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遇:文房四寶之硯臺收藏

硯,別稱硯臺、硯田、墨池等,雖為小器,卻透著一股大雅興。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

在我國,硯已經有約莫6000年的歷史,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了石硯的雛形,即石頭做成的研磨器。到秦代形成了真正的石硯。唐、宋時期為石硯繁榮鬱勃的時期,相繼泛起了歙硯石、端硯石、紅絲硯石等優質石料。宋代時已將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洮州的洮河硯、山西絳州的澄泥硯並列為四臺甫硯。明清時期,不光注重硯石的精雕細刻,越發考究自然美,特殊注重硯石的石質和花紋,俗稱“石品”。現在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石硯其使用價值雖大不如以前,但作為國學,其石材的珍貴以及附有的工藝價值使大量名硯演變為文化藝術珍品。

近年來,文房用品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可謂是風物無限,特殊是經由2005年,眾多拍賣紀錄的泛起,樹起了一個個新的標竿,文房用品投資的空間已經完全打開。

事實是什麼品種,在2005年締造的拍賣紀錄最多呢?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字畫,或者瓷器,著實從數目上來看,締造紀錄最多的恰恰是文房用品。

作為當代硯文化的推動者之一吳笠谷認為,“硯臺是低調的,不像書畫那樣可以懸掛於高堂,明示於人,炫耀於人,它是深沉的,是默默地等著真正喜愛的人來發現,來欣賞,它具有極高的文化內涵。”

端硯出產於唐代初期端州(今廣東肇慶)。古時已十分名貴,更因幾大名坑硯材枯竭封坑,硯資源越來越少而越來越名貴。

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廣東省端硯最為稱著。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端硯若佳,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幹,故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

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曾賦詩讚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端硯的歷史悠久,自唐代被列為貢品以來,前後有60多位皇帝與之結緣。石質優良,雕刻精美。端硯、歙硯和洮硯,素來有“三大石質名硯”之美譽。

端硯石出產在廣東省肇慶市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巖北面(西起小湘峽,東至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地之硯石為最佳。

硯遇:文房四寶之硯臺收藏

清代.包漿醇厚正宗優質端石精作瓶紋厚實四方端硯

硯遇:文房四寶之硯臺收藏

民國.正宗老坑端石精工巧雕祥雲龍紋厚實端硯

硯遇:文房四寶之硯臺收藏

解放初.正宗細膩老坑端石海水龍紋詩文文房端硯

硯遇:文房四寶之硯臺收藏

清代.正宗老坑帶眼端石“瓜瓞延綿”圖端硯

硯遇:文房四寶之硯臺收藏

民國.“春美”款正宗老坑端石細膩柔美包漿精雕竹紋隨形端硯

【綠端石】

綠端採石始於北宋,關於硯坑的地點,據《高要縣誌》雲:“綠端石出北嶺及小湘江峽(即現在的三榕峽),鼎湖山、皆旱坑。”綠端硯石最早在北嶺山附近開採是事實,可能因硯石枯竭,人們就終止於此開採,轉移至端溪水一帶的朝天巖附近開採,再後綠端硯石與朝天巖硯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層為綠端,下層為朝天巖。

綠端石色青綠微帶土黃色,石質細膩、幼嫩、潤滑,最佳者為翠綠色,純渾 。

清紀曉嵐在自己的一塊綠端硯上鐫銘:“端溪綠石,硯譜不以為上品,此自宋代之論耳。若此硯者豈新坑紫石所及耶。嘉慶戊午四月曉嵐記。”其硯側鐫詩云:“端石之支,同宗異族,命曰綠瓊,用媲紫玉。是歲長至前三日又銘。”紀曉嵐對綠端的評價與前輩有所不同,是有一定根據的。目前綠端也是一種較為名貴的端溪硯石之一。史料的記載中很少談及綠端的下墨與發墨之一,只有提到綠端水坑潤而發墨(綠端坑洞原有水坑和旱坑之分),旱坑則沒有談及。近年沙浦蘇一村附近亦發現綠端石硯材。

硯遇:文房四寶之硯臺收藏

清代.豪華大尺寸優質綠端石“龍鳳呈祥”詩文厚實四方硯臺

硯遇:文房四寶之硯臺收藏

清.“宣和之寶”款如意龍紋詩文豪華大料14斤綠端硯

硯遇:文房四寶之硯臺收藏

豪華大尺寸大料整切厚實素面綠端硯一方

【紅絲硯】

紅絲硯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以山東天然的紅絲石為原料製作的石硯,早在唐宋即負盛名譽為諸硯之首,發端於唐,興盛於宋,消退於清末民初。原硯材出自青州“黑山紅絲石洞”,後因其原料枯竭清後以臨朐老崖崮為主產區。

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硯論》中提到: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論端、歙、臨洮。

紅絲石,即紋理如絲,紅黃相間的石頭。《淄硯錄》載“石皆生於洞之西壁,不知重數,如積壘而成,上下皆青或赤石數重。其中,乃有紅黃,而其紋如絲者,一相傳曰紅絲石。”

紅絲石主要分佈於山東青州、臨朐等地。宋代杜綰在《雲林石譜》中記載,“青州縣紅絲石產土中”;清乾隆年間的《西清硯譜》中記,“紅絲石出臨朐”;此外,還有史稱“青州紅絲硯”的說法。

紅絲石的顏色非常豐富絢麗,主要以紅黃兩色為主。按照紅色的豔麗度,紅絲石又分為紫紅、胭脂紅、曙紅、大紅、朱膘、硃砂等。其中,紫紅當地稱為“豬肝色”,所製作的硯臺古樸典雅,深受日本人喜愛,而棗紅色,紅中泛紫,色調豔麗,深受中國人的青睞。其中,紫紅當地稱為“豬肝色”,所製作的硯臺古樸典雅;棗紅色則紅中泛紫,色調豔麗,深受東亞各國藏家的青睞。相傳宋代藏硯、制硯名家唐彥猷曾說“端歙皆置於衍中不復視也”,將紅絲硯列為各大名硯之首。

紅絲硯極適於發墨,且墨色如漆,數日不幹。而時至今日,紅絲硯被賦予了三美:第一是聲音之美,“其聲清越,鏘若金石”,即它的聲音清亮悅耳,如金石叩擊;第二是紋理之美,其旋轉團圓紋,常達二三寸而絲凡十餘重,次第不亂,如月暈,如山石,如禽魚雲霞狀,紋彩不一,美不勝收;第三即資質潤美,發墨均勻。

硯遇:文房四寶之硯臺收藏

胡宗成”款正宗紅絲石古松樓閣厚實隨形硯臺

以上圖片為古美術515微拍節硯臺專場部分拍品,欲瞭解詳情請移步下載:古美術APP

硯遇:文房四寶之硯臺收藏

掃一掃,預展出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