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1000人,魅族為什麼逐漸跌出第一陣營了?

隨小劉

3 月 29 日,PingWest 品玩從接近魅族的消息人士處獲悉,魅族將會迎來新一輪規模超 1000 人的大裁員。30日,魅族方面表示,裁員確實存在,但是屬於“末位淘汰”機制,裁員千人的消息與事實嚴重不符。

從2016年初,黃章提出“穩增長,創利潤,挺進IPO”的目標後,魅族就啟動了每年末位淘汰計劃,裁員規模從起初的5%升至10%。2017年初魅族也傳出裁員消息,有消息稱裁員幅度達25%,涉及千人,但魅族方面回應稱仍在10%左右。今年週而復始,裁員一事再次成為影射魅族掉隊的一大“證據”,只是媒體沒法證明裁員消息是事實,而魅族的否認也沒法消除外界的疑慮,所以不可盡信。

當然,沒法否認的是魅族前兩年的市場表現,這才是負面消息頻傳的根本原因。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日魅族官方曝光了魅族15新品發佈會的日期,4月22日晚19點30,即將在烏鎮國際互聯網中心,發佈被稱為“雕刻時光,重塑經典”的產品,也就是黃章口中的夢想機。


從已經洩露的真機諜照來看,魅族15正面採用了全面屏設計,不過不是時下流行的劉海屏,讓人比較意外的是正面配備了一顆集成了指紋識別的圓形Home鍵。魅族15與魅族15 Plus都採用了後置1200萬+2000萬像素的雙攝像頭,不同之處在於,魅族15配備的是驍龍660處理器,而魅族15 Plus則是三星Exyons 8895,性能上要更強幾分。另外魅族15 Lite,定位為中低端,配備驍龍630處理器與1200萬像素單攝像頭。

但是,對於這款手機黃章卻改了口,從他的言論可以得知,魅族15只是“小試牛刀”,此後發佈的魅族16才是重頭戲,有可能於8月份發佈。也就是說,魅族今年依然有多款手機上市。雖然魅族近兩年市場表現不甚理想,但如果今年旗艦機可以提振銷量,魅族依舊有迴轉的餘地,畢竟它並不像金立,鉅額欠款、裁員一半,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而且,從魅族的新機可以看出,黃章慢慢拋棄被消費者詬病的“萬年聯發科”,這些改變可能會找回曾經流失的粉絲。所以說,與其揪住魅族的過錯不放,還不如對這個曾為消費者帶來驚豔產品的品牌多一些包容。


歪道道

魅族又要裁員了。近日有消息稱,魅族將會迎來新一輪規模超1000人的大裁員,官方最快將於下週宣佈裁員消息。據悉,除了高級副總裁黃質潘領導的 CS 供應鏈中心外,其他事業部均在此次裁員範圍之內。

對於題主的問題,獨角獸工場想說的是,魅族雖然是國內第一批推出智能手機的廠家,而且是第一家採用電容屏的只能手機,卻從來就沒有進入過國產手機第一陣營。說來也是一件非常讓人覺得惋惜的事情。

早在2009年,魅族推出了M8,只銷1個月,M8的銷量就突破了10萬,5個月過後更是突破5億,M8的異軍突起,堪稱奇蹟,當時被譽為“國產機皇”。

2011年~2012年左右,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開始白熱化,魅族作為一個小而精的國產品牌也是其中非常被看好的一個,這就意味著魅族其實有很大的機會搶佔先機。

和當時很多公司一年推出好多款型號的手機不一樣,魅族走的是精品路線,一年就研發一兩款手機,確實是各方面都盡做到極致。特別是魅族的Flyme系統,吸引了大量粉絲,設計風格也很有特點,很快就成為了國內年銷量達到千萬級別的“大廠”。

然而魅族一直沒有發展壯大,在魅族做手機的這些年,出貨量最多的是2016年,超過了2000萬部,然而根據IHS公佈的2016年中國十大智能機廠商排名,魅族僅排名第九,無論如何也算不上第一陣營。

魅族沒落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領導人黃章的思維一直停留在家族企業的階段,排斥資本的進入眾所周知,雷軍曾經想投資魅族,雷軍當時向黃章推薦了現在的小米副總裁林斌,並希望黃章給林斌5%的股權,但是黃章拒絕了這個方案。直到2015年魅族才接受了阿里巴巴的機5.9億美元投資,在2016年手機出貨量超過了兩千萬,算是達到了峰值。

