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戶外人可以強大到什麼程度?

也許,只有“絕境”才知道。

當與不期而遇的危險狹路相逢,孤身絕境之中……他們,向死而生,給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強壯的體魄、強健的內心、強大的意志……無一不是走進戶外的必備條件。喜歡戶外探險的人,往往擁有更強悍的生命力。

下面要說的這幾位,更是堪稱傳奇典型。在一場場人與天的“生命拉鋸戰”中,他們用一個個“不可能”,為我們呈現出一幕幕生命的奇蹟。

斷腿後掉進冰裂縫

登山界的“絕地生存”之冠,大概首推Joe Simpson。

1985年,25歲的Joe Simpson和22歲的Simon Yates從英國遠赴秘魯安第斯山脈,以阿式攀登挑戰海拔6344米的未登峰修拉格蘭德峰。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墜入死亡邊緣——下撤探路時,Joe寄身的冰壁突然破裂,他重重摔了下去,右腿直直戳在了冰面上。

Joe的腿……斷了。此時,兩人仍然身在海拔五六千米處,瓦斯耗盡,筋疲力竭,風雪肆虐。

同伴Simom拼力用繩子帶喬一路下山,卻又不幸遭遇冰裂縫,Joe懸空在裂縫中,繩子另一端的Simom也被牽制住難以行動。

夜間風暴開始增強,情況越來愈糟糕,Simom只好割斷連接兩人的繩索,斷了腿的Joe墜落150英尺(近50米)掉入冰裂縫。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奇蹟般地醒來後,沒有食物與水的Joe拖著斷腿,藉助冰鎬和繩索,沿著裂縫底部的斜坡爬了出來。

此後三天半,他又一點點爬過了長達5英里(約8公里)的險惡冰河和滿是石塊的冰磧區……

每爬一次,幾乎就痛昏一次。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孤身爬回人間——

如果不是慘到沒有人樣的Joe突然出現在了帳篷外,遲遲未撤離營地的Simom怎麼也不會相信,Joe竟然還活著。從割斷繩索的那一刻起,他就判定Joe已無生還希望:

一開始,我很害怕,他應該在三四天前就死了。但如果真是他,那也將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為沒有人能熬得過,那不可能還是人。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非人”的Joe Simpson死裡逃生後,體重輕了1/3,並在兩年內接受了6次手術。

1988年,他寫下有關這段經歷的回憶錄《Touch the Void》,後被製成同名電影,中文譯名《冰峰168小時》。

兩度被人棄於珠峰

同樣在高山風雪中獨自掙扎,並最終掙脫死神的,還有傳奇的美國德州病理學家Beck Weathers。

在1996年5月那場舉世震驚的珠峰悲劇中,Weathers曾兩次被身邊的隊友判定無法生還;2000年,他據此寫下回憶錄《Left for Dead: My Journey Home from Everest 》。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甦醒的“遺體路標”——攀登珠峰前,Weathers剛做過近視手術。1996年5月10日,在高海拔和紫外線作用下,攀登中的他出現嚴重眼疾,無法登頂,在8000多米的陽臺(Balcony)處等待領隊霍爾帶其他隊員登頂後一同下撤。

霍爾在持續的風暴中再也沒能下來,虛弱不堪的Weathers之後隨其他10位登山者一起下撤,卻在當晚迷失於暴風雪中,未能及時獲救。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暴露於珠峰風暴一夜之後,5月11號上午,救援人員發現Weahters和另一位登山者已基本失去意識和行動能力,便判斷沒有生還可能,把他們留在了原地。

當天下午,Weahters竟然又醒了過來,自己踉蹌摸回四號營地!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8000米上的奇蹟——此時,Weathers已經在暴風雪中硬扛了一天一夜,據說當時他凍僵的手和鼻子脆得跟瓷器似的。即便已經回到四號營地,同伴對他的生還也仍不抱希望,畢竟這裡的海拔仍有近8000米。

同伴幫助他鑽進帳篷,以為他會就此很快死去。

但他居然又熬過了一個極寒之夜,於12號站了起來,最終在同伴的攙扶下降到更低海拔的營地,並被直升機成功救援。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雖然Beck Weathers最終失去了自己的鼻子,右小臂被截肢,左手五個手指及部分腳趾被切除,但他畢竟兩次掙脫死亡預言,在那場吞噬了8位登山者的超強風暴中生存了下來,從地球之巔的劫難中逃了出來。

有時候,死亡很容易,生存卻需要莫大的意志力。

被壓無人峽谷深處

對於28歲的Aron Ralston來說,想要生存,卻不僅僅是意志力的問題,“壯士斷腕”的決斷和勇氣,才是他能夠脫離險境的首要因素。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提前錄下“遺言”——那是2003年4月25日,資深戶外愛好者Aron獨自在美國猶他州藍約翰峽谷探險時,意外被一塊巨石卡在了峽谷裂縫中。

