。较小的树木和藤草更是“热情”,伸出枝叶“拥抱”河流。

“这里有香椿、山核桃、漆树等树木以及党参、连翘、淫羊藿等名贵药材。”随行的向导三政村西沟组组长汪雪明边走边介绍,“这里的‘常住户’还有野猪、鹿和各种鸟儿。”

长蛇岭海拔1732米,从山顶环望四周,只见一条条绿色的山川向远方绵延。这里有铜川的香山自然保护区、旬邑的石门自然保护区和黄陵的桥山自然保护区。这里也是水源涵养地,多条河流的分水岭。

从长蛇岭往东,就来到位于印台区金锁关镇柳树沟村的凤凰山。凤凰山东麓的崾崄坡就是漆水河的发源地。千百年来,沮河和漆水河从子午岭的崇山峻岭间走出,唱着欢歌一路南下,滋润着铜川大地。

漆沮二水 滋养煤城换新颜

沮河沿岸朱鹮生态苑中休憩的朱鹮。

战天斗地兴水利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在《诗经·大雅·绵》中,提到了沮漆二水。正如“绵绵瓜瓞”一句所象征的子孙昌盛,沮河和漆水河就像母亲一样滋润着铜川,养育着铜川儿女。

作家和谷出生在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的一个村子。他在《渭河札记》中这样写道:“我蹒跚的脚步,是从渭河流域神经末梢的一条小沟岔出发,而走向小河、大河和海洋的。”他笔下的小沟岔,指的就是漆水河。

尽管两条“母亲河”的流域面积占铜川市总面积的57.6%,流域内的水资源却并不充足。两条河流多年的平均径流量相加只有不到1.02亿立方米。

此后1300余年,铜川人一直像“强公”一样,顽强不屈,兴水利,除水害,在这片土地上与“缺水”做抗争。截至目前,铜川市共有32座水库,其中桃曲坡水库为蓄水量最大的中型水库。

1969年,渭南地区(当时耀县属渭南地区)组织富平、耀县4万多名劳力,在耀州城北关15公里处沮河下游兴建桃曲坡水库,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在建设者的艰苦奋战下,1974年水库建成,1979年投入运行,水库总库容5720万立方米,可灌地28.9万亩。

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铜川供水矛盾。铜川市72岁的退休干部何安琪至今记得,他家住在王益区市电机厂5楼时,经常吃不上水。即使来水了,水也特别浑浊,要沉淀好久才能使用。

为了缓解铜川水荒,陕西省政府于1990年第46次省长办公会议上决定,建设马栏河引水工程,从马栏河跨流域调水补充沮河水源,由桃曲坡水库给铜川供水。此项工程被列为“八五”期间20项兴陕工程之一,也是我省首个大型调水工程。

该工程于1992年10月开工建设,1998年10月完工。当清澈的马栏河水欢快地流向桃曲坡水库时,铜川从此告别了水荒。

漆沮二水 滋养煤城换新颜

印台区漆水河道中的湖心岛,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用心守护生命之水

2013年7月3日,在耀州区沮河流域柳林林场,国家林业局、陕西省政府首次在秦岭以北野化放飞了32只朱鹮。当朱鹮张开轻盈的翅膀,飞向沮河上方湛蓝的天空时,不少人嘀咕:“从温润的陕南来到渭北旱塬,对水质、空气质量要求很高的朱鹮能适应吗?”

5个年头过去了,总共46只“铜川籍”朱鹮宝宝的顺利孵出,宣告了两次朱鹮野化放飞试验的成功,更印证了铜川水资源生态的改善。

铜川因煤设市,曾经“先矿后市”的发展方式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吃过亏、流过泪,使他们的发展理念由曾经的“在治污中发展”转变为“在保护中发展”。

从实施“5523”工程重视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到成立市水源保护站在沮水之上立起环保“闸门”,再到全面启动漆水河、沮河综合整治工作,10多年来,铜川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呵护生态的自省和自觉之路。

2017年,铜川开始全面推行河长制,并被列为全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示范区,奏响了河流保护工作的强音。

“盈盈二水会中流,如雪芦花铺满洲。河上诗人归何处,烟波依旧汉时秋。”这是清代诗人郭泌作的《漆沮会流》。诗中描写的是漆沮二水汇流后出岔口的情景。作为一名基层河长,宋景辉所在的耀州区永安路街道,正好管辖着漆沮合流区域以及上游合计13.56公里的河道。

为了守护好“母亲河”,现在,宋景辉坚持每周沿河道巡查一次,汛期时,一天还要多次巡查河道。他说:“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漆水河、沮河边,都应像对待母亲一样用心爱护好两条河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言犹在耳。我们相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铜川定会做好水文章,开启水润铜川的新篇章。

漆沮二水 滋养煤城换新颜

水天一色的桃曲坡水库。

用行动守护青山绿水

参加本次探寻漆水河与沮河源头的采访,我们拍了许多照片。回来翻看时,最打动我们的竟是护林员汪雪明的照片。

那是在沮河源头的大山里,他嘴里嚼着刚刚揪下的几片树叶,绽开了笑脸。相机定格的一瞬间,我们看到,58岁的老汪快乐得像个孩子,每道皱纹似乎都填满了欢喜。

对我们来说,大山像一个别有洞天的秘境;对老汪来说,这是他熟悉的家园,更是快乐的源泉。

森林对水源的涵养至关重要。在铜川大地上,随着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全面实施,青山越来越美,对水源的涵养能力也越来越强。好山出好水,好水育佳人。在天蓝、地绿、水清成为铜川的“标配”和闪亮“名片”的当下,我们相信,“母亲河”沿岸,会有越来越多的“老汪”绽放出发自心底的笑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