但是魅族到現在還在使用臺灣聯發科(MTK)的芯片,應該算是跌落最主要的原因了。國內目前基本大部分手機品牌的芯片都開始使用高通的芯片,尤其是配置高的手機,基本都不採用聯發科的芯片了。

對於很多人而言,用MTK的芯片,意味著是一臺比較低端的手機,不僅價格便宜,性格也比高通的差不少。現在很多人買手機,除了外觀,就是看中配置和參數了。可魅族的配置參數和同價位的很多手機相比,都不太好看。


獨角獸工場

一度信奉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魅族,今年又因為裁員上了頭條。

據悉,魅族將會迎來新一輪規模超1000人的大裁員,官方最快將於下週宣佈消息。但其實這樣的末位淘汰裁員從2016年就開始了,那一年魅族扭虧為盈。

去年,魅族第二次裁員,比例由5%提高到了10%,公司又一次順利盈利。所以說末位淘汰並不見得就是壞事。

但是魅族一路高開低走,從曾經的M8傲視群雄到現在小米、華為、OV等的競爭才剛剛開始,它就可能成為第一個輸家,其中有幾步棋魅族確實走錯了。

首先產品跟不上, Pro7不實用的雙面屏、保守的非全面屏、被吐槽已久的聯發科處理器,以及一個高高在上的售價,不管哪個都戳中了死穴。明知道品牌溢價不夠,還強行拉高價格。才發佈四個多月,Pro7價格全面跳水,還積壓了50萬以上的庫存。去年說要靠15打翻身仗,但15一言難盡,魅族看起來自己都沒什麼信心。

其次,魅族內部的管理機制一直一團糟。早在2013年黃章隱退時,魅族銷量一路下滑,屋漏偏逢連夜雨,原副總裁馬麟帶著部分團隊跳槽去了樂視,引爆出走潮,軟件部門一個星期就走光了。去年為了IPO ,黃章再次歸來,魅族又是幾次調整事業部,高管大換血,人心動盪。

而就在魅族內部大動盪的時候,華為、小米等國產機紛紛挺進4000+的高端領域,而魅族卻眼睜睜地錯失了窗口。2499元的中段價位又被OPPO、Vivo的藍綠組合攻下。中段不保,高端難進,魅族岌岌可危。

最後,一家公司的氣質主要還是取決於老闆本人,可是黃章封閉又極度自信的性格害了他。雷軍曾經想投資魅族,推薦了現在的小米副總裁林斌,只要5%的股權,黃章拒絕了,最後也沒鬥贏小米。不甘心引入阿里投資,因為對賭協議從一年發一款手機逼成了一年發14款手,直到機海戰術拖不動。

曾有網友吐槽:“魅族之前有神一樣的產品,卻有豬一樣的營銷,是因為他們有一個烏龜一樣的老闆,窩在家裡,無心應戰。”

今年是魅族成立15週年。距離上一次融資已經過去3年多,下一輪融資前途未卜。

這世界上有三類手機公司:專注於品質或性能而註定小眾的、玩久了性價比而無法推出高端機的、蘋果。

魅族的尷尬在於,這多年下來,頭兩個它都經歷了,卻再也無法成為第三個。


金錯刀

我看到很多回答說魅族從沒進入國產手機第一陣營,你們知道M8嗎?2009年,當你們還只知道諾基亞、三星、蘋果時,當國內的手機廠商還停留在直板機和翻蓋機時,是魅族做出了國內第一個能和iPhone對標的產品M8,在當時的環境下,M8無論是外形、音質還是續航,都是國內絕對的跨時代的產品。你們不能說魅族沒進過第一陣營,當時魅族自己就是整個第一陣營。

魅族的告訴發展從2009年保持到2013年,在這幾年間,魅族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陣營,儘管華為、小米、OV等手機廠商紛紛崛起,但在那幾年間,魅族每一代打著“小而美”旗號的情懷產品都是同行學習的標杆,這都歸功於背後的操盤手、產品大師黃章。

但2014年開始,魅族自MX4pro後就一直走下坡路,銷量一代不如一代,產品由原先的行業標杆變成落後行業一拍,到這兩年,魅族在國內已經妥妥成為第二陣營,有些季度在國內銷量前十手機中,竟一款魅族手機都沒有。