卡住他的那塊石頭重360kg,峽谷深十幾米,而對這片峽谷瞭如指掌、經常週末過來探險的Aron,沒有帶任何通訊工具,也沒有食物,沒有水源。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被困五天,所有的嘗試都宣告失敗之後,絕望的Aron做了最後的決定——自行截肢!工具只有一把鈍到連皮膚都很難劃開的贈品小刀。(注:下方圖片可能會引起不適)

  • 他把鈍刀用力筆直插進手臂,在肢體上形成第一個創口;

  • 直接利用身體的扭動把骨頭強行折斷;

  • 再利用身體的慣性扭動傷口,將傷口擴大。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生死攸關的最後半天——漫長的一個多小時後,他終於斷臂成功。

簡單包紮好傷口,他又以超人的毅力爬過狹窄和風力強勁的峽谷,單手利用繩索和下降器降下了大約20米的巖壁;大約步行了5英里4個半小時後,終於成功獲救。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活下來的Aron並沒有在斷肢處裝上義肢,而是裝上了冰鎬。這前後驚心動魄的5天7小時,也在1年後被他寫進了回憶錄《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後被改編為影片《127小時》。

關於那段痛苦殘忍的經歷,艾倫表示:

當我被困在那裡,遭受苦難之時,我意識到我想要活著。我有無數次機會選擇死亡與擺脫痛苦,但我沒有……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艾倫依然熱愛山野。去年5月,他還在facebook個人主頁上,放出了上面這張圖片,並幽默地配文:“14年前的此時,我正在自行截肢,我掙脫了那塊石頭,之後,我的事兒你們都知道了。那塊石頭現在怎麼樣了呢?”

於絕境之中,感悟永恆

和Aron一樣,從絕境中“拿回了屬於自己的命運”的戶外人,還有很多。比如:

  • 2006年因腦水腫被判定無生還希望,卻在珠峰海拔8600米的極寒中無氧獨自熬過一晚,最終獲救的Lincoln Hall;

  • 1992年攀登華盛頓雷尼爾山遭遇冰裂縫,在搭檔不幸身亡後獨自“爬回人間”的Jim Davidson;

  • 1983年在加拿大落基山脈被雪崩卷下近600米,手臂骨折、韌帶肋骨鼻子牙齒等多處嚴重受傷,最終獨自走出絕境的James Sevigny;

  • 1977年攀登巴基斯坦The Ogre摔斷雙腿,在下撤時爬了整整12天的的Doug Scott和摔斷了肋骨並患上肺炎的同伴Chris Bonington……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沒人願意直面生死險境,但攀登亦如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

戰勝看似不可戰勝的困境,實現看似不可實現的可能,或許正是攀登精神之所在。

“好死不如賴活”——提起國內具有如此攀登精神的知名攀登者,總繞不開何川。他是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的青年教師,也是民間攀登者的代表人物。

2014年,在與同伴首攀華山南峰時,他曾經歷七天七夜的崖上生活,也看到很多跳崖自殺者的遺骸,並因此將這條路線命名為“好死不如賴活”。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何川在華山南峰。千丈絕壁,直立如削,這個普通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卻是大巖壁挑戰的絕佳之地。圖/Rocker

對不可能說“不”——2015年7月,何川再上華山,以傳統攀登方式進行數十段的大巖壁獨攀(rope solo)。在華山南峰花崗岩峭壁之上獨攀7天7夜之後,最終成功完成。

這同樣是一次對於個人極限的探索和挑戰。

風雨的侵襲、巖縫的尋找、巖壁植被的干擾等,無不給安全保障帶來許多困擾;不僅要求有極其強悍的體能、技術、裝備支撐,更要有面對孤寂和危險的強大心理。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何川在巖壁上的生活。圖/Rocker

過程總是難為外人所道的艱苦,但攀登過所有關於“不可能”的設定,便成就了屬於自己的傳奇。

而這樣的傳奇,或許就在你我身邊。

始祖鳥北京王府中環旗艦店開業活動期間(3月22日~27日),何川將與知名攀冰者Will Gadd共同與大家分享他們的傳奇攀登故事。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始祖鳥運動員Will Gadd,在過去近30年裡,他成功首攀了許多極高難度的攀冰線路,是當下攀冰世界中當之無愧的王者;同時他在皮划艇和滑翔傘領域的造詣也舉世曙目。

此外,還有北京聲音博物館創始人/“鳥人”秦思源,現場講述聲音之下的北京歷史;始祖鳥設計師Rebecca Bowman和始祖鳥攀登大使楊小華,帶來始祖鳥背後的故事。

根植高山的加拿大戶外品牌始祖鳥 ,致力於提供嚴苛環境中的安全防護,助力成就傳奇,分享傳奇。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繼落戶上海之後,近日,始祖鳥又在北京王府井商圈新設旗艦店(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大街269號王府中環1F)。

想近距離“觀鳥”的同志們,別錯過。

真實的“死而復生”!永遠別跟戶外人拼強悍

3月22日新開業的始祖鳥北京王府中環旗艦店,坐擁288平方米零售空間。

—END—

圖文:烏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