在銷量連年下滑的情況下,魅族這幾年也不斷地關閉實體店、調整內部架構和裁員,去年也前年都裁掉了10%的員工。最近,魅族又傳出即將裁員1000人,去年魅族裁員後約有員工3800人,如果今年再裁掉1000人,魅族就只剩2000多名員工了,僅為魅族巔峰時5000名員工的一半,令人唏噓。

魅族高管澄清說這只是正常的末位淘汰制,但結合魅族近兩年屢次大規模裁員、關店,以及在校招社招的低調,讓人很難不把裁員和“節流”聯想到一起,在“開源”無路的情況下,魅族只能“節流”求生了。

為什麼魅族從原來的行業元老和導師,變成第二梯隊,如今不得不屢次大規模裁員呢?

我個人認為,很大的原因,是黃章。

魅族,成也黃章,敗也黃章。

黃章是個真正的偏執狂,當年的M8、MX3等手機的外型,都是黃章自己用木頭模板不斷打磨的,光是MX3,黃章就打磨了幾十個模板,保證手感和外型都達到最佳才開始讓工廠生產。樣機出來後,黃章拿著手感不對,用3D掃描後發現樣機與木模相差了0.07毫米,黃章讓工廠全部打回去重做。

就是這樣的偏執,才打造出當年驚豔四座的M8和MX3,但也是這種偏執,讓魅族無法順應時代做大做強。

黃章的偏執源於他的過分自我,雷軍當年本來想找黃章一起做手機,被黃章拒絕了,逼著雷軍自己創辦了小米。幾年過後,小米銷量超越了魅族,但黃章對雷軍的態度是“抄襲者”、“江湖騙子”。M8大獲成功後,黃章就基本不管公司的事情,過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基本一個月才出一次家門,公司更是幾年都沒有去過。

創始人長期不在,魅族的發展日漸下滑,一眾高管去到黃章家中請他出山,他依然對目前的情勢不以為然,覺得只要推出一個好的產品就能挽回局勢,自己依然在家裡慢慢地打磨產品。這種態度使得魅族高管看不下去,集體出走,整個軟件部門全都走空了,事情超出黃章的預想,他這才回到公司。

回到公司後,黃章這種偏執和自我,也影響了魅族的產品、內部架構和發展戰略。

先說產品。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魅族近幾年的產品都比同行要落後一代,在大家都使用驍龍處理器時,魅族一直抱著飽受詬病的聯發科不放;全面屏流行兩年了,魅族最新的旗艦機MX7 pro依然沒有全面屏(MX7 pro上市4個月後價格便下跌40%,且擠壓了幾十萬臺存貨);等到其他廠商把精力花在研究AI、AR、優化系統等軟件升級時,魅族來了個前後雙屏設計……魅族內部也有高管建議黃章要跟上市場的腳步,但黃章依然堅信他認為好的就是最好的,聽不進意見,也忽略市場的變化,把魅族封閉起來,導致魅族逐漸被市場拋棄。

去年,黃章高調宣佈復出,想要傾心打造一款極品的手機來慶祝魅族成立15週年,大家都對魅族15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最近魅族15在工信部登記的照片流出,居然還是採用前置圓形home鍵的設計,我看了總有種彷彿回到幾年前的感覺,只能說,實在太復古了……深深為魅族的未來感到擔憂。

再說內部架構。黃章回到魅族後,去年年中把魅族拆分成魅族、魅藍、Flyme三大事業部,而僅僅過去半年,去年12月,黃章又把公司重新拆分成海外事業部、配件事業部和電商事業部,頻繁地調整公司構架使得魅族內部員工心態不穩,高管拉幫結派的問題也日益嚴重。同時,黃章還是採用家族企業的方式來管理魅族,黃章的親戚分別擔任魅族的高級的副總裁、總經理等重要職位,而且用人要不就信任到死,要不就徹底不用,這也導致了魅族在幾大關鍵性的轉型中沒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最後是魅族的發展戰略問題。黃章一直想對魅族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個人持股51%,使得魅族沒能融得足夠多的資金來擴大規模。同時,之前黃章一直抱有一種驕傲和情懷,看不起中低端市場,只發力中高端市場,但隨著華為、小米、OV等廠商快速崛起,在MX4 pro之後,魅族在2000—3000元價位的市場已經站不住腳跟。黃章急了,拉來阿里5億美金的融資,並簽下對賭協議,如果銷量不能超過2000萬部,就會被阿里進一步收購股權。在2016年,魅族放棄了一年發佈一部新機的慣例,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年開了12場發佈會,發佈14款新機,銷量是上去了,但過於頻繁地發佈產品,使得魅族的產品線過於混亂,發力中低端的魅藍品牌反而成為魅族銷量的主力,魅族一下子失去了長期建立的小而美和情懷的形象,讓很多用戶感到失望。

還有,魅族的營銷一直以來都以“爛”出名,原因是黃章認為好產品是第一位的,營銷不該受到很大的重視,所以,他看不慣小米在營銷上的新玩法,認為雷軍是騙子,只會忽悠人。但他那時不知道,在這個時代,營銷也是產品的一部分,好產品如果沒有配合好的營銷,永遠會被侷限在小圈子裡走不出去。等到他意識到營銷的重要性之後,由於理念的錯位和營銷人才的缺失,魅族的所謂營銷在很多用戶看來都是笑話,滿滿的槽點。

所以,你們看看魅族這幾年,當小米、華為、OPPO、VIVO通過中低端市場快速切入,快速做大時,魅族選擇高端,落了個白茫茫的一片;當小米、華為、OPPO、VIVO紛紛聚焦消費升級、發力中高端機市場時,魅族卻發瘋似地搶佔中低端。當大家在拼營銷的時候,魅族沉迷於產品研發,當行業進入拼產品的時代,魅族卻跑去玩營銷。

魅族與這個時代,有了越來越大的錯位。更準確來說,這是黃章與這個時代的錯位。


我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互聯網問答專家,每天發表關於科技、互聯網的深度觀點,有興趣的趕緊來互關一波~



科技扯談官

首先要說明的是,魅族從來沒有進過手機行業的第一陣營,這是一種誤解,魅族最輝煌的時候一年也就好像2000萬的銷量,與華為小米差距甚大,不能算第一陣營。

  • 再就是說一說魅族那些年的輝煌

魅族,雖然不曾巨頭過,但是魅族卻給行業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時刻,比如腰圓鍵、比如mback,比如flyme,可以說每一個都是行業經典,曾經flyme是我覺得最清爽的Android國內發行版本,沒有那些糟心的軟件,簡潔美觀。


  • 魅族:我們只用聯發科,用戶:對不起,我們不買單!

我覺得用聯發科可能是魅族史上最愚蠢的決定了,等一切想要反悔時,已經來不及了。當年用三星獵戶座的時候還可以做機皇,但是聯發科時代用戶並不買賬,只能眼見一步步下滑。

  • 人山人海你獨樹一幟,精品時代你卻14場演唱會不斷

大家都在紅海的時候,魅族選擇了堅持自我,但是在智能手機行業趨於穩定以後,大家都開始走精品路線以後,魅族卻選擇了機海戰術,每次都比別人慢一步。



2016年魅族開了11場演唱會,14款手機,12組藝人,26首歌曲,但是除了這些,你還記得什麼?

  • 黃章不再是救世主,最多隻是符號

黃章,曾經把魅族帶向巔峰的魅族創始人,也是魅族的符號,但是這兩年黃章復出以來,貌似確實沒給魅族帶來多大的改觀,曾經那個性格極其像喬布斯的中國企業家也許再也沒辦法把魅族帶向巔峰了。



所以,魅族衰落,在情理之中,但卻是深感惋惜。


EmacserVimer

魅族又要裁員了

黃章近日也在公司內部信中說道“昨天網上出現魅族將裁員至1000人的假新聞,我們並沒有計劃裁員至1000人。但是企業不可以虧損,只有盈利才可以持續才能向上市目標邁進。虧損就必須減低費用,精簡人員,請悉知。”

一拒絕雷軍投資

二與高通鬧掰

三產品外形設計雷同無特色

另外,魅族雖然在2015年投靠了阿里擴大產品的生產線,僅僅兩年時間就推出了至少16款新手機,發佈會開了十幾次,但結果卻是異常慘淡,原因是新產品設計外形和配置實在雷同,根本拼不過同期的小米華為,價格戰打得也是十分落魄。此後魅族意識到問題但為時已晚,高管離職,部門拆分,近日又爆裁員且裁員指數相比2016年那次的5%比例又再次提高,可見魅族的盈利能力和資金鍊問題的嚴重性。


華爾街見聞

魅族從來就沒有進入過國產手機第一陣營,魅族是典型的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領導人的格局決定了公司的上限,從黃章和雷軍分道揚鑣開始魅族就註定了這樣的結局。

魅族是國內第一批推出智能手機的廠家,而且是第一家採用電容屏的只能手機,然而魅族一直沒有發展壯大,在魅族做手機的這些年,出貨量最多的是2016年,超過了2000萬部,然而根據知名市調公司IHS公佈的2016年中國十大智能機廠商排名,魅族僅排名第九,無論如何也算不上第一陣營。

IHS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包括海外)

一個企業發展的發展上限取決於領導人的水平、眼界等,顯然黃章並不具備這樣的水平。眾所周知,雷軍曾經想投資魅族,雷軍當時向黃章推薦了現在的小米副總裁林斌,並希望黃章給林斌5%的股權,就這樣的事情黃章都不接受,這也說明了黃章的思維還停留在家族企業的階段,家族企業能做大?直到2015年魅族才接受了阿里巴巴的機5.9億美元投資。

從2015年開始魅族才開始進入了增長的快車道,這時候還不算晚,但是接下來魅族又把自己跟聯發科綁在了一起,這讓魅族的發展再次受限,等魅族醒悟過來已經為時已晚。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魅族第一次裁員了,2016年就裁員5%,2017年又大幅裁員,現在又裁員1000人。裁員不可怕,任何優秀的企業的可能裁員,但是連續三年較大規模裁員這就很有問題了,這主要的責任在於企業的管理層在戰略規劃和執行中存在重大問題。


魅族這次裁員很可能是因為去年銷量不佳的原因,尤其是旗艦Pro7,採用聯發科處理售價高昂而且沒有什麼用的智窗,銷量慘不忍睹,還有多數人因此辭職。

而黃章打磨許久的魅族15是下面的模樣,看來魅族對魅族15的銷量也沒什麼信心,如果銷量持續不好,裁員是很正常的事。


萌哈科技

今天和大家說的這個事有點鬧心,沒錯,那就是魅族又爆出裁員了,這一次的裁員達到了1000人。要知道魅族作為國內第一批推出智能手機的廠家,在2016年,手機出貨量超過了兩千萬,那個時候雷軍都還想投資黃章,無奈的是黃章最後拿了阿里巴巴5.9億美元的投資,拒絕雷軍的後果就是近些年,魅族的發展極為不順利。

只銷1個月,M8的銷量就突破了10萬,5個月過後更是突破5億。那可是2009年,諾基亞、HTC、摩托羅拉還正當火的年代,M8異軍突起,堪稱奇蹟,被譽為“國產機皇”。

這家公司就是魅族,背後的男人就是讓粉絲又愛又恨,一度歸隱,今年二次出山的黃章。

如今10年過去了,國內手機廠商的隊伍裡卻漸漸找不到魅族的身影,今年發佈的Pro7更是備受吐槽,英雄遲暮,令人感慨。

從接近魅族的消息人士處獲悉,魅族將會迎來新一輪規模超 1000 人的大裁員,官方最快將於下週宣佈裁員消息。

除了高級副總裁黃質潘領導的 CS 供應鏈中心外,其他事業部均在此次裁員範圍之內,其中現如今李楠負責的魅藍事業部自然也將受到波及。

這已經不是魅族第一次大規模裁員了。它首次因裁員引發外界關注是在 2016 年,當時 5% 的裁員比例還屬正常的人員結構調整,魅族同期甚至高調喊出了“裁員將常態化”的口號。

2017 年,魅族的第二次裁員就已達到千人規模,彼時官方對外的解釋同樣是優化人員結構,但比例提高到了 10%,裁員人數同樣超過 1000 人,“為上市節約成本。”魅族員工最多時,一度超過 4300 人。

魅族為何走到了今天這般地步?

眾所周知,如今這個時代,早已不是當年。黃章領導的魅族可謂是家族型創業,他本人對資本也極為排斥。試問現在這些強大的公司,哪家沒有依靠資本?

就比如說雷軍的小米公司,不也藉助資本來發展嘛,那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說,一家企業能否長遠發展,真的還得看創始人的格局。

說個最簡單的例子,2017年國內智能手機銷量整體下滑,可在這樣的態勢下。小米與華為及OPPO等還能逆勢上漲,而曾經風光無二的魅族,卻早已被拉開了身影。然而根據知名市調公司IHS公佈的2016年中國十大智能機廠商排名,魅族僅排名第九,僅僅只能算的上在第二陣營。


俊世太保

其實,魅族從來就沒進入過第一陣營。而魅族裁員的最大原因是,智能手機的紅利期已經收割完畢了。2017年,全球和中國智能手機的銷量雙雙下滑。

在突破性的5G手機時代到來之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紅利真空時代:一、幾大強勢品牌的市場集中度提高,T型格局已定。二、技術創新趨緩,消費者換機動力不足。三,市場進入了零和博弈階段,結構化增長代替了絕對增長。

在這種白熱化的競爭大環境下,各種二線品牌比如魅族,以及山寨品牌必然會出爐,他們退出的市場空缺,將被一線手機品牌填補,在中國,一線手機品牌就是華為、小米、ov。

可以看到,雖然2017年整體銷量下滑了,但華為、小米、ov的銷量都在逆勢增長。華為佔據國內銷量冠軍的寶座,小米2017年同樣逆勢暴漲,而oppo的銷量2017年同比增長12%,所以,市場的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一線手機品牌的市場佔有率提升,進一步擠壓的二線品牌的市場佔有率

整體市場下滑,一線品牌擠壓,二線品牌的衰弱是必然後果,其實不僅僅是魅族,前段事件,金立同樣被爆出資金鍊斷裂,銷量下滑的噩耗。

所以,這不是魅族的噩耗,這是二線品牌和山寨手機品牌的共同噩夢。


陳紀英

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我一直是不斷嘆息的。畢竟在前幾年,我還是一個魅族的粉絲。雖然不是鐵桿擁躉,但也是為自己和家人買過多部魅族手機。小圓點、腰圓鍵、mback、flyme系統等,既構成了魅族手機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當初我力挺魅族的原因。

彼時的魅族是強大,甚至讓小米難以望其項背。但造成如今魅族再次裁員千人、徹底脫離第一陣營的,還要從2016年開始。2016年,在其他手機廠商都發力精品機型的時候,魅族卻玩起了“月更”的機海戰術。

一年的時間中竟然舉行了14場發佈會,更詭異的是這些手機基本上外形雷同、全部採用聯發科處理器,且產品佈局劃分極其混亂,比如中端的魅藍就能碾壓魅族旗艦等。這些都對魅族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極大的損害,銷量也大幅下跌,證明魅族的機海戰術已經失敗。

而在去年,魅族終於收心想要去打造精品機型,但被寄予厚望的PRO 7成為魅族全面潰敗的轉折點。短短几個月時間,PRO 7就從發佈時的最低起售價2880元直接降到1500元左右,堪稱去年的“跳水王”。PRO 7的乏力表現,引發了魅族內部的多場地震。

魅族事業部銷售副總裁褚淳岷離職,且其帶領的銷售團隊中的大部分員工也同樣離職,原有的2500家左右專賣店已經關閉500多家。去年6月份魅族、魅藍、Flyme三大事業部獨立拆分,又在12月進行了“削權”和“提拔”——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及人員任命的通知,高管們受到一次新的“洗禮”。

原本隨後應該慢慢走上正軌了,但黃章又跳出來出山,稱要打造自己心中的15 週年夢想機魅族15系列。就在“煤油”對魅族15抱以強烈的期盼時,網上接連爆出的碟機、真機照卻讓他們大跌眼鏡——幾乎毫無特色。這也意味著,或將在5月份推出的魅族15系列只是過渡產品而已。

前段時間,黃章突然現身魅族社區表示,“由於時間關係,15只是我多年後迴歸魅族的小試牛刀,隨後推出的16系列才是我全力打造的產品!”看看,黃章又把所有人都涮了一遍。如今魅族再次裁員千人,黃章的夢想還能實現嗎?

反正近幾年我是不看好魅族了,除非真的是有什麼大變化——比如與高通成為拜把子兄弟、比如拿到巨頭的大筆融資等。否則,魅族想翻身還是很難的。